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绪论 (2)摘要 (3)1.原始时期的织造技术 (3)2.发展中期的织造技术 (5)3.近期制造技术的发展 (7)4.织造准备技术的发展 (8)5.织造技术的发展特点 (8)6.我国织造技术的目前发展 (9)参考文献 (9)织造技术的历史变迁和发展绪论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开始,纺织工业就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进步。
从商代甲骨文的记载中,可以发现我们的祖先生产织物的实践活动。
这种最早使用的织机,实际上就是两根木棒,在两棒之间平行地排列好一组麻纤维,这就是经纱。
将经纱绷紧固定后,在其中间按一定的规律穿入纬纱,新纳入的纬纱再用木棒打紧,这就形成了最早的织物。
随着社会的发展,纺织机械设备也在不断进步。
为了得到平行排列的经纱,最初人们手摇一个类似风车的架子,将经纱平行的卷绕在架子上,这便是最早的整经机。
为了减少经纱织造时的断头,将经纱放在淀粉溶液里浸泡揉压,然后在阳光下晒干,这就是早期的浆纱设备。
在使用梭子引纬之后,织机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用脚上下踏动踏板,驱动综框开口,用手投梭,打纬。
后来将脚踏的动力通过连杆机构,传动投梭棒及筘座,将双手解放出来,处理断头并准备纬纱,生产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这一历史时期,织机方面有许多精巧的发明。
水力,蒸汽机,电力等能源的开发,大大推动了纺织工业的发展,用动力驱动的络筒机,整经机,浆纱机,织机相继出现,而纺织工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工业革命的进展,在制剂上采用了自动换梭,自动换纡,产品质量及劳动生产率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在20世纪50年代,剑杆织机,喷气织机,片梭织机,喷水织机相继问世,摆脱了传统的梭子引纬方式,织机的产量有了成倍的增长。
在20世纪70年代,多梭口织机诞生,连续引纬开始取代间歇引纬的设计思想。
与此同时出现了三相织机,革新了经纬垂直交织的传统观念,揭示了织物构成的新原理。
织机的发展,也带动了准备设备的技术进步。
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半自动络筒机,到70年代便发展成全自动络筒机。
进入90年代,织造设备已过渡到一个全新时代,各种先进技术,诸如:声学,光学,计算机,远红外线,微波,激光,光纤已在纺织设备中广泛采用。
全自动络筒机已大量应用于生产实践,普遍使用电子清纱器及无接头技术。
液压技术与变速电动机的应用,提高了整经机,浆纱机的生产速度。
结经机已全部采用自动化操作。
目前,在喷气织机上已采用了纬纱断头自动处理装置,经纱断头自动处理装置也正在研制过程中。
在一些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中,正在规划无人操作的织造车间蓝图,半制品的装卸与运输,质量控制与机器的维护将完全由机器完成,展望纺织工业的未来,前景十分广阔。
摘要:此文章只要介绍制造技术的发展过程,介绍了制造技术从远古时代发展到现在的历史过程,从落后简单的纺织机到有梭织机再到无梭织机;从需要大量劳动力到需要少量劳动力最后发展到只需看机器的操作员;从完全手动到半自动化再到全自动化。
描述了一下历史以来织造技术的发展特点,指明织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介绍了我国目前织造方面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织造方面的差距,指出我国制造技术所面临的首要任务。
1.原始时期的织造技术我们的祖先,从裸体到披兽皮和树叶,然后发展到利用植物表皮编结网衣,进而又将撕扯细了的葛,麻韧皮纤维用手搓捻后编织成衣物。
