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论彩陶纹样的发生与演变_施茜
论彩陶纹样的发生与演变_施茜
由于人类长期使用火! 了解火能使土变硬这一 特征后! 陶器才得以发明( 恩格斯指出 %陶器都是 由于用黏土涂在编制或木制的容器上而发生的&( 但有些地区出土的最早的陶器上并没有编织器的纹 路! 由此可以推测并非所有的陶器都是贴敷而成( 因此! 陶器的起源应该是有两种途径! 即捏塑与贴 敷(
在贴敷制作陶器的过程中! 陶器的表面会出现 竹制或木制器物的泥印! 这是因为贴敷的陶土经过 烧制! 原来编制的容器被烧烬! 而留下陶器表面的 印痕! 这种印痕经过火变得坚硬! 最早的陶器的纹 饰! 就这样偶然得来( 那些只经过捏塑的陶器便是 素面! 而无任何装饰( 早期人类在发现了颜料之 后! 便知道颜料可以改变许多物质的色彩! 于是就 用红色颜料涂抹器物的表面! 真正的彩陶由此诞 生 ( 老 官 台 文 化 #距 今 $%&&) ))’&&& 年 之 间( 是 我国至今发现的彩陶文化最早范例( 这一期的彩陶 主要是在钵口沿外饰一条深红色的条带形纹! 钵内 绘圆点! 波折组成的滴血纹! 虽然简单! 但确为后 期彩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期的河北磁山文化! 在陶器中也出现了红彩曲折纹的陶片( 山东北辛文 化陶器中! 也有少量带状彩陶! 可以这样说! 从人 类在陶器上涂抹第一笔开始! 就在考虑应该在上面
马家窑类型几何纹饰在半山% %%马厂类型时期 开始演变’ 在半山时期的纹样仍残留着马家窑期的 许多特征" 如旋纹+ 波纹+ 锯齿纹" 但构成风格却 远没有马家窑型那么流畅+ 轻松+ 富有动感" 而是 趋于沉重+ 威严+ 震慑+ 静止" 这一特征到了马厂 类型就更加明显了" 直线取代了曲线" 虽然还间或 可见图腾的动物形象" 如马厂类型彩陶壶中的蛙 纹" 但也被变形为可怖的形象" 远没有初期那么活 泼可爱+ 轻巧+ 生动+ 稚气可拘" 现出了神秘威吓 的气氛’ 这时的原始社会处于母系氏族让位给父系 氏族" 神农氏的和平时期已经过去" 进入黄帝+ 尧 舜的战争时期" 并逐渐向奴隶制过渡" 这些陶器所 绘制的纹样也成为统治阶级手中威震+ 恐吓的工 具" 即可以用于巫术" 又可以用于战争中威吓对方 的一种手段’ 可能" 这种纹样不仅绘于彩陶上" 还 在其他的器物上出现’ 从彩陶的制作上来看" 马家 窑时期可以算是彩陶的高峰期" 其后就开始衰落 了" 半山& &&马厂类型制作上远不及马家窑期那么 精良" 究其原因" 可能是青铜器开始出现" 陶器已 不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了’
在经过对自然物的崇拜时期" 人类开始了自己 有目的有意识地创造崇拜物的过程" 如巫术" 就是 人类早期认为可以解决许多困难的手段" 舞蹈纹彩 陶盆 %发现于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的马家窑型&" 据推测并非是为了娱乐而舞蹈" 而是因为某种巫术 的需要! 马家窑文化实际是仰韶文化期发展的一支 地方类型" 大致是仰韶文化的中期以后" 以甘肃临 洮马家窑命名的 #马家窑文化$" 包括石岭下& %& 马家窑& &&半山& &&马厂诸类型" 据地层迭压关系 及碳’(! 测定" 这四种类型依次发展" 一脉相承 " 绵延了两千多年’ 石岭下类型 %因首见于甘肃武山 县石岭下$" 距今约五千年" 其纹样的几何化程度 已较半坡类型更甚" 此时的纹样已开始减少平涂块 面" 强调线的力度和表现" 定位点逐渐变小" 以 ) 形线和放射状线来连接纹样! 石岭下类型时期纹饰 发展趋势" 已预示了马家窑类型纹饰的基本结构和 类型特征! 在马家窑期" 这种以线为主要构成因素 的纹样占了主要地位! 在马家窑出土的数以万计的 彩陶器物中" 几乎全是以各种线条构成的几何纹 饰" 它将流畅的几何线上升到了绝对的表现高度! 通体以几何线去装饰" 此时的几何纹样可以说是完 全的几何化了! 这种几何纹样的由来" 一方面是具 象形态经过抽象变化而来" 在半坡时期的彩陶已经 有一些抽象的元素" 另一方面" 在新石器时代早
, (* ,
! 景德镇陶瓷 " !""!年第 #! 卷第 " 期!总第 $%! 期"
