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现状数字媒体是一门涉及面很广的信息技术。
既然涉及面广,那么它的发展前景不容小视。
易传媒很好的运用了数字媒体,让数字媒体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台阶。
数字媒体包括用数字化技术生成、制作、管理、传播、运营和消费的文化内容产品及服务,具有高增值、强辐射、低消耗、广就业、软渗透的属性。
“文化为体,科技为酶”是数字媒体的精髓。
由于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国家在信息服务、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及前沿信息技术研究和集成创新方面的实力和产业水平,因此数字媒体在世界各地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纷纷制订了支持数字媒体发展的相关政策和发展规划。
美、日等国都把大力推进数字媒体技术和产业作为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
在我国,数字媒体技术及产业同样得到了各级领导部门的高度关注和支持,并成为目前市场投资和开发的热点方向。
“十五”期间,国家863计划率先支持了网络游戏引擎、协同式动画制作、三维运动捕捉、人机交互等关键技术研发以及动漫网游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并分别在北京、上海、湖南长沙和四川成都建设了四个国家级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基地,对数字媒体产业积聚效应的形成和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数字媒体产业链漫长,数字媒体所涉及的技术包罗万象。
未来五年将是我国数字媒体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
为在“十一五”期间进一步推进高附加值、低消耗的数字媒体产业发展,攻克数字媒体产业化发展中的技术瓶颈,在国家科技部高新司的指导下,国家863计划软硬件技术主题专家组组织相关力量,深入研究了数字媒体技术和产业化发展的概念、内涵、体系架构,广泛调研了数字媒体国内外技术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仔细分析了我国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发展的瓶颈问题,提出了我国数字媒体技术未来五年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方向。
引领整合之大未来一方面,企业对于数字媒体的应用势在必行。
另一方面,究竟要怎样做才能带来最大的ROI,或者究竟应该应用哪种数字媒体形式,不论是企业主还是数字媒体平台本身,尚未有个明确的导向。
易传媒CEO闫方军表示:"单一数字媒体形式是有限的,而如果将视频资源与网络资源整合,将有线网络与无线网络整合,将商务交易网络与互动数字形式整合,将分散的网民用户需求与定向的企业供应需求整合,将产业链的最初生产信息通过整合的数字平台与最终的消费行为形成直接沟通,将网民主动的娱乐需求与企业或产品口碑的被传送需求整合等等,一个整合的数字媒体平台才能将媒体可开发的价值最大化,必将形成一个具有无穷大的价值开发的空间。
"今年7月,数字媒体行业即将召开一次高端的国际峰会。
这场即将涵盖数字媒体业前沿领域话题,并邀请到世界数字媒体业发展领袖参与的高峰对话,将讨论这一领域的现状及展望。
"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网络用户群体,网民对网络形式和内容的需求也正在打破局限。
面对一个数字时代的多维发展局面,易传媒作为中国领先的整合数字平台,有必要主导召开一次全世界范围的研讨会,共同探讨基于数字媒体可开发的价值。
"易传媒CEO闫方军表示。
易传媒对数字媒体的运用,打破了原有的发展模式。
突破传统,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勇于创新,才能打开另一片天,创造另一个舞台。
二、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趋势三网融合已是电信、广电不但不能回避的问题而是国家信息建设必须进行下去的战略。
三网基础业务融合之后,那么用户终端的融合也就是顺理成章之事了。
三网融合是电信、广电通过互连网TCP-IP协议使电信、广电、互连网三张网络互连互通;电信网和互联网已经在电信行业基本实现融合;3G移动互联网已实现通信和互连网融合,中广移动CMMB的推出已成功实现3G网络的三网融合。
三网融合在电信广电移动运营商融合之下将诞生新型的产业,传统的广电、电信生产企业将没有界线,网络生产商服务商、手机终端、电视终端、电脑终端将适应三网融合需要适时成功推出三网融合网络产品,传统的电视机、手机将融合新的功能,电视、手机不再是那一家的终端,电信服务柜台不但有手机,电话,还有‘电视机'。
那么未来的电视机将有些什么功能呢?我作为个人消费者希望我的电视应该具有以下用途第一:具有传统的收看功能。
第二:具有下载储存功能。
第三:具有上网功能。
具有以上功能不就是一台电脑了吗?是的,我理想的电视机就是一台电脑,一台分离式电脑和显示屏。
电视遥控器是红外无线电脑键盘和鼠标组合,电视机主板在电脑主板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当收看本地有线电视时电脑上网等功能禁止,需要点播功能和上网观看更多其他地方IPTV节目时转换到电脑功能。
电视主机在接收功能上有线?无线兼容,标准接收端应以国标地面数字电视DMB-TH为基础兼容电信接收,DMB-TH具有高速移动接收和开放性,兼容所有传输音视频格式,在扩展功能上也是开放的,因此,接收头以DMB-TH为基础融合三网融合需要把业务扩展到其他功能,突破广播电视的频率范围,发展3G?4GDMB-TH终端,满足广电和电信共同的业务功能,传统电视成为三网融合下广电和电信的共同终端新产品。
