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1讲 “影戏”——中国电影的奠基
第1讲 “影戏”——中国电影的奠基
• 1922年,张石川和郑正秋、周剑云、郑鹧鸪、任 矜苹等五人(号称“五虎将”)创办了明星影片 公司。这家公司后来成为中国资格最老的老牌影 片公司。从1923年至1937年,张石川在“明星” 导演了七十部影片,成为大名鼎鼎的电影大导演。 • 张石川拍片崇尚“票房价值”。鸳鸯蝴蝶派 影片赚钱就拍鸳蝴片;武打片卖座就拍武打片; 左翼电影兴起,他也拍了《脂粉市场》、 《前 程》 、《压岁钱》等片;为了配合国民党剿共, 他又拍了纪录片《剿匪纪实》……
中国六代导演
• • • • • • 第一代导演:诞生于民国初年 第二代导演:创作在国难关头 第三代导演:受命于社会主义政权 第四代导演:亮相在文化浩劫之后 第五代导演:弄潮于启蒙洪流 第六代导演:生逢商业时代莅临
中国六代导演
• 肇始于八十年代对第五代电影的鉴定与评价,不同的成长背 景和心理结构,使他们对电影创造有着不同的态度和路径, 在电影形象的建构中清晰地记录着几代人的思想印迹。中国 电影代际划分大致如此: • 第一代:建立本土电影雏形的郑正秋、张石川等。 • 第二代:创造了三四十年代社会写实风格的孙瑜、蔡楚生等。 • 第三代:1949年后致力于社会主义语境表达的水华、谢晋等。 • 第四代:追求影像语言电影化的谢飞、郑洞天、吴贻弓等。 • 第五代:1985年后塑造了中国影像寓言的陈凯歌、张艺谋等。 • 第六代:90年代后开始刻画新城市青年的张元、路学长、王 小帅、贾樟柯等。
中国六代导演
• 第一代导演:张石川、郑正秋、田汉、洪深 • 第二代导演:蔡楚生、郑君里、费穆、吴永刚、桑弧、汤晓丹、 沈西苓、史东山、袁牧之、沈浮、孙瑜 • 第三代导演:谢晋、谢铁骊、北影四大帅(成荫、水华、崔嵬、 凌子风) • 第四代导演:吴贻弓、郑洞天、谢飞、张暖忻、黄蜀芹、黄健中 • 第五代导演: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张军钊、黄建新、吴子 牛、李少红、顾长卫、吕乐、侯永、胡玫、宁瀛、周晓文、刘苗 苗等 • 第六代导演:张元、王小帅、娄烨、贾樟柯、章明、管虎、陆川、 王全安、宁浩、霍建起、何建军、张扬、刘奋斗、刁亦男、蔡尚 君等
• 雷玛斯在1903年接办加伦白克的放映业务后,开始仍在乍 浦路跑冰场内放映,后迁至大马路同安居茶馆内,后又迁 往四马路青莲阁。雷玛斯极善经营,他在青莲阁租房一间, 挂起照片,贴出广告,还雇用了几名穿红戴绿的印度人在 大门口吹吹打打,以招徕行人。营业收入很好。 雷氏的 青莲阁电影放 映点是上海的第一个电影固定放映点。 当时,利用公园放映露天电影,也是一个主要的经营手段。 最早的露天电影放映场所是处在南市的西园和新园两个消 遣性花园。1906 年夏天的一个晚上,这两个花园曾公开 售票放映电影。露天电影场所吸引观众的特点是兼娱乐和 消暑而为一。之后,每年夏季,都有露天电影的放映活动。
《阎瑞生》取材于昔日上海滩一个真实的案件,其电影故事基本上保持了 生活原貌:1920年,毕业于震旦大学的洋行买办上海人阎瑞生是洋场恶少, 嗜赌成性,挥金如土。赌场失意,他想翻本,向妓女题红馆借了一枚价格昂 贵的钻戒,抵押给典当行,换成现金,用来购买赛马彩票,未中,本金输光, 无力偿还,懊恼不已,焦急万分。一日,他在好友朱老五(上海闻人、巨商 朱葆三之子)家里,邂逅名妓“花国总理”王莲英。阎见她满身贵重饰物, 顿起谋财害命之念。苦思冥想,想出一条毒计:暗地购买麻醉药和绳索,同 时向朱老五借来一辆高级轿车,邀约王莲英出游兜风。王莲英被骗上车后, 阎瑞生驾车急驶,直奔郊外。