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气候类型习题(含解析)

高考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气候类型习题(含解析)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气候类型习题(2019·成都六校统考)下图为某地降水量和气温年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该地的气候类型为()A.地中海气候B.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C.温带季风气候D.温带大陆性气候2.下列哪个城市的气候类型与该图符合()A.开罗B.上海C.开普敦D.悉尼图甲和图乙表示某地区不同季节的风向变化。

读图回答第3题。

3.该地区的气候类型是()A.地中海气候B.温带海洋性气候C.亚热带湿润气候D.温带季风气候(2019·成都模拟)下图为某地1月、7月等温线分布图(单位:℃,等温距为4 ℃)。

据此完成4~5题。

4.图中①地1月、7月的温差可能为()A.8 ℃B.12 ℃C.16 ℃D.20 ℃5.导致图中②地7月等温线弯曲的因素是()A.洋流B.海陆热力性质C.地形D.冬季风的影响(2019·河南六市模拟)下表为世界某大洲A、B两城市的气温(℃)和降水(mm)资料。

据表回答6~7题。

城市位置海拔/m月份1月4月7月10月12月年平均A城37°47′N16 气温10.4 13.2 14.9 16.3 11.4 13.8 122°25′W降水116 114 0 23 108 529B城33°39′N308 气温7.1 16.1 26 17.1 6.7 16.4 84°25′W降水113 114 120 62 111 1 1976.关于A城气候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夏季凉爽干燥,冬季温和多雨B.夏季炎热少雨,冬季温和湿润C.全年温和湿润,四季分明D.夏季高温少雨,冬季低温多雨7.造成A、B两城市气候特征明显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地形地势B.大气环流C.洋流D.纬度位置(2019·福州一中模拟)研究发现,我国秦汉以来气候变化对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有重要的影响,暖期利于耕作业发展,冷期则相反。

读“历史时期中国东部冬半年平均温度变化曲线图”,回答第8题。

8.根据图文信息,下述说法不正确的是()A.秦汉时期,北方农耕区扩大B.魏晋时期,北方农耕区大幅度向南退缩C.唐朝初期,河西走廊绿洲农业发展迅速D.明清时期,黄河流域的水稻生产繁荣下面甲图为回归线附近某岛屿地形剖面图(其上部是该区域相关气象要素沿剖面变化图),乙图为该岛地形示意图。

读图回答9~10题。

9.甲图中曲线①②③所代表的气象要素分别是()A.气温、光照、降水B.降水、光照、气温C.光照、降水、气温D.降水、气温、光照10.导致②气象要素东坡数值明显低于西坡的主要原因是()A.东坡地势高B.东坡受暖流影响C.东坡受海洋影响大D.东坡多阴雨天气11.(2019·郑州质量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非洲局部地区示意图。

材料二甲地1月、7月的气温和降水资料。

1月7月气温(℃) 18.0 19.2降水(mm) 58.3 242.3(1)描述甲地的气温特点,并分析原因。

(2)分析本区7月风向的形成原因,并说出该风对沿岸气候的影响。

高考题组(2019·福建文综)下图示意“某区域某年气候要素的逐月变化”。

读图完成12~13题。

12.造成4~6月蒸发量逐月上升的主要原因是()①气温上升②降水量增多③风力增大④云量减少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13.该区域当年水分累积亏损最为严重的月份是()A.3月B.6月C.9月D.12月(2019·江苏地理)图1是“2019年5月15日14:00欧洲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图2是“①②两种气候类型的气温与降水量图”。

读图回答第14题。

14.图2所示①②气候类型与图1中甲、乙、丙、丁四地气候类型相符的有(双选)()A.①-甲B.①-丙C.②-乙D.②-丁(高考安徽卷)1958年竺可桢在《中国的亚热带》一文中指出:我国亚热带北界接近34°N,即淮河、秦岭、白龙江一线直至104°E;南界横贯台湾中部和雷州半岛南部……。

完成15~16题。

15.我国亚热带在34°N 以南、104°E以西分布范围小,主要影响因素是() A.纬度位置B.地形C.季风D.海陆位置16.北半球亚热带在我国分布总体偏南,是因为我国()A.冬季气温南高北低B.地形阻挡了夏季风深入西北C.夏季南北普遍高温D.冬季风势力强且影响范围广17.(2019·浙江文综)根据下列材料,完成(1)~(2)题。

材料一美国本土年降水量分布及棉花带范围图。

材料二图中甲、乙两城市气温比较表。

甲(37°48′N) 乙(36°54′N)1月气温(°C) 9.3 4.77月气温(°C) 17.1 25.7(1)描述美国西部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据表比较甲、乙两城市的气温差异,并解释其原因。

气候类型的判读习题答案1.A2.C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该地雨热不同期,7月份气温最低时,降水量最大,且最冷月气温在0 ℃以上,应是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

