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年来张家界旅游.pptx

20年来张家界旅游.pptx

(3)政府财力增强与民生福利改善:旅游业的发展为政府提供了 税收,带动相关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又为政府开辟了新的税 源,地方政府财力增强后,能通过多种公共福利形式来提高社会 福利水平,促进居民整体福利改善。政府增强财力的目的是履行 其责任,政府的责任是保护国民利益、促进经济发展并改善民生 福利。
综上可知:旅游发展直接提供居民参与就业,实现民生福利 改善;旅游业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增加居民收入和就业方式 进一步改善福利;地方政府可从旅游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 中取得税收,增强财力为民生福利改善提供支持,实现三体 合一共同提高民生福利水平,实现多方满意。
(2)区域经济增长与民生福利改善:旅游产业关联性强,带动系 数大。旅游业通过其不断延伸的产业链能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而区域经济增长为民生福利改善:一方面提 供了新的就业机会,增加更多就业福利;另一方面提供了收入支 持,使民生福利得到进一步增强,形成民生福利改善的良性循环, 这与经济增长的根本目标是增进民生福利相吻合。
3 研究方法与指标设定
3.1 研究方法 经济增长的目的最终要为绝大多数人,而不是只为少数
人增进福利。旅游业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增强地方政 府财力,最终目的是增进民生福利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本文奉行“从旅游中进去,从民生中出来”的研究思路, 从旅游业发展及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入手,将张家界划分为 农村和城镇两种类型,探讨旅游发展对民生福利的改善过 程以及由此带动城乡差别的变化。
30年来,我国旅游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已取得巨大的成就 和广泛的共识。然而,在众多地区旅游开发实践中却加剧的 社会的“二元化”结构,出现了明显的“旅游孤岛”现象。 所谓“旅游孤岛”现象是指:(1)旅游区的开发与非旅游 区形成明显反差,较小的旅游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广大非 旅游区社会经济依然落后;(2)旅游经营者与当地社区居 民的反差,即经营者从旅游中获得巨额利益和发展,而广大 社区居民被排除在旅游产业之外,福利改善缓慢甚至出现贫 困化。这从某种程度上说明,我国的旅游民生功能存在某些 不足,深入贯彻“发展旅游,改善民生”亟待加强。
2.旅游发展的居民福利改善模型
旅游消费,对于旅游者而言,是个人的支出和花费;但对于 旅游企业和国民经济而言则是旅游收入,也是各地区发展旅 游业的真正目的”。截止2009年,我国已有29个省区将旅游 业确定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目的是通过旅游发展地方 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通过旅游改善人 民生活,促进社会进步。尤其在贫困地区,旅游业在增加社 会就业,解决群众脱贫作用尤为明显。本文构建了一个概念 模型(图1),它反映了旅游产业发展、区域经济增长、政 府财力增强之间的关系。
本文以湖南张家界为例,将其划分为城市和乡村两个地 域单元,利用收入增长弹性、森指数、基尼系数、人均 收入比、人均消费比、旅游服务密度等指标,分析20年 来张家界旅游业发展对改善城乡民生福利的影响,揭示 旅游业发展对增进城乡居民福利的过程和城乡差异。张 家界以旅游立市,是我国著名的世界遗产地,近20年来 旅游业发展速度居全国领先水平。本研究应具有某种典 型性和示范效应,这对于验证旅游业的民生功能,并推 动全国同类地区旅游与民生关系的改善提供某些参考。
图1 区域旅游发展与民生福利改善的概念模型
(1)旅游业发展与民生福利改善:国务院在《关于加快旅游业发 展的意见》中指出:旅游业“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其实 是指旅游业的发展通过自身及其所带动的相关产业,能够为旅游 区居民提供更多参与就业的机会,而普遍就业就是最大的民生福 利。旅游区居民通过多种形式的就业取得收入,增强了自身的消 费能力,改善了民生福利水平,提高了居民旅游参与度和生活满 意度。一方面看到了旅游业发展带来的利益,促使居民自觉维护 旅游发展环境,支持旅游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居民也能从旅游 发展中获得信息、资金等,在参与旅游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 素质,反过来支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提出4条假设: (1)旅游区经济增长受旅游业发展的影响,而居民经 济收入的增长受地方经济的制约; (2)无论城市还是农村,经济收入是民生福利的关键 指标,经济收入对于不同人影具有相同的效用; (3)经济收入的民生效用函数遵循边际递减规律,当 收入增长到较高水平后开始出现边际递减; (4)一定时期内所能获得的总收入是固定的,但由于 分配机制的不同,在城乡或不同阶层出现差异。
20年来张家界旅游发展 的民生福利考察
1 问题的提出 2009年国务院通过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明 确指出:旅游业具有“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 益好”等特点,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 柱产业”。从科学发展观和包容性增长的角度来看,就是 要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带动当地社会经济发 展,吸纳社区参与和安置就业,达到改善民生和缩小城乡 差距之目的。为此,本年《旅游学刊》组织了3期关于“旅 游与民生”的笔谈,国内近25位学者从不同视角,对“旅 游与民生”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主要观点摘录如下(表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表1:《旅游学刊》7-9期有关“旅游与民生”笔谈主要观点
作者
标题
核心观点
罗明义 旅游业的民生功能
马波
从抽象到具体
满足生活需要,提高生活水平, 改善生活质量。
要更多人从旅游中受益
张凌云 国民旅游
旅游要惠及全体国民
刘锋 马耀峰
民生改善引领旅游发展 提出优先关注的五个方面,如旅 游带动社区发展
发展旅游与改善民生 旅游能满足民众五个方面的需求
赵黎明 发展乡村旅游,改善农 拓展农民发展空间,提高农民发
村民生
展能力,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从上述文献来看,学者们虽然指出“旅游与民生”具有密切 的关系,但所谈内容基本是概念性的,缺乏针对特定区域的 实际考察和定量指标的分析。而国内民生福利研究多为社保 问题,多从农村经济增长和“三农”视角分,对于旅游区民 生福利研究并不多见。马耀峰教授认为,发展旅游的根本目 的就在于改善民生,“民生”通常可理解为民众的生计。因 此,旅游改善民生的作用,就在于居民从旅游中所获得的福 利,体现在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