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和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内涵
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主要包括认读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鉴赏能力、批判能力和搜集信息能力六个方面:
㈠认读能力。
认读能力是阅读过程中最基本的能力,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是借助识字、理解词语等手段达到初步感知的目的的能力。
要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认读能力,必须不断扩大学生的识字量。
认读能力主要取决于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或常识的掌握程度。
在这里语文基础知识或常识主要包括基本字词知识、基本语法知识、基本修辞知识和基本文学知识。
㈡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包括转换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分类能力和推断能力等方面。
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核心,必须以认读能力为基础,同时又是认读能力的升华和发展,通过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敏锐地感悟语言,从中理解字、词、句的含义和表达作用,从而领会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如《绿》文中“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一句中对“惊诧”一词的理解,可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惊诧”时的心理特征:狂喜、倾慕、欢愉、神往等,从而理解“惊诧”在文中的作用(文眼)。
又如《荷塘月色》中开头句“这几天,我的心里颇不宁静”,通过对这句话的理解,可以看到作者思想的郁积、苦闷,进一步理解造成“不宁静”的原因,层层剥下去,则可由一句而知文章深意之所在。
㈢想象能力。
想象能力是阅读能力的延伸,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在头脑里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
想象能力是阅读欣赏的翅膀。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一千个《哈姆莱特》的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1]在阅读的蔚蓝天空里,想象是可爱的精灵,插上想象的翅膀,就可以在文学作品的世界里自由地翱翔,再现作品中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具体感受,尽情吮吸文学百花园中的芬芳蜜汁,达到作品的深刻理解。
㈣鉴赏能力。
“鉴赏文本能力是较高层次的阅读能力。
”[2]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文学鉴赏的基本过程包括感受形象阶段、审美判断阶段和体味玩赏阶段。
”[3]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能力,并有鉴赏美的心境,才能获得相应的审美体验:如《简爱》为我们诠释了爱,[4]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使我们领略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平凡的世界》中那句“青春是人生的一道分水岭”成了我们人生的初次感受,“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让我们明白人生的过程就是追求真、善、美的过程,等等。
㈤批判能力。
批判能力是指在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的基础上,以美学的历史的观点来研究、分析、评价各种文学现象的一种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能把阅读的文本视作神明,而是要用怀疑的眼光去阅读,用批判的精神去吸收,最终达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推陈出新、逐步升华”的目的。
正如朱熹所说:“前辈固不敢妄论,然论其行事之是非何害?固不可凿立新论,然读书有疑有所见,自不容不立论。
”
㈥搜集信息能力。
搜集信息能力是帮助阅读不断吸收不断内化的重要手段。
搜集信息可以分为两类,即搜集阅读文本内的信息或文本外但与文本有一定联系的信息。
如:学习《七律长征》一诗,我们可让学生先搜集介绍毛主席写作《七律长征》背景的材料,搜集作家姚雪垠对《七律长征》的评价,评论家对这首诗的评价,将这些材料与阅读文本结合起来。
这样就可以了解许多与之相关的材料。
参照这些信息资料阅读《七律长征》,读者对文中所体现的红军在长征途中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理解可能就会深得多。
如果一个学生阅读能力对这六个因素都具备,并且掌握得很好,可以说他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