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超贫磁铁矿露天采矿工程可行性实施报告

超贫磁铁矿露天采矿工程可行性实施报告

超贫磁铁矿露天采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总论1.1项目概况1.1.1 项目名称赤城县沃麻坑超贫磁铁矿露天采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1.1.2 项目承办单位项目承办单位:赤城县同顺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1.1.3 项目拟建地区、地点沃麻坑超贫磁铁矿地质调查区行政区划属省赤城县炮梁乡伙房村、于家沟村及沃麻坑村地域,位于沃麻坑村以西1.5km至炮梁乡伙房村以北0.85km一带。

矿区至沃麻坑有乡路相连。

112国道从沃麻坑村过。

沿112国道向东至赤城县城约22km,向西可至龙关、宣化等地,交通便利。

该矿山属于“空白区”新建矿山。

受市国土资源局委托,中钢集团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10年7月编制了《省赤城县沃麻坑超贫磁铁矿采矿权设置方案》,该方案由省国土资源厅组织专家评审通过,并于2012年8月30日以“冀国土资涵[2012]1428号”对拟设矿区围予以了批复。

宏达绿洲工程设计有限公司2012年9月编写了《赤城县沃麻坑超贫磁铁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由盛基矿业咨询服务有限公司组织审查,并于2012年10月24日出具了审查意见书,批准的矿山基本情况如下:开采方式:露天开采;生产规模:50×104t/a;矿区面积:0.6159km2;开采深度:1412m~1180m。

批准的矿区围(80坐标系)详见下表。

采矿权围拐点坐标表表1-11.1.4 产品方案及建设规模本次设计项目为露天采矿工程,最终产品为超贫磁铁矿原矿,采出矿石品位TFe15.94%、mFe8.68%,矿石块度≤600mm。

矿山露天开采生产规模为50×104t/a,采剥总规模为70×104t/a。

1.2研究工作依据的基础资料1)省市地质队2009年6月编写的《省赤城县沃麻坑超贫磁铁矿普查地质报告》。

2)省国土资源厅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2010年4月16日出具的“《省赤城县沃麻坑超贫磁铁矿普查地质报告》评审意见书,冀国土资储评[2009]156号”。

3)省国土资源厅2010年4月22日签发的“《省赤城县宋家窑超贫磁铁矿普查地质报告》、《省赤城县沃麻坑超贫磁铁矿普查地质报告》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证明,冀国土资备储[2010]12号”。

4)中钢集团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10年7月编写的《省赤城县沃麻坑超贫磁铁矿采矿权设置方案(备案版)》。

5)省国土资源厅2012年8月30日以“冀国土资函[2012]1428号”文对设置方案作了批复。

6)宏达绿洲工程设计有限公司2012年9月编写的《赤城县沃麻坑超贫磁铁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

7)盛基矿业2012年10月24日出具的《赤城县沃麻坑超贫磁铁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意见书。

8)矿山提供的其它设计基础资料。

1.3项目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赤城县沃麻坑超贫磁铁矿发现后,赤城县人民政府委托省市地质队对该矿进行了野外踏查和地质调查证申请材料办理工作。

2007年12月17日,省国土资源厅为“赤城县沃麻坑超贫磁铁矿地质调查” 项目颁发了地质调查证,证号为:1300000750067,有效期限2007年12月17日至2010年12月17日。

省地质队于2007年12月至2009年5月对该超贫磁铁矿进行了地质调查工作。

通过本次工作,详细收集了该矿区已有的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资料,认真调查了邻近类似矿山的生产、经营情况。

在矿区进行了1/10000地形地质图修测和1/5000矿床地形地质图填制,对发现的超贫磁铁矿体进行了系统的工程揭露和取样测试,估算了超贫磁铁矿矿产资源/储量,并进行了矿床概略性技术经济评价。

经过室资料整理,该队于2009年6月编写完成了《省赤城县沃麻坑超贫磁铁矿普查地质报告》,该报告文、图、表等齐全,大致查明了区地质特征,矿体形态、规模及产状、矿石质量以及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并估算了超贫磁铁矿体资源/储量。

该报告于2010年4月16日由省国土资源厅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评审通过(冀国土资储评[2009]156号),并于2010年4月22日由省国土资源厅进行了评审备案(冀国土资备储[2010]12号)。

1.4项目建设方案所遵循的原则1)按国土资源部门批准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推荐的采矿生产规模50×104t/a进行设计。

2)本工程设计中,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特别是提高经济效益,促进技术进步的创新方针;设计中注意资源的综合利用,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节约用地,合理使用劳动力。

3)本着投资省、见效快的原则,选择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开拓运输系统,力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4)按先进的现代化矿山水平进行装备。

在广泛吸取国外和国矿山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大型、高效、低耗的采矿设备,优化企业的劳动组织。

1.5矿山资源条件1)地质报告提交的资源量依据《普查地质报告》及评审意见书,普查区资源量(332+333)654.4×104t,平均品位TFe16.87%、mFe9.13%。

其中:控制的蕴经济资源量(332)456.6×104t,平均品位TFe16.67%、mFe9.15%;推断的蕴经济资源量(333)197.8×104t,平均品位TFe17.06%、mFe9.11%。

2)本次设计利用的资源储量本矿山采用露天开采,最终露天境界(332+333)类矿石量共计652.5210×104t,平均品位TFe16.78%、mFe9.14%。

