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环境教育
【摘要】本文阐述了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环境教育的重要性,介绍了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关系及教材中可渗透环保教育的内容、目的和作用。
【关键词】生物教学生态环境环保教育课堂渗透
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全球性的环境危机,面对污染严重的大自然,人们开始惊呼:“人类正在失去自己的家园“。
给后代保留一个洁净的地球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的历史潮流。
作为生物教师,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教育也就更为重要和紧迫了。
现在的中学生是21世纪国家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环保意识不仅影响着我国当前的环境保护,而且在未来的环保中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作为新形式势下的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各项基础知识,同时也应及时向学生渗透生态环境教育。
1、教学中渗透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的观点
为了树立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的辩证观点:在教学中通过教材内容、讲清讲透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的理论知识,并运用生物学中的一些实例和学生分组实验及演示实验来验证这一观点。
从而加强学生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例如:在讲根的吸收作用和呼吸作用时,牵涉到水环境对根的吸收和呼吸的影响;在讲种子的萌发条件时,通过设计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四个实验装置来验证种子萌发所
需的三个外界条件,即水分、空气和温度,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的。
2、课堂教学中渗透生态环保知识
生物科学是21世纪的领先科学,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及其所引发的一系列环境问题。
如粮食短缺,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污染,资源开发不合理等都与生物科学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应尽量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渗透环保的有关知识。
2.1 生物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渗透环保的基础知识
在讲授“生物与环境”一章的教学中,除了把课文中的基础知识讲清讲透外,还要向学生渗透与环保有关的知识。
例如:什么叫环境保护?环境保护包括的内容是什么?指出:环境保护是指保护自然环境,防止遭受破坏和污染,使之更好地适合于人类生产、生活和自然界生物的生存。
使学生比较清楚地理解环保的基础知识。
2.2 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渗透生态环境教育
在植物学部分的教学中,讲到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时,讲清这三大作用对整个生物界的重要意义,使学生明确爱护花草树木的实际意义及植树造林的作用。
在动物学部分的教学中,讲到蚯蚓能处理垃圾、蝗虫危害粮食作物、江河湖海的污染造成鱼类的大量死亡,有些珍稀鱼类已经绝灭,青蛙等两栖动物和大多数鸟类都能捕食农林害虫,很多珍稀哺乳动物绝灭或濒临绝灭等内容时,渗透《水法》、《鱼业法》、《水污染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与环保相关的法律法规,教育学生要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大家行动起来,与破坏环境行为做斗争。
2.3 渗透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
由于人口剧增,加上自然因素等影响,造成了森林减少,水土流失,每年被水冲走的地表土达50亿吨。
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15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6%),一些珍稀动植物正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自50年代以来,我国的野马、高鼻羚羊,白臀叶猴等十几种珍稀鸟兽已经绝迹或基本绝迹,白唇鹿、朱—等数量也几稀少。
据推测:在未来的40年内,亚洲象、华南虎、东北虎等十多种珍稀动物将在中国消失。
由此可见,生物资源极待保护和发展,能源危机迫在眉睫,通过渗透以上知识,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促使学生形成资源枯竭的危机感和强烈的责任感。
2.4 教学中渗透环保有关的政策、法律、法规
为保护生态环境,我国自1979年起已相继颁布了《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的法律,而且还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法规和政策,如建立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建立了600多处自然保护区,把每年的3月12日定为中国植树节,4月底至5月初的一周定为爱鸟周等。
世界环保组织还规定了每年4月22日为世界地球日,5月31日为世界无烟日,6月5为世界环境日,6月25日为世界土地日,7月11日为世界人口日,在教学中渗透这些知识,既增长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又为学校生物科组举行环保知识竞赛活动打下基础。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渗透生态环境教育
为了达到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除了在课内渗透环境教育外,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3.1 举办环保之窗:利用学校宣传窗或宣传栏的一角举办一个环保之窗,定期更换环保内容。
环保之窗图文并茂,内容丰富,使学生感到生态环境问题就在他们身边,受到切实的环保教育。
3.2 配合“地球日”、“环境日”、“节水周”、“爱鸟周”、“植树周”等纪念日进行社会宣传,倡仪人人都来保护环境。
3.3 进行环保知识竞赛和征文比赛:本人平常喜欢收集环保的知识题目,进行知识竞赛,举办环保知识征文比赛等,通过开展这些活动既可增长学生的环保知识,又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教育学生以实际行动参与并保护生态环境
在“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环境的保护”和“保护动植物资源”等内容中,介绍了我国进行生态保护颁布的相应的法规: 80年代初,我国签署了《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90年代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和《湿地公约》,我国在颁布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和《森林法》后,又陆续颁布了《关于保护珍贵树种的通知》和《中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等一系列法规,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我国在自然保护的决心和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同时,介绍植物是人类最好的朋友,教育学生爱护花草树木,通过种树,养花硫化美化环境,在《动物》内容的学习中,是学生了解到那些是有益动物,需要保护,而有些动物(如蛇、黄鼠狼)很可能会被学生误认为有害而任意捕杀。
因此,教育学生对自然界的生物要持爱护态度,强调它们在生态平衡中的作用。
总之,生物学科所具有的特殊性和研究对象,使它在生态环境
教育中具有其它的学科无法代替的优势,在当前学校生态环境教育普遍展开的同时,我们生物教师应抓住机遇,尽己之长,积极投身于生态环境教育,为环境教育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