根据实际需要和用户的选择,产品满足不同用户需求,高端产品可以延伸到笔记本电脑,普通型满足看电视,点播电视,上网,IPTV等基本功能;未来移动业务将是广电和电信行业巨大的争夺领域,移动电视和移动互连网有机组合,电信行业可以传输电视业务,电视行业通过移动互连网开展移动电信业务-互连网,业务已开放,频率的再次开放,广电产品进入3G,4G,电信接收终端DMB-TH电视频率产品都将没有行业限制,广电频率和电信3G,4G频率集成DMB-TH和TD-SCDMA,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三网硬件的融合和业务融合。
下面是互连网电视基本功能模型。
表一中的RF收/发高频头频率范围47Mhz~1GHz~3GHz~3GHz,适应电视和电信所有频率的收/发和接收模式。
红外接收头将传统红外电视遥控器电视功能扩展,将电脑键盘和鼠标功能集成其中,电视主板将在电脑主板基础上改进,将传统电视模块化通过电脑插槽接口集成到电脑中,RJ-45/RS232/USB/RS422和DVD硬盘等硬件和接口根据不同用户需要配置。
互连网家用电视的核心是看电视和上网,移动互连网电视的核心是通讯,上网和电视功能。
三、数字媒体出版物的理解2003年是我国第一张多媒体光盘电子出版物问世10周年。
10年来,这一新型信息载体带给我们的太多太多,但这其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是技术?是传播?是娱乐?是教育?是艺术?还是出版?似乎都是,但又都不仅仅是。
要真正认识多媒体光盘电子出版物对于我们的意义,就必须超越这一切,从人的生存方式的角度即以文化的视角,回顾我们所走过的10年历程。
十年磨一剑,创作:1993年,中国大陆第一张自主版权的多媒体光盘电子出版物《邮票上的中国——历史与文化》正式出版,将1887年清朝的“海关大龙”邮票以来中国大陆历届政府发行的1600套1万余枚邮票全部收入,并以100余万文字及大量的历史图片、录音和影视资料进行相关知识的介绍;同时,其多样快捷的编辑检索功能、多媒体融合的艺术表现效果、轻盈小巧的信息存储介质等特点,带给读者以全新的感受。
此后开始有多媒体光盘电子出版物相继问世。
评奖:1998年初,由当时的国家信息管理中心和《多媒体世界》杂志社联合举办了“1993-1997年全国优秀光盘测评”,这是首次由国家相关行政部门组织的全国性多媒体光盘电子出版物的评奖活动。
此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先后举办了两届国家电子出版物评奖活动。
这是迄今为止国内最高级别的多媒体光盘电子出版物的评奖活动。
1997年,多媒体光盘《故宫》在法国莫必斯国际多媒体光盘大奖赛上获评委会特别奖。
研究:国内对多媒体光盘电子出版物的研究几乎是与创作和开发同步开始的。
1993年,《多媒体世界》创刊,此后又有《中国电子出版》问世。
目前,国家图书馆收藏有十年来国内出版的有关多媒体光盘电子出版物的学术著作1260余种。
教育:近年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一批著名学府陆续开设了相关专业,培养多媒体技术、艺术、编辑出版、策划管理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许多艺术院校设立了新媒体艺术实验室,更多的大学则开设了多媒体光盘电子出版物方面的课程。
产业:多媒体光盘电子出版物的技术发展潜力和文化整合功能所蕴含的巨大商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与资金。
尽管这一产业的形成与发展还面临诸如知识产权保护、营销机制、人才资源、产品定型等一系列瓶颈的束缚,人们还是从中看到了巨大的希望。
实践过程的特征与走向。
多媒体光盘电子出版物的10年历程是一个从模仿到原创的发展过程。
这种模仿包括两个层面:对于传统出版物的模仿和对于优秀的多媒体光盘电子出版物的模仿。
多媒体光盘电子出版物的创新也包括两个层面:表现内容的创新和表现方式的创新。
模仿与创新并不总是对立的,有时模仿甚至是创新所不可或缺的条件与环节。
但我们必须强调,事物创作发展的真正动力并不在模仿,而在创新。
多媒体光盘电子出版物的10年历程是一个从表现物到表现人的发展过程。
检阅10年来的作品不难发现,文化类作品(尤其是早期的作品)多是表现物的,而表现人的作品则较少,出现较晚。
究其原因,一是物的特点比较直观,便于发挥多媒体的视听优势,而人的表现则比较复杂;二是创作队伍多为技术专家主体型,他们于技术是内行,对于人,尤其是人的性格和情感世界的研究与表现却不一定熟悉。
不过,最近终于看到了一些调动多媒体手法较为成功地表现人物性格与情感的作品,而这正是多媒体光盘电子出版物创作队伍从技术专家主体型向人文专家主体型转变的结果。
多媒体光盘电子出版物的10年历程是一个从技术的跟踪到本质的发现的过程。
我国多媒体光盘电子出版物的技术起点不低,技术跟踪能力较强,速度很快,8年前就可以将技术跟踪周期控制在8个月以内了,以至于英特尔和微软等公司纷纷采用我国开发的多媒体光盘电子出版物作为他们最新技术的演示节目。
但是,我国的多媒体光盘电子出版物与国外的优秀作品相比,在内容表现力上的差距仍然十分明显。
内容表现力的第一要素是对多媒体文化特征和艺术本质的理解与把握。
令人欣慰的是,我们在跟踪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在跟踪国外优秀作品先进的创作观念,同时在不断地探索实践中,努力发现多媒体艺术特有的表现手法和艺术语汇。
理论上的重大课题,今后10年我国多媒体光盘电子出版物事业的健康发展,或许就有赖于下列重大课题的理论研究成果的指导。
首先,应加强对多媒体光盘电子出版物的文化本质的探讨。
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
许多学者依据法兰克福学派本雅明的理论,习惯性地将多媒体光盘电子出版物的文化属性定位于后工业文明的大众文化,进而用“复制的”、“读图的”、“平面的”、“消弭个性的”等来阐释其文化本质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