其中:(332)类矿石量456.6000×104t,平均品位TFe16.67%、mFe9.15%;(333)类矿石量195.9210×104t,平均品位TFe17.05%、mFe9.11%。

最终露天开采境界剥岩量共计241.9707×104t,平均剥采比(t/t)0.37:1。

1.6主要建设方案1.6.1 开采方式的选择矿区矿体均出露地表,剥采比很小,适合采用露天开采,因此设计确定本矿山开采方式为露天开采。

1.6.2露天开采境界的确定根据最大边坡高度、矿体及围岩的工程地质条件,参考附近同类矿山的边坡参数,本次设计确定:Fe1-Ⅰ采场边坡角为54°、Fe1-Ⅱ采场边坡角为55°、Fe4-Ⅰ采场边坡角为45°。

本矿山矿石品位较低,工程地质条件简单,参照同类型矿山的实际技术指标,计算露天开采经济合理剥采比为1.4/1(t/t)。

根据确定的最终采场边坡角,按照境界剥采比不大于经济合理剥采比的原则,对矿山露天开采境界进行了圈定。

经露天开采境界圈定后,形成3个露天采场,分别为Fe1-Ⅰ采场、Fe1-Ⅱ采场、Fe4-Ⅰ采场。

3个采场露天开采境界(332+333)类矿石量共计652.521×104t,其中:(332)类矿石量456.6×104t,(333)类矿石量195.921×104t。

需剥岩量241.9707×104t,平均剥采比0.37:1(t/t)。

露天采场最终边坡要素如下:1)台阶高度:10m(并段后20m);2)安全(清扫)平台宽:6m;3)工作台阶坡面角:75°;4)最终台阶坡面角70°;5)最大边坡高度:Fe1-Ⅰ为100m、Fe1-Ⅱ为90m、Fe4-Ⅰ为120m。

6)最终边坡角:45°~55°。

1.6.3矿床开拓设计采用公路开拓、汽车运输方案。

1.6.4装载、运输矿山年生产矿石50×104t,年剥离废石20×104t,年采剥总量70×104t。

采用KQD-80潜孔钻机穿孔,1.0m3液压挖掘机采装,10t自卸汽车运输。

1.6.5压气设施设计选择4台FHOGYD-55移动式空压机,排气气压0.8MPa,排气量10m3/min,电机功率55kW。

3台工作,1台备用。

1.6.6采场排水Fe1-II号矿体为山坡露天矿,露天采场的大气降水和开采涌水可以通过排水沟自流排到采场外。

Fe1-I、Fe4-I号矿体露天采场为凹陷采场,最低开采标高分别为:1270m、1190m,位于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以上,封闭圈标高分别为:1285m、1200m,封闭圈以上各水平为自流排水,大气降雨和基岩裂隙涌水通过出入沟排出采场,在封闭圈以上水平设水沟,将封闭圈以上涌水全部自流排走。

封闭圈以下各水平需设置机械排水设施。

(1)Fe1-I矿体露天采场最低开采标高1270m,排水高度15m。

正常涌水量Q=53m3/d,最大涌水量Q=1218m3/d。

选择150QJ32-24/4型潜水泵3台,流量32m3/h,扬程24m,电机功率4kW,安装于Fe1-I矿体露天采场,正常涌水量时1台工作,最大涌水量时2台工作1台备用。

(2)Fe4-I矿体露天采场最低开采标高1190m,排水高度10m。

正常涌水量Q=12m3/d,最大涌水量Q=289m3/d。

选择100QJ5-24/6型潜水泵3台,流量5m3/h,扬程24m,电机功率0.75kW,安装于Fe1-I矿体露天采场,正常涌水量时1台工作,最大涌水量时2台工作1台备用。

1.6.7总图运输本企业为露天矿山,主要由露天采矿场、排土场、生活及办公设施等组成。

1)矿山总体布置办公生活区﹑机修及辅助设施﹑汽车库:现有选厂距矿区约1km,所以矿山辅助设施与选厂公辅设施统一考虑。

炸药库:所需炸药由赤城县公安局统一供给,本工程不再新建炸药库。

2)道路建设(1)道路建设:采用泥结碎石路面,主要道路路基宽度8m,路面宽度9m,总长1890m。

(2)土石方工程量矿山道路:填方6800m3,挖方23000m3。

3)排土场(1)排土场容量由于矿区围三条矿体为分期接续开采方式,设计首采矿体为Fe1-Ⅰ号矿体,Fe1-Ⅱ号矿体接续开采,Fe4-Ⅰ号矿体最后开采。

为了减少废石排弃费用和排土场征地费用,充分保护矿区围的地表生态环境,降低矿山开采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本次设计Fe1-Ⅰ号矿体开采完毕后,将Fe1-Ⅰ号矿体露天采场作为矿山的排土场使用,用以排弃Fe1-Ⅱ号矿体和Fe4-Ⅰ号矿体露天采场的剥离废石,一方面保护了生态环境,另一方面有利于Fe1-Ⅰ号矿体露天采场的恢复治理。

Fe1-Ⅰ号矿体露天采场1310m水平以下的总容积为:337.4×104t,Fe1-Ⅱ号矿体和Fe4-Ⅰ号矿体露天采场的总剥岩量为146.89×104t,足以容纳其排岩量。

因此,本次设计排土场的容量仅为Fe1-Ⅰ号矿体露天采场的剥离废石,总计岩石量95.0823×104t,考虑1.5的松散系数、1.2的沉降系数和1.05的富余量,设计矿山排土场所需容积为:46.22×104m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