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文综历史历史模拟试题精编(十一)(考试用时:4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24.荀子曰:“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
”胡适讲道:“‘礼’字广义颇含法律的性质。
儒家的‘礼’和后来法家的‘法’同是社会国家的一种裁制力。
”这表明()A.“法”包含在“礼”之中B.“法”和“礼”的性质完全相同C.“礼”和“法”功能异步同趋D.儒家和法家有渊源关系25.汉武帝时期,改变过去郡国贡献各自为政的办法,统一派遣官吏将所要征收的贡赋,折成当地出产丰饶的土特产品收上来,一部分运往京师供应朝廷,另一部分像商贾那样运往需要这些物品的地区转手获利。
这一措施()A.消除了郡国对中央的威胁B.体现了政府的抑商政策C.实行了中国赋役制度的变革D.抬高了部分地区的商品价格26.南宋末年,吴自牧创造了一句后来非常著名的谚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从中我们可以判断在南宋()A.茶叶的种植已经遍及全中国B.米饭取代了面食的主食地位C.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基本确定D.商业发展促使饮食习惯趋同27.明代政治家丘浚说:“天下盛衰在庶民,庶民多则国势盛,庶民寡则国势衰……民生既蕃,户口必增,则国家之根本以固,元气以壮,天下治而君位安矣。
”清代乾隆帝说:“承平日久,生齿日繁,盖藏自不能如前充裕,且庐舍所占田土亦不啻倍蓰(数倍)。
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朕甚忧之”。
这说明()A.人口压力增大,社会局势开始动荡B.清朝人口大增,社会经济逐渐衰退C.国人普遍重视人口问题D.人口问题影响政治统治28.清政府于1884年在天山南北地区改军府制为州县制,建新疆省;1907年又将被满人视为“龙兴之地”的东北三个将军辖区改为奉天、吉林和黑龙江三个省,并相继启动蒙古建省和西藏改制,只是尚未完成,清王朝即寿终正寝。
上述地区管理体制的变化说明清末统治者()A.有效防范了外国势力的侵略B.仍有扩大统治区域的意图C.近代民族国家观念有所增强D.通过巩固边疆以抵制革命29.1902 年,蔡元培在上海创办爱国女校,学校开设有炸药制造技术等相关课程,并认为女子适合从事暗杀活动。
这反映出当时()A.政治风潮影响新式教育B.人才培养注重职业技能C.女性社会地位明显提高D.办学思想体现兼容并蓄30.1964-1980年,以备战为中心、以国防工业和重工业为核心的“三线建设”期间,我国共新设56个城市,城市总数由167个增加到223个,增长33.5%。
其中,内地新设城市29个,占同期全国新设城市的52%。
据此可知()A.各区域经济结构已趋于平衡B.国家意志推动了城市化进程C.苏联援助促使城市数量增长D.中共八大方针得到贯彻实施31.1949年6月,美国驻中华国民政府大使司徒雷登希望美国经济合作总署的物资能运到中国,以缓减华北因旱灾造成的粮棉供应困难,同时提出向即将成立的新中国提供大批借款。
中共外交人员告诉他,美国在断绝与国民党的关系上没有正式表示,这些事情暂时无法实现。
由此可知()A.美国改变了扶蒋反共的政策B.新中国对美交往的基本原则确定C.中国已确立“一边倒”方针D.美国企图用经济手段要挟新中国32.古希腊戏剧家阿里斯托芬在《骑士》一剧里,描绘了一个将军试图劝服一个卖香肠的人去夺取民主派领袖克里昂的职位:“你已经具备一切应有的条件:卑贱的出身,受过在市场中买卖的锻炼,蛮横无理……”材料反映出作者旨在()A.鼓励公民积极参政B.批判公民参政冷漠C.抨击民主政治缺陷D.打破贵族专权局面33.美国1787年宪法第4条第1款规定:“各州对其他州的公共法令、记录和司法诉讼程序应给予完全的信任和尊重。
”第2款规定:“每州公民应享受其他各州公民所有之一切特权及豁免权。
”这些规定()A.强化了联邦政府的权力B.有利于美国人口的流动C.保障了地方各州的权力D.有利于黑人奴隶的解放34.据学者德·弗雷斯记载,“从1750年到1800年,生活在大都市的欧洲人口保持稳定(这一阶段仅增长0.2%),而小城市和城镇(规模在5000~30000人之间)的人口却突增了4倍”。
导致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工业化进程导致城市污染严重B.普通民众对大城市生活的厌倦C.小城市和城镇代表城市化方向D.社会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35.下表是美国亚瑟莱维特公共事务中心1993-2012年就“俄罗斯精英视角下美国对俄敌对与友好程度”所作四次调查的结果。
