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说《飘》主人公性格分析

小说《飘》主人公性格分析

《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不朽之作。

她的成功在于对女主人公斯嘉丽情感的真实写照,塑造了一个独特人物形象。

本文从战前、战中、战后三个阶段分析了斯嘉丽性格特征。

战前的幼稚、任性的少女,战中的精明强悍、敢做敢为,同时又吝啬贪婪,战后的顽强奋斗。

一、战前优越的生活造就斯嘉丽骄傲、自大、虚荣、任性作为一个南方大种植园主的女儿斯嘉丽,她身上有一种温和的、过分讲究教养的海滨贵族血统和精明而凡俗的爱尔兰贫民血统相混合的不和谐气质。

她既沿袭了父亲豪爽、粗犷、不拘小节和脾气暴躁的性格,又从小受到母亲良好的道德观念的熏陶,她既想做个像母亲那样有着大家闺秀风范的淑女,骨子里又有背叛种种道德规范的意识。

这使得她爱慕虚荣、单纯而又实际,却不乏狡黠,不擅长缜密地思考问题。

这一性格特征在战前表现得比较突出。

二、战中过多的磨难迫使斯嘉丽坚强、勇敢、拼搏、自强在战争中的经历,同时也是这个女主角的转变过程。

在这段时期斯嘉丽从一个随心所欲、贪图享乐的少妇变成了一个精明强悍、敢做敢为,同时又吝啬贪婪、斤斤计较的当家人。

她身上表现出一种不畏艰难、艰苦创业的惊人毅力。

她在前一个阶段的自私、任性到这个时候已被她对命运的顽强抗争精神掩盖得不那么明显了。

由于战争的爆发,不久斯嘉丽旋即成了寡妇,因为她的丈夫病死沙场。

对于丈夫的死,她没有多少痛苦,因为她不爱查尔斯,但她不得不面对这场战争。

斯嘉丽一方面由于受阿希礼的委托要照顾即将生产的媚兰;另一方面又受到母亲病危的精神折磨。

她如普通人一样也想抛弃媚兰回到母亲身边,但她没有这样做。

即使自己对接生的事一窍不通又没有大夫时,听到媚兰痛苦的呻吟声,她感到仿佛有个牛轭沉重地落在她的头颈上,仿佛上面加了重负,这重负使她每跨一步就觉得十分吃力。

在那个时代,一般的年轻妇女们可能早已晕倒在地上,斯嘉丽却坚强挺了下来。

这种骨子里的坚强让她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

斯嘉丽拖着刚生过孩子的奄奄一息的媚兰和已被炮火及北军吓坏的孩子逃离亚特兰大。

途中她们遇到一头她们很怕的老母牛,可是她一下子就把自己本来的角色转换过来,以前她是“连袜子也懒得捡”的庄园千金,可现在她们需要这头可怕的老母牛,媚兰的孩子需要喝奶,而且她们要吃。

她怕牛,但最终她还是用自己唯一的一条完整的裙子撕成布条,一条条连结起来,直累得起泡的手指流出血来,颤抖不已才制服了这头牛。

斯嘉丽一心想要回塔拉,因为母亲爱伦正在病危中。

更重要的是她从小崇拜母亲,一有困难就寻求母亲的保护伞,当时她认为一回到家就可以卸下自己肩头的担子,天塌下来自有父亲母亲去顶,只要一回家她又可以无忧无虑地过回从前的生活了。

殊不知,正当斯佳丽为塔拉没有被无情的战火摧毁感到庆幸时,一场更大的灾难正等着她。

母亲已在前一天去世,父亲因母亲的辞世悲伤过度,神志不清。

家里十来张嘴要吃饭,而塔拉种植园留给她的几乎一无所有了。

面对这一切,斯嘉丽也感到痛心,甚至是绝望,但她并非沉浸在悲痛之中。

这时的她想起了她勇敢拓业的祖先们,她需要的不是难过,难过解决不了问题。

她需要的是把家支撑下去,她要像先辈们一样坚强地接受现实的挑战。

她抛弃了贵族小姐的矜贵与骄傲,整日像一个黑奴一样劳作。

饿过、痛过,受过屈辱和伤害,可斯嘉丽还是坚持下来了。

她指挥起一家人开始各得其所地工作,自己也事必亲躬,带头到田里去采熟了的棉花,在北方佬来临前带领大家将食品和牲口藏好。

当一个北方佬骑兵威胁到她们的生活时,为了保护母亲的东西和辛苦得来的食物,斯嘉丽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女子居然冷静地开枪杀了人。