第2题,开罗为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上海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开普敦为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悉尼为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3答案 A 解析甲图显示为西北风;乙图显示风由中心吹向四周,说明该处为高压中心;依据题意,不同季节分别受西风和高压控制,可能是地中海气候。

4.B5.C 解析:第4题,根据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可知,该地位于南美洲。

①地位于1月闭合等温线内部,在①地北侧(纬度低的区域)应该有一条28 ℃等温线,根据“大于大的,小于小的”规律可以推断①地1月温度的范围是20~24 ℃;再根据图中7月等温线的分布可推知①地7月温度的范围是8~12 ℃。

由此可以计算出①地1月、7月的温差范围是8~16 ℃,结合选项可知可能为12 ℃。

第5题,由图中河流分布可知,②地位于河谷地区,由于河谷地势低,冬季气温高于同纬度两侧地区,等温线向温度低的南部凸出。

6.A7.B 解析第6题,表中A城降水数据显示冬季多雨、夏季干燥;而气温呈现出冬不冷、夏不热的特点。

结合位置可判断该地为地中海气候与温带海洋性气候的过渡地带,即受副热带高压与西风带影响。

第7题,表中数据显示B城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即受季风影响所致;结合上题分析,可知两地气候特征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大气环流不同。

8.答案 D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秦汉时期东部地区温度距平为正值,说明温度较高,利于农业发展,北方农耕区扩大。

魏晋时期,北方农耕区大幅度向南退缩。

唐朝初期,东部地区温度距平为正值,说明冬季平均温度升高,河西走廊地区冰雪融化量大,绿洲农业发展迅速。

明清时期,东部地区温度距平为负值,说明冬季平均温度下降,黄河流域适合种植水稻的面积减小。

答案:9.B10.D解析:第9题,台湾岛中部为山脉,海拔较两侧高,气温较两侧低,故③曲线表示气温;该岛屿东部受东南季风及东北信风影响,受地形抬升作用,形成地形雨,降水较西部丰富,故①曲线表示降水;台湾岛西部降水少,多晴朗天气,光照强,东部降水多,多阴雨天气,光照弱,故②曲线表示光照。

第10题,据上题分析可知,②气象要素为光照。

光照的强弱与当地的天气状况关系密切,若多晴朗天气,则光照强烈,若多阴雨天气,则光照较弱。

11.答案(1)特点:终年温和,温差小。

原因:纬度低,海拔较高。

(2)原因:7月气压带、风带北移,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西南风。

影响:东南信风从海上吹向陆地,可以带来丰富的降水。

或偏转后变成西南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沿岸形成荒漠景观。

答案12.A13.B解析第12题,由图示可以看出4月~6月降水增多,气温升高,致使蒸发量逐月上升,但是题目看不出风力和云量状况。

第11题,水分的亏损主要取决于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图中显示3月~6月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所以6月份累积亏损最为严重。

14.答案AD解析根据气温和降水特点:①地全年温和,最高月(7月)气温不超20°C,全年降水较多且较均匀,故为北半球温带海洋性气候。

②地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故②地为地中海气候。

据欧洲气候的分布规律可知,甲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乙、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丁为地中海气候。

答案:15.B16.D解析:第7题,我国34°N以南、104°E以西地区主要是青藏高原和横断山区,这里地势高,改变了气温和降水状况,气温较低,形成了高原山地气候,所以该范围内亚热带分布范围小。

故B项正确。

第8题,温度带的划分主要以积温为依据,我国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与1月份0 ℃等温线大致吻合。

由于我国冬季风势力强且影响范围广,导致我国冬季气温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明显偏低,因此亚热带在我国分布总体偏南。

故D项正确。

17.答案(1)分布特点:大致由沿海向内陆递减;西北部降水空间差异较大。

成因:西部南北走向的高大山脉阻挡来自太平洋的湿润气流,山脉西侧地处迎风坡,降水多;西部的山间高原盆地,水汽难以进入,降水稀少。

(2)甲城比乙城冬季(1月)气温高,夏季(7月)气温低。

甲城气温年较差小。

冬季:甲城有高大山脉的阻挡,受北冰洋的寒冷空气影响较弱,气温较高。

美国东部为低缓山地,乙城易受北方寒冷空气影响,气温较低。

夏季:甲城受寒流影响,气温较低。

乙城受暖流和东南暖湿气流影响,气温较高。

解析(1)由年降水量线的分布可知,美国西部沿海多,内陆少,西北部年降水量线分布复杂,空间差异大。

成因应从地形分布和水汽来源等方面分析。

(2)气温差异应对冬季和夏季分别比较,概括气温年较差的差异。

地形决定其受北方冷气流影响程度不同,是冬季气温存在差异的原因;夏季差异应从洋流和盛行风两方面分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