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四)】1949年文学奖得主福克纳1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四)】1949年文学奖得主福克纳1

文学奖
美国,福克纳(WilliamFaulkner1897-1962),对当代美国小说作出的贡献
威廉·福克纳(WilliamFaulkner1897-1962),美国作家,一生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与近百篇短篇小说,其中15部长篇与绝大多数短篇的故事都发生在约克纳帕塔法县,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

其主要脉络是这个县杰弗逊镇及其郊区的属于不同社会阶层的若干个家族的几代人的故事,时间从1800年起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世系中共600多个有名有姓的人物在各个长篇、短篇小说中穿插交替出现。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喧哗与骚动》。

简介
福克纳也是一位出色的推理小说作家,出版过一系列的犯罪小说《马弃兵》(Knight’sGambit)。

1949年,福克纳作品《我弥留之际》获诺贝尔文学奖。

他在斯德哥尔摩发表的得奖感言是诺贝尔文学奖最精彩的感言之一。

他说道:“我拒绝认为人类已经走到了尽头……人类能够忍受艰难困苦,也终将会获胜。

”这席发言和他的性格十分吻合。

他捐献了自己获得的奖金,要“成立一个基金以支持鼓励文学新人”,最后建立了国际笔会∕福克纳小说奖。

福克纳从1957年起担任弗吉尼亚大学的驻校作家,直到1962年去世。

人物生平
家族人物
威廉·福克纳生于1897年9月25日,出身名门望族,全名威廉·卡斯伯特·福克纳。

支配这个家族想象力的是福克纳的曾祖父威廉·克拉科·福克纳老上校。

他既是种植园主,又是军人、作家、政治家。

他还是经营铁路的企业家,他修的铁路是当地唯一的铁路。

牛津小镇留下老上校鲜明的痕迹。

老上校死后,坟头矗立起一座8英尺高的意大利大理石雕像。

讲老上校的传奇故事成为人人参与的一项仪式。

州内一个镇也是以他的名字福克纳来命名。

他还著有几本小说和其他一些作品,这种文学传统一直在家中传承了下来。

福克纳作品中的“约翰·萨托里斯上校”就是在他曾祖父的基础上创作而来的。

但是威廉·福克纳的父亲却被普遍认为是一个不肖子孙,他的工作换了一个又一个,却永远找不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地。

但福克纳为他的母亲自豪,她意志坚定,自尊心强。

屡屡失败的父亲与坚强自尊的母亲势不两立。

在童年,母亲经常强迫他在“软弱”和“坚强”中做出选择,让他从小就体验到深深的分裂和痛苦。

威廉·福克纳比同龄人长得矮小,整个童年都在希望自己能长得高大些。

曾祖的荣耀与父亲的落寞构成的巨大反差,家庭的分裂加上身体上的劣势,促使他对想象力从喜欢发展到依赖。

福克纳逐渐远离集体活动,甚至逃学。

威廉·福克纳把自己看作是曾祖父的孩子,从儿童时代就模仿老上校生活。

他拒绝用父亲的名字卡斯伯特,而把家族巨人的名字威廉看成是自己真正的名字。

9岁的时候他就开始说,“我要像曾祖爷爷那样当个作家”——这句话他一再重复,变成一句口头禅。

编剧生涯
后来他搬到好莱坞,开始了编剧的生涯,为《夜长梦多》(TheBigSleep,1946)和海明威的《犹有似无》(ToHaveandHaveNot)改编电影剧本,导演都是霍华德·霍克斯(HowardHawks)。

福克纳和霍克斯的秘书梅塔·卡彭特还有一段恋情。

出名的酒鬼
他也是个出名的酒鬼,纵贯一生都浸泡在酒精之中。

据传他在喜事之后会更豪饮,一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