形! 再如半坡鱼纹彩陶中" 许多鱼纹已基本上演化 成几何形! 略晚于半坡的庙底沟类型 #原出自河南 陕县的庙底沟而得名$" 距今约五六千年" 彩陶的 纹样以花卉为主" 主要是玫瑰和菊花两34; 强调绘制定位点" 这 种纹样已从单独纹样演变成二方连续" 色彩种类也 有所增加" 已经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期" 就已具备了绘制最简单的仿照编织纹的几何纹 样" 有了这两种由来" 几何纹样的诞生就不是突然 的了" 这是几何纹样产生的客观因素" 它产生的主 观因素" 用李泽厚先生的话 (山再现 %模拟$ 到表 现 %抽象化$" 由写实到符号化" 这正是一个从内 容到形式的积淀过程" 也正是美作为 )有意味的形 式* 的原始形成过程$’ 这就是说" 这些抽象的几 何纹样" 当初并非为了美观而存在" 而是为了主观 的用途" 如为了巫术礼仪" 为更能使人感到神秘" 这些图案逐渐简化和抽象化" 成为纯形式的几何图 案 %符号$" 它的原始图腾含义不但没有消失" 反 而由于几何纹饰经常比动物形象更多的布满器身" 使这种含义更加加强’
! 景德镇陶瓷 "!""! 年第 #! 卷第 " 期!总第 $%! 期"
* +$ *
施 茜 张景辉
内容提要! 本文从陶器及其纹样的发生# 发 展# 繁盛及衰落$ 论述了彩陶纹样的产生及演变都 是与人类的生活及需要密切相关的%
关键词! 彩陶 纹样 图腾 文化
陶器的发明! 是人类一次伟大的创举! 也是人 变为智人的开端! 是人类从单纯的加工自然界已有 的物质以来! 第一次利用火改变自然界事物的化学 性质! 正如恩格斯在 "家庭# 私有制# 和国家的起 源$ 中所说的! 人类从蒙昧时期进入野蛮时代的低 级阶段是 %从陶器的应用开始的&’
每个地区出土的陶器都有各自的风格" 如有的 地区的彩陶专以鱼纹为主要绘制内容" 而有的地区 出土的纹样" 专以花卉为主" 而且变形方法也各有 各的风格! 据专家推测" 纹样的绘制内容与族文化 有关" 原始部落已是群居" 每个群落都是一个部落 或是一个氏族" 有的氏族专以花为图腾标志" 庙底 沟类型可能就是这种图腾的代表" 而另一个部落则 可能是专以鱼为图腾标志" 半坡类型可能就属于此 种情况!
画些什麽! 最简单的当然是模仿原来所有的编织 纹! 这些带状陶片就是那个时期的产物( 但很快! 人类就意识到这种模仿是毫无意义的! 因为它即不 能反映什么! 也不能起到任何作用! 所以这个时期 并未延续很久( 经过第一阶段简单的几何纹样时 期! 人类在陶器上绘制图案可能就开始出于功利性 目的(
在新石器时代! 人类虽然已脱离了与猛兽为伍 的危险! 但生存依然是主要问题之一! 在这个主要 矛盾的基础上! 种族繁殖# 自然灾害! 便是他们最 为关心的问题( 在这一时期! 人们只有将希望和猜 测寄托于一定的表现手法( 鱼就是这一时期的主要 表现形象( 如仰韶文化彩陶最早的类型是半坡类型 #因为首先发现于西安半坡而得名)! 其器形与素陶 无多大变化! 但所绘内容却多为鱼纹及变形鱼纹# 人面鱼纹结合( 闻一多 "说鱼$ 中提到鱼在中国具 有生殖繁盛的祝福意义! 那么! 在半坡类型的鱼纹 彩陶中! 是否也暗示着这种含义*在遥远的时代! 先民们对日出# 日落# 洪水# 森林火灾# 疾病等都 感到迷惑! 但又存在某种朦胧的意识( 他们用鸟代 表太阳! 用蛙代表月亮! 可能是因为清晨日出时! 鸟儿开始鸣唱! 黄昏日落时蛙声不绝于耳! 他们将 这些自然现象联系在一起! 便出现了以鸟作为太阳 的形象代表! 以蛙作为月亮的形象代表! 太阳月亮 又是那么遥远# 虚无不定# 不可捉摸! 剩下的就只 能将这些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动物绘在陶钵内! 作为 对日月这些自然现象的崇拜( 象征太阳的鸟后来演 变成金色的三足乌鸦! 象征月亮的蛙则变成月亮里 的蟾蜍! 这是后来神化故事中的一部分! 而鸟纹及 蛙纹则被作为陶器纹样构成因素被保留下来! 这确 是千真万确的事情( 这一时期的彩陶纹饰以单独纹 样为主! 整体气氛轻松活泼! 纹样以写实为主! 但 也存在着向几何纹样过渡的动因! 如人面鱼纹盆中 的鱼及人头上的装饰已经有许多部位化成了三角
参考书目!
#中国工艺美术史$% 卞宗舜& 周旭& 史玉琢著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年 $ 月第 % 版
’流光溢彩的民族瑰宝(% 崔延子& 丁沙铃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年 & 月第 %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