斯嘉丽是勇敢的。

可以想象在这时候的她,任何对她构成威胁的人或物,她都会冷静地将其消灭。

她原本善良,连家禽都不曾伤害过,她本来可是连打猎时都不爱靠近被追杀的动物,连牲畜被宰杀时的哀号或罗网中野兔的尖叫声不忍听的姑娘。

艰辛的生活已经让她完全明白了现实的残酷,也给予了她生活的勇气与魄力。

三、战后残酷的现实促使斯嘉丽贪婪、倔强、自私、卑鄙经历了一场残酷的战争后,斯嘉丽对生活有了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对现实的态度也更理智了。

她清楚地认识到只有理智地面对这个新兴的功利主义世界,才能保全她自己、她的家人和她的塔拉。

在这种观念支配下,金钱对她来说显得越来越重要了。

为了能赚取更多的钱,她毫不顾忌那种以为女人应该是无知、无识、不能有自己意见的上流社会的传统观念,自作主张买下锯木厂并抛头露面亲自经营。

刚开始,别的生意人都嘲笑她,女流之辈哪会做生意呢。

因此嘲笑中还带点和善的轻视。

斯嘉丽没有在风言风语中退缩或让步,她有自己的原则,她坚持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

这种倔强是生活压迫下的产物,更是斯嘉丽内心坚强对生活的反抗,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获得更多的利益,她又一次不顾众人的非议,排除种种阻碍,雇犯人到工厂来做工。

她的这一系列行为已颇有一些离经叛道的意味,她自己坦然地走着这条路,而并非仅仅由于生活所需的不得已而为之,这表明她从思想到行动都已向着自己阶级的对立面迈进了一步。

她以非凡的勇气面对来自保守势力的种种侮辱、胁迫和打击,以她特有的机敏和果断,以一个接一个骇世惊俗的行动,不断地去顺应自己的时代和社会。

她做生意使用的残酷手段令人骇异,非法雇用囚犯,并和北方来的商人大做生意。

她可以为了赚钱,丢开妇女足不出户的规矩,抛头露面地经营木材厂。

为了更多的利益,采用“上等人”所瞧不起的“卑鄙”方法。

还可以和一个被所有人责骂为无耻、下流的人结婚……但是斯嘉丽已经根本不在乎别人对她的看法了,她想的只是能让自己过得更好一些,不再贫穷挨饿。

这些举动在当时来说都是疯狂的,就连身边的亲朋好友都感到震惊,斯嘉丽坚信这种冒险是值得的,而她一旦决定了的事就会全力以赴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生活就是生活,不能逃避,更不能后退,要想在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就必须积极面对生活,想尽办法战胜困难。

然而就是这个幸运儿,在爱情上却是一个极不幸的人,在人生的舞台上演了一曲彻头彻尾的爱情悲剧。

斯嘉丽在生活上是个实实在在的现实主义者,而在爱情上她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浪漫主义者、理想主义者。

她爱阿希礼,爱得发了疯,几乎所有的追求、挣扎、奋斗都是为了他。

但那是她想象中的阿希礼,现实中的阿希礼是个脆弱、畏缩、虚伪的懦夫,他根本就适应不了战后的新时代。

这一点斯嘉丽与他是完全对立的他们根本就不属于同一类人。

直到媚兰死后,斯嘉丽才发现自己上了当,这时的她想到了白瑞德。

只有这个人可以给她所需要的两样东西———爱和金钱。

然而,此时的白瑞德也抛弃了她。

最后斯嘉丽被所有的人抛弃了,从物质到精神都被彻底地打垮了,她成了复辟逆流的牺牲品,不论在爱情上还是在事业上,她都成了一个悲剧人物,她创造了生活而最后又被无情的现实生活所抛弃。

主人公思佳丽的性格特点(一)思佳的家庭对思佳的性格的影响1.父亲对思佳的影响在家里,思佳和父亲像两个好朋友一样,当父亲看到她跳篱笆时,便当面责备她,但事后不会向她母亲提出。

而思佳要是知道父亲打牌输了钱,她也不会告诉母亲。

他们两个人有一样的想法,父亲有事不想让妻子知道,女儿有事也不想让母亲知道。

他们之间有一种挺正常的父女联盟,不想让爱伦知道了他们做的事而生气和担心。

儿童心理发展有一种现象,即到了3岁时开始从自己和母亲的一体关系分裂出来,并且把情感投在父亲身上,甚至要和母亲竞争而独占父亲,称为俄底浦斯情结,又叫恋父情结[2]。

