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阳新城区发展总体规划(2018-2035)》

《南阳新城区发展总体规划(2018-2035)》

《南阳新城区发展总体规划(2018-2035)》第一部分规划背景一.区位南阳新城位于南阳城区东侧,北至南阳北绕城高速、南至秀海湖生态廊道、东至兰南高速和郑万高铁、西至白河。

处于宁西发展走廊与焦柳发展走廊的交汇处。

区位图二.编制背景本轮规划修编立足于新时代、新需求,围绕“新动能、新空间、新标准”三大亮点展开,对标雄安新区的先进理念,实现空间精明增长和以人为本的高质量城镇化。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对南阳“重要区域中心城市”的定位,更好地诠释“满城绿色半城水”主旋律,达到“独树一帜、刮目相看”的要求,经市政府批准,南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委托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展《南阳市新城区发展总体规划(2018-2035)》编制工作(以下简称《南阳新城区总规》)。

期间,南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分别征求了南阳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市厅级离退休老领导及市直有关部门的意见。

2018年3月29日,《南阳新城区总规》成果通过了市政府组织的专家论证,经修改完善后,目前已完成《南阳新城区总规》(草案)的编制。

三.规划范围规划范围:北至绕城高速、南至商务中心区南边界、东至兰南高速和郑万高铁、西至白河,规划面积95.76平方公里。

研究范围:南阳中心城区及周边区域,面积约为7225平方公里。

四.规划期限近期为2018-2020年,远期为2021-2035年。

五.技术路线第二部分发展条件一.现状分析1.1自然条件与资源地形地貌:南阳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陕三省交界处,为三面环山、南部开口的盆地,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而得名气候气象:南阳地处北纬32°17′-33°48′,东经110°58′-113°49′,属典型的季风大陆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阳光充足,雨量充沛。

水文资源:市内河流众多,分属长江、淮河、黄河三大水系,全市主要河流有丹江、唐河、白河、淮河、湍河、刁河、灌河等,水储量、亩均水量及人均水量均居全省第一位。

南阳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也是淮河的源头。

旅游资源:南阳中心城市相继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内乡县衙、西峡灌河漂流、卧龙岗武侯祠等被批准为国家4A级景区。

老界岭、恐龙遗迹园等被批准为国家5A级景区。

1.2人口与社会经济现状人口现状:全市总人口1194.23万人,人口总量居全省首位。

2017年全市总人口为1194.23万人,常住人口为1005.02万人。

与2016年末相比,总人口增加5.76万人,常住人口减少1.85万人。

全省每9人中有1个南阳人。

截至2017年底,南阳总人口为1194.23万人,比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增加了35.82万人,人口总量居全省第一位,占全省总人口的11%,也就是说,全省每9人中有1个南阳人。

有4个百万级人口大县。

截至2017年底,邓州市、唐河县、方城县和镇平县总人口分别达到178.6万、145.95万、110.17万和104.3万,四县(市)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45.1%;桐柏县、西峡县总人口不足50万人,分别为48.24万人和47.44万人。

人口最多的邓州市占全市总人口的15.0%,人口最少的西峡县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不足4.0%。

人口流动情况。

2017年全市流动人口(离开本乡镇半年以上人口)总量达到265.1万人,占总人口的22.2%。

在全部流动人口中,流出市外人口为189.21万人,其中流出省外142.9万人。

随着南阳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吸引外来人口能力逐步增强。

据测算,市外来宛居住半年以上人口为3.4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0.29%。

人口的城乡分布情况。

2017年南阳市城镇居住常住人口448.9万人,占全部常住人口的44.67%,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常住人口的年龄结构。

在全市常住人口中,0至14周岁人口占24.75%,15至64周岁人口占63.39%,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11.86%。

与2010年人口普查相比,0至14周岁人口比重增加1.98个百分点,15至64周岁人口比重下降5.38个百分点,65周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增加3.4个百分点。

经济与产业:2017年全年全市生产总值3377.30亿元,比上年增长8.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13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1227.46亿元,增长8.5%;第三产业增加值1097.04亿元,增长10.2%。

三次产业结构15.1∶44.8∶40.1。

主导产业提质增速。

2016年全年工业投资1764.82亿元,比上年增长9.2%。

其中,六大高成长性制造业投资1015.50亿元,增长9.8%;高技术产业投资190.19亿元,增长16.6%;六大高耗能行业投资379.80亿元,增长0.8%。

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

2016年全市13个产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达184.96万平方米,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项目866个,固定资产投资额1443.45亿元,增长13.2%;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2347.80亿元,增长5.3%;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达25.83万人,增长11.1%。

高成长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

服务业“两区”发展规划全部获批。

南阳银行改革重组并入中原银行,获批全国中医药服务贸易先行先试重点区域城市。

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信息消费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