游至半夜,车停上海郊北新泾,由早已等候在 那里的好友吴春芳相助,两人用麻醉药棉花将王莲英闷倒勒死,抢走她身上 的饰物,移尸麦田后,逃匿青浦阎的岳丈家。事发后,警方追查极严,阎瑞 生惶惶不安,东躲西藏,先后遁迹江苏松江、海州和山东青岛等地,最后难 逃法网,在徐州火车站被包探抓捕。经上海租界房审讯,阎瑞生与吴春芳双 双招供,一起被处死刑。此案在报纸上披露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在上海 创办“新舞台”的著名京剧演员夏月姗、夏月润(“京剧大王”谭鑫培之婿) 被这则社会新闻深深吸引。兄弟俩认为此血案大可炒作,迅速将它改编成文 明戏(话剧)取剧名《阎瑞生》,久演不衰,历时半年之久。
生平经历:
• 1913年,美国商人依什尔和萨佛到上海办起了亚 细亚影戏公司,他们很赏识张石川,就聘请他担 任顾问并主持制片业务,这年他才二十一岁。张 石川在“亚细亚”导演了一些短故事片,其中 《难夫难妻》一片算是中国故事片开山之作。
• 1916年,“亚细亚”早已宣告结束,张石川 又和朋友合伙办起了幻仙影片公司,将文明戏 《黑籍冤魂》搬上了银幕。
• 1898年5月20日上海《趣报》上发表的《徐园纪游叙》一文,提供了 徐园放映的情况和节目。“……堂上烛灭,方演影戏。第一出为《马 房失火》,第二为《足踏行车》,第三为《倒行斛斗》,第四为《酒 家沽饮》,第五为《广道驰车》,第六为《瞻礼教堂》,第七为《左 右亲嘴》,第八为《春度玉门》,第九为《扑地寻欢》,第十为《空 场试马》,第十一为《水池浴戏》,第十二为《造铁击车》,第十三 为《执棍腾空》,第十四为《秋千弄技》。以上各出,人物活动,惟 妙惟肖,瞩目者皆以为此中有人,呼之欲出也”。从这篇记叙看来, 这些短片的内容,也都只是一些事物片断和情景的纪录而已。 • 此后,徐园内就经常放映电影,一直延续了好几年。放映的多为法国 影片。
第11讲 “影戏”——中国电影的奠基
电影传入中国
• 1896年 电影传入中国。8月11日,上海闸 北唐家弄(今天潼路814弄35支弄)私家花园 徐园内的“又一村”在表演的娱乐节目中 间穿插放映了由外国人带入的影片,这是 电影在中国放映最早的记录,距1895年12 月28日电影诞生仅半年多时间。当时,中 国人把它称为“西洋影戏”或“电光影 戏”,以后统称为“影戏”。
• “人物活动,惟妙惟肖,属目者皆以为此中 有人,呼之欲出也。” • “数万里在咫尺,不必求缩地之方,千百 状而纷呈”
• “开古今未有之奇,泄造物无穷之秘”
• 自1896年上海出现电影放映活动后的一二十年间,电影放 映大部分由西方商人作流动性质的营业放映,放映场所一 般都利用园林、茶馆、酒楼为据点。看电影必须隔绝光亮, 使观众置身于黑暗之中,必须在茶楼、酒肆内另辟单间, 在公园中的夜晚放映,另售门票。 • 西方电影商人来上海从事营业性放映的有:美国电影放映 商雍松1897年7月来上海,先后在大马路(今南京东路)二 马路(今九江路)四马路(今福州路)一带的天华茶园、奇园、 同庆茶园等处放映。西班牙商人加伦白克于1899年来到上 海,先在四马路升平茶楼、乍浦路跑冰场和湖北路金谷香 番菜馆放映。后因影片陈旧,营业不佳,遂将放映机及影 片等全部转让给他的朋友西班牙人雷玛斯。
《定军山》(1905)
《西洋镜》(1999)
《定居山》(2006)
1909年
• 中国出现的第一家电影制片公司——亚细 亚影戏公司在上海建立,位于香港路5号。 它是由美国电影商宾杰门•布拉斯基投资创 办的,因而也是外商投资中国最早的电影 制片机构。该公司先后在上海拍摄《不幸 儿》,在北平拍摄了《西太后》和在香港 拍摄了《偷烧鸭》等几部短片。1912年, 布拉斯基将该公司转让给上海南洋人寿保 险公司经理美国人依什尔。