应该说,思佳也是有恋父情结的思佳在父亲身上学到的还有对生活的坚强品格和对黑人仆人的慷慨关心。

当父亲死了以后,思佳把父亲的一块珍贵的手表给了一个贴身家奴。

而当她在经营木材加工厂时,一个黑人奴隶投奔而来,她首先想到的是要保护他,应该说这些地方受父亲影响很大。

同时她继承了自己父亲的坚强。

在那个风云突变的乱世,她能在备受创伤和打击之后不留恋以前豪华高雅的生活,而坚强的站起来下地摘棉花。

在塔拉红色的土地上她得到了黑色的坚毅,正如她父亲所说的,这个世界上只有土地和日月同在。

这股强大的力量加之她固有的爱尔兰血统潜在的反叛思想,使之公开在亚特兰大和北方佬做生意。

从文学与人生的审美联系上说,文学对信仰的表现,也是文学对人生的一种永恒的把握的表现,通过信仰的确立,人们可以对世界的未来,人生的未来充满遐想,以饱满的热情和信念实现向必然王国的精神飞跃[3]。

而思佳的信仰是坚强,自信,对土地的热爱,一个固执而倔强的信仰,这也受了她父亲的影响。

思佳在家里不怕父亲,正是在父亲面前的有恃无恐的地位养成了她一生中对男人挥来斥去的自信和骄傲,也形成了她一生中与其他女性争夺男人的强烈攻击性。

在她的一生中,不仅不顾廉耻的掠夺妹妹的爱人,而且无休止的掠夺属于别人的男人。

父亲对她的影响贯穿了她的一生[4]。

2.母亲对她的影响父母对儿女的爱,首先是本能的驱动,就像其它动物一样。

他们会不自觉地把血缘关系神圣化、宗教化,把儿女看作自我的生命的延续,把生子育女看作是人生价值的体现。

所以,在理智上、精神层面上,父母的爱是一种自爱,是把儿女当自己——理想化的自己——来爱,这种观点早在穆勒,霍尔巴赫的伦理信念中就得到揭示[5]。

母亲是思佳人格成长的重要因素。

母亲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贤妻良母,她实际上是思嘉面对的整个道德规范。

面对这个可以称之为“女人楷模”的母亲,思嘉丽的态度是十分矛盾的。

一方面,她受不了母亲责备的目光,所以,她在母亲面前总是摆出最好的面孔,行动也最规矩。

但是无论她散开的长裙多么老实,发型显得多么端庄,小手交叠的多么文静,她的本来面目是藏不住的。

但是母亲对她的教育似乎影响了她的生活,在她看来,所有女人都是敌人,只有她母亲一个例外,在她心里母亲是靠山,只有母亲和老天最可靠,最让人放心。

其他人根本无法相比。

当瑞德给她东西时,首先想到的是母亲教育她,当别人给自己东西时,首先要给钱的道理。

她一方面要尊敬母亲,把她当偶像崇拜,又想揉母亲的头发,并且取笑她,她一方面对母亲的教育反抗,又把母亲当成圣母,这些复杂性影响着她性格的多重性,同时形成了她独特的叛逆性格。

(二)思佳丽对金钱的追逐当她看到塔而顿家为他们死去的儿子立两块大理石墓碑时,她感到的不是悲伤,而是为花在墓碑上的钱心疼。

当她收留南方士兵时,她时时刻刻为多吃掉的食物痛心。

瑞德不耐烦的说她,难道你除了钱,什么都不想吗?有人认为思佳丽只是金钱的儿女,对她持反对态度,但是在当时,钱是能够生存下去的条件。

这也证明了她比较现实。

她三次结婚,都和钱有关系。

第一次结婚,是为了让艾西礼生气,同时考虑到这个人有钱。

第二次,为了得到钱,她打算嫁给瑞德,还打算做他的情人,遭到拒绝后,她知道自己的妹妹的情人有存款,就用尽心计与他结婚。

结婚后钱的问题解决了,又不顾家人的劝说经营锯木厂。

第三次结婚,不是她爱上瑞德了,而是为了享受奢侈的生活。

人对于金钱的渴望有时并不仅仅是金钱的本身,而潜藏在对金钱的渴望的背后,更多的是对价值,金钱,社会认可的渴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