1.3道路和基础设施:南阳市地处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优越地理位置。

焦枝铁路纵贯南北,宁西铁路横穿东西,日南、二广、沪陕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550多公里,雄居全省第一位;G311、G312、G207、G209等4条国道和14条省道分别从境内纵横穿过,干线公路通车里程2300多公里,被交通部确定为国家级公路运输枢纽城市。

南阳机场是全省三大民用航空港之一,国家东西、南北通讯光缆干线在此交汇,南阳市已成为中国中部地区新的交通枢纽。

1.4土地利用现状:2005年南阳市土地总面积2650869.36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2027104.82公顷,占南阳市土地总面积的76.47%;建设用地面积273831.30公顷,占10.33%;未利用地面积349933.24公顷,占13.20%(一)农用地耕地:面积992165.46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7.43%。

耕地在土地资源中所占比重较高,空间分布规律明显。

主要集中在南阳盆地,占全市耕地面积的75.32%,分布在宛城区、卧龙区、邓州、社旗、方城、唐河、新野和镇平等8个县(市、区)。

山地丘陵区的耕地占全市耕地面积的24.68%。

园地:面积52859.57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99%。

园地中果园面积所占比重最大,为72.66%。

果园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峡、南召两个县,茶园主要分布在桐柏县。

林地:面积819760.06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0.92%,远高于河南省16.88%的平均水平,人均林地 1.15亩。

西峡县的林地最多,占全市林地的32.07%;依次为南召、内乡、桐柏、淅川。

牧草地:面积4557.91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17%。

淅川县牧草地最多,占全市牧草地的80.09%,依次是社旗、邓州、内乡、西峡、方城、宛城区和卧龙区。

其他农用地:面积157761.82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95%。

(二)建设用地城乡建设用地:面积204524.07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7.72%。

其中:城市用地面积12896.47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的6.31%;建制镇面积22943.10公顷,占11.22%;农村居民点面积157125.34公顷,占76.82%;采矿用地面积4965.67公顷,占2.43%;独立建设用地面积6593.49公顷,占3.22%。

交通水利用地:面积65118.62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46%。

其中:铁路用地面积2345.11公顷,占交通水利用地总面积的3.60%;公路用地面积9800.23公顷,占15.05%;机场用地面积124.42公顷,占0.19%;水库水面面积50924.54公顷,占78.20%;水工建筑用地面积1924.3公顷,占2.96%。

其他建设用地:面积4188.61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16%。

其中:风景名胜设施用地面积892.60公顷,占其他建设用地总面积的21.31%;特殊用地面积3296.01公顷,占78.69%。

(三)未利用地水域:面积25966.71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98%。

其中:河流水面面积25956.29公顷,占全市水域用地面积的99.96%;湖泊水面面积10.42公顷,占0.04%。

滩涂沼泽:面积56967.44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15%。

其中:滩涂面积56780.63公顷,占全市滩涂沼泽面积的99.67%;沼泽地面积186.81公顷,占0.33%。

自然保留地:面积266999.09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0.07%。

二.上位规划与相关规划第三部分原则与理念一.规划原则与指导思想生态优先原则、突出特色原则、城乡融合原则、基础设施优先原则。

依托中心城区和新能源产业聚集区、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的产业优势,发挥南阳优越的自然资源禀赋,两岸并举,拥河发展,把南阳打造成为世界月季花城、中国养生名城、中原生态水城、南阳宜居新城。

二.规划重点立足新城的战略定位,从三生(生态、生活、生产)等方面确立三大发展重点,分别是:培育引领发展、创新驱动的新动能——强化服务引领,构建区域极核;培育创新业态,促进转型升级;立足南阳特色,凝聚新城魅力。

塑造刮目相看、独树一帜的新空间——构建多样亲水空间,打造中原水城;建设丰富绿地系统,实现城园相融;示范弹性开发模式,倡导集约高效;促进低碳绿色发展,实现环境友好。

构建领跑时代、代言未来的新标准——借鉴先进规划理念,推动产城融合;优化住房供给体系,营造活力社区;创新设施建设标准,示范未来新城。

第四部分目标与定位一.城市发展定位分析推动南阳“重要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引领南阳转型跨越发展的新高地,促进南阳向高质量城镇化转型的新载体,吸引南阳创新要素集聚发展的新引擎。

二.城市性质依托中心城区和新能源产业聚集区、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的产业优势,发挥南阳优越的自然资源禀赋,两岸并举,拥河发展,把南阳打造成为世界月季花城、中国养生名城、中原生态水城、南阳宜居新城。

三.发展目标把握发展机遇,发挥区位优势,通过区域协作与制度创新,至2020年,区域经济增长极初步形成,城市绿色建设取得显著效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至2035年,有力支撑南阳成为豫鄂陕交界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实现产业经济、生态文明、社会人文的大发展,基本成为区域经济中心、生态文明高地、宜居和谐示范。

第五部分总用地布局规划一.用地评价与空间管制(一)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农用地分布规律明显南阳市独特的地理地貌和气候特点,决定了土地类型多样性和耕地地域分布上的差异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