• 原名伟通,字蚀川,浙江宁波人,导演、电影事 业家。他少年丧父,随舅父经润三到上海经商, 先后供职于华洋公司、美化洋行。自学英语,熟 谙经营之道。 • 作为一个电影导演,中国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 妻》,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第一 部武 侠片《火烧红莲寺》,第一部反帝片《黑藉冤 魂》,第一部劳工片《劳工之爱情》,第一部体 育片《二对一》等等都 是他的作品。
• 雷玛斯经过几年经营电影放映,积累了一些资金,于是在 1908年租赁了乍浦路海宁路口的溜冰场,用铁皮搭建了一 座有 250个座位的简陋房子,取名虹口活动影戏园,人称 “铁皮房子”。当时的地址门牌是乍浦路112号。1908年 12月22日开幕,首映西片《龙巢》,一时观众十分踊跃。 这是上海第一家正式的电影院。 虹口活动影戏园不久进行了改建,改为钢筋混凝土砖木结 构,座位增加到710个。1913年由日本人租赁经营,改名 为东京活动影戏园。1915年5月1日又复称虹口活动影戏 园。1919年后改为虹口大戏院。
• 张石川驰聘影坛三十多年,总共编导了一 百五十多部影片,粗制滥造的片子固然不 少,但也有一些是拍得比较认真的。 • 张石川导演的影片故事性强,有头有 尾,剧情发展过程交代清楚,通俗易懂, 很受小市民观众的欢迎。
1922年
• 3月,早期最著名的电影公司“明星影 片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明星 公司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家影响深远 的电影公司,由张石川、郑正秋、周 剑云等人发起组建。公司并建立了 “明星影戏学校”,编辑出版了多种 电影刊物;公司的建立成为中国电影 工业形成的重要标志。
张石川(1890—1954)
1913年
• 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 (又名《洞房花烛》)问世。影片由 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亚细亚影 戏公司出品,通过叙述一对互不相识 的青年在父母和媒人包办下结婚的经 过,描绘了广东潮州一带的婚姻习俗。
在这部影片中导演以嘲讽的笔触抨击了封 建婚姻制度对人的摧残。
1921年
• 2月,中国最早的电影报刊《影戏丛报》在上海创 刊。 • 7月,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问世。影片 取材于上海发生的洋行买办阎瑞生谋财害命,杀 死妓女王莲英的真实事件及据此改编的文明戏, 由中国影戏研究社摄制。影片在票房上取得巨大 成功,同时也遭到社会舆论“有伤风化”的批判。 • 《阎瑞生》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影响深远,打破了有声洋片对故事片的垄断,启 迪中国电影走出拓荒境地,标志着中国电影发展 时期的起步。
1913年
• 中国人自组的电影公司新民公司在上海成 立。该公司由张石川、郑正秋、杜俊初等 人联合组建,专为承包亚细亚影戏公司的 电影编导演业务。在张石川的主持下,新 民公司为亚细亚影戏公司拍摄了《难夫难 妻》、《脚踏车闯祸》、《活无常》、 《店伙失票》、《一夜不安》等近20部短 故事片,是中国人第一次成规模地拍摄故 事片。1914年,该公司随亚细亚影戏公司 歇业而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