后来有了纺塼;同时葛,麻纤维的天然微生物的脱胶加工也逐渐完善,纺出的纱便比较细软,无法用编篮筐的办法编结织物。
于是,人们设法把一根根纱线依次结在同一根木棍上,另一端也依次结在另一根木棍上,把这两根木棍绷紧固定后,就可象编席那样进行编结了。
绷紧的纵向纱线成为经,横向织入的纱线称为纬。
这种方法需要用手指或骨针挑动单数或双数的经纱后,才能引入纬纱,故劳动生产率极低。
以后经过改进,用一根分纱小木棍,按单,双数将经纱分开后放在经纱中,当经纱的分层情况与分纱小木棍一致时,此根纬纱便可直接沿分纱小木棍引入,这就减少了调经纱的一般工作量,并借这根分纱小木棍是纬纱紧密起来。
如图1.随着织物的加宽,人们又将连续的纬纱绕在芦苇杆或木杆上,并利用手柄把它引过已为打纬刀撑开的经纱层。
图1随着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原始织机的组件也逐渐完善起来,除了采用分纱小木棍和打纬刀外,又发明了线综提经工具。
初期的线综提经工具是用来克服放在经纱中的分纱小木棍仅能使经纱形成一次通道,而另一次通道却仍需依靠别的挑纱工具来完成。
这种初期的线综提经工具由线综和小木棍组成。
线综做成线圈形状,分别套在分纱小木棍下层的经纱后,再系在另一小木棍上。
当当拎起这根小木棍时,线综圈随即提起处在分纱小木棍下层的经纱,造成另一个通道,以便引入纬纱,这就大大加速了织布生产。
具有线综提经工具的原始织机如图2.图3是原始织机织布景象素描,与图2相比只是装纬用具有所改进。
随着线综提经工具的发展,用纱线绕在小杆上作为纬纱来回穿引,显得非常不便。
人们在实践中发现扁平的打纬刀容易通过经纱层,如果在打纬刀上刻一条槽,将绕着纬纱的小杆嵌入,这样既可引纬又可打纬。
引纬的改进使织布速度又有发展。
人人们对织物中经纱稀密不匀和布幅宽窄不一又提出改进办法,用劈细的竹签齿使其齿隙稀密均匀地固扎在木条中,做成初期的筘,经纱依次穿入齿隙间,这样制成织物中的经纱便得到均匀排列。
后来为了更有效地控制布幅,发明了早期的边撑。
图2图3初期筘出现后,人们马上发现,他还可以代替打纬刀进行打纬,如果不用打纬刀,那末又如何引纬呢?人们最终将一块比打纬刀小的木器剜空,两端削尖,表面加工的极其光滑,在剜空处纳入纬纱管,这就是杼。
用杼织布。
可以俩手一抛一接,这就有加快了织造速度。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启,古波斯使者来我国学习丝绸技术以及丝织品传入西欧,欧洲六世纪才出现用脚提综的脚踏织机。
2.发展中期的织造技术因为斜织机所形成的经纱通道比较小,操作不便,同时也无法用来织造大花纹丝织品,所以在以后的发展中斜织机被淘汰了,出现了有架的水平式织机。
那大提花织机又是怎么样发展起来的呢?在长沙左家塘等地出土的公元前四七五年至公元前二二0年战国楚墓丝织品中,除了传统的几何菱形纹锦外,还有“填花燕纹”锦,“对龙对凤”等三色动物纹锦。
这说明当时织机上的提花装置,已由简单变得复杂起来,综框的页数开始增加了。
但综框从十几页增加到上百页,木架容不下,于是采用线综来提升单根经线。
花纹越复杂,用线综的根数就越多。
后来,人们就把升降运动相同的线综合在一起成为束综。
采用束综便为织造复杂花纹提供了条件。
组织结构越复杂,束综数也越多,甚至达到上千束综。
公元前一一三年至公元前四九年的汉宣帝时,从上千束综中找出变化规律,最后简化为“一百二十综,一百二十蹑”的提花机,为以后提花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后来又有人改为“五十综者五十蹑,六十综者六十蹑“,二二0年到二八0年的三国时代,改为十二综十二蹑,从此大提花机大为简化,生产效率倍增,所织提花绸,图案对称,花型异变。
这种提花织机,经过唐,宋的提高改进后逐渐定型下来。
在一一三一到一一六二年的宋代楼俦《耕织图》上,就绘有一台大型提花机。
如图4所示。
这台提花机的地经与花经分开,地经经过综框为织女所控制,花经经过束综为花楼上挽花女所操纵,两人密切配合,织出复杂的纱罗地组织的大花纹,只是至今世界上最早的提花机图。
图4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利用桑蚕茧作为纺织原料的过程中,先先用上了煮茧缫丝的方法。
从公元前七七0年到公元前二二一年的春秋战国利用简单的丝框来络丝,发展到581年至907年的隋唐时期的手摇缫丝车,进而在宋代出现了有往复运动的络绞装置。
这就防止了丝框上丝缕的重叠,保证了绕丝质量。
经过缫丝,络成小筒可用来整经。
从一定数量和排列整齐的小筒上抽出丝头,绕过把各根丝分割开的导辊后,成片的卷到木棍上。
在整纱小木棍,线综和竹筘出现以后,人们很自然地在整经是采用了整纱小木棍,最后并把经纱头穿过线综和竹筘。
宋代楼俦《耕织图》上的整经机,卷纱时采用嵌入小杆的办法,可以增加整经长度而不致造成坍纱坏边,并且还可以减少卷绕不匀,在丝织经轴上采用衬纸就是由此演变而来。
3.近期制造技术的发展十七世纪末至十八世纪初,欧洲在当时的丝带织机上开始了最简单的投梭机械化改革。
在原来织机的筘的两端设置梭箱,在梭箱上装有锭杆,在锭杆上又套着击梭皮结,邹游两皮结之间用绳索加以连接,在连接后的绳索中央系有手柄。
当拉动手柄时,便驱使皮结投射带有轮子。
这项改革把织布工的劳动生产率大约提高了一倍,并为后来出现拉带式上投梭机构奠定了基础。
投梭装置的发明,加速了纺纱机的改进。
随着纺棉机的进步,织布生产又出现了新的不平衡,在一七八五年出现了机械式动力织机,企图把开口,投梭,打纬和卷布的手工动作改为机械化。
十九世纪初,出现了不需挽花童的提花机。
这种提花机由花筒,纹板,横针,竖钩针和升降机构组成。
人们称此提花机为加卡提花机。
随着加卡提花机的出现,人们受到启发,根据加卡提花机的作用原理来设计结构比较简单的开口机构,适应小花纹精梳毛织物的需要。
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出现了多臂机。
在十九世纪三十到四十年代里,相继出现了纬纱断头自停装置和边撑装置。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出现了多梭箱,多梭箱织机用来织造不同颜色,不同号数,不同捻度和不同原料的纬纱。
十九世纪后半叶,织机速度已经提高到了180~200转/分,一名工人可以看管4~8台织机,则将因补纬不及时而产生更多的停台,从而降低了生产率。
于是,人们在同一种纬纱品种的织造中设计了自动换梭装置。
一八九五年发飙了具有14个纬纱管的圆盘式自动换纡装置的织机,在这台织机上已经装备了经纱自停装置,随后又出现了具有28个纬纱管的圆盘式自动换纡装置的织机,包括自动穿纱式梭子,能自动调节的送经机构和经纱断头自动停止装置。
4.织造准备技术的发展在织机发展的过程中,织造准备技术也有很大的进步。
在络筒技术方面,由于受早期环锭纺纱机结构原理的影响,手工络绕逐渐进步到卷绕和导纱分开的竖锭络筒机,然后经过卷绕和导纱分开的急行往复式卧锭式络筒机,或旋翼式卧锭式络筒机,或卷绕和导纱合一的裂鼓式卧锭络筒机,进而演化卷绕和导纱合一的槽筒式卧锭络筒机,大大提高了络筒速度。
在整经方面,有手工整经等。
它不仅增加了速度,而且提高了质量。
在浆纱方面,除了摸索出各种辅助浆料外,浆纱机也有长足的进步,出现了控制浆液液面高低和经纱张力变化的装置,为了提高经纱质量,降低断头,进而为适应织机高效率生产提供条件。
在这个阶段内,还有移动式和固定式结静机,从手工穿经一跃而为机器自动结经,提高劳动生产率8~10倍。
自动织机的推广使用在纺织工业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由于自动织机以重量较大的梭子做引纬工具,所以尽管所制织物缺纬和纬缩织庛少,布边平整光洁,却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缺点,它需要摆梭工或装纡工,挡车工看管织机的台数少,不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梭子停留在梭箱内时间长,真正用作引纬的时间不到织机主轴一转时间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