这反映了俄罗斯人()A.试图化解与美国的根本分歧B.希望被西方认可和尊重C.认识到北约军事威胁的减弱D.延续了战后的冷战思维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41~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45~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
隋代开凿的大运河,以京都洛阳为中心,东北抵涿郡,东南至余杭,沟通了五大水系。
大运河不仅承载着封建王朝的兴衰成败,也浸透着无数黎民百姓的深重苦难。
大运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积淀了底蕴深厚的运河文化,成为华夏民族强盛不衰的灵魂。
中国文化中心由北往南迁移,大致上也是沿着运河的西北-东南方向前进的。
明清以来,繁忙的大运河更是将富庶的江南与帝国心脏紧密相连,带动了沿河城市的整体兴盛,其文史意义早已超脱桨声灯影的本体。
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改道,运河浅梗,河运日益困难。
宣统年间,津浦铁路通车后,大运河的运输作用逐渐为铁路所代替。
辛亥革命后,漕运寿终正寝。
——摘编自《大运河漕运的兴衰》材料二英国运河的兴起时间与工业革命的兴起时间基本重合,其在天时、地利、人和政策的综合因素促进下,在短短数十年间成长为当时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
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是英国运河从繁荣到衰落的主要时期。
一项具有良好前景的行业,在不足百年的时间走完了兴起到衰落的全过程。
……与铁路的规格统一相比,标准不一的运河竞争力处于下风。
工业革命对英国运河的发展是把双刃剑。
——《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英国运河的兴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大运河挖掘的特点和历史作用。
(12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后期中国大运河和英国运河的共同命运,并分别分析原因。
(13分)42.(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礼记·大学》《汉书·循吏传》载,西汉元帝时,南阳郡太守召信臣,“其治视民如子”,劝民农桑,去末归本,为政勤勉有计谋,“好为民兴利”,尽力使百姓富起来。
他亲自指导农耕,常出入于田间,住宿在民家,很少有安闲的时候。
“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
“吏民亲爱信臣,尊他为召父”。
《后汉书·杜诗传》载,杜诗,担任郡功曹(官名)时,爱民如子,事事替百姓作主,由是全郡百姓家家粮丰衣足。
百姓拿他与以前的召信臣相比,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南阳人为纪念这两位太守,修建了一座“二信守祠”,俗称“父母祠”。
“父母官”一词由此而来,成为百姓对廉洁奉公、关怀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官员的敬称。
——据《汉书》《后汉书》整理解读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所述历史现象的认识。
(要求:准确概括历史现象,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请考生在第45、46、47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晚清时期,坚持银两和制钱双重本位制,但轻重成色随时随地而变;大量涌入的各种外国银元加剧了币制的混乱;各省也纷纷铸币,“所铸形式既异,成色亦复参差”。
于是,在西方货币制度的影响下,清未发生了“金银本位制讨论”和“圆两之争”。
1910年,清政府颁布《币制则例》:第一条大清国币单位定名曰圆,暂就银为本位。
第二条国币种类如右:银币四种(一圆、五角、五角伍分、一角)、镍币一种(五分)、铜币四种(二分、一分、五厘、一厘)。
第三条一圆为主币,五角以下为辅币,计算均以十进。
……第八条各种银币无论何枚,其成色与法定成色相比之公差,不得逾千分之三。
……第十二条大清银行为国币兑换机关。
……第二十条自本则例奏定之日起,所有各省现铸之银铜币,一律停铸。
——摘编自沈云龙《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币制改革的特点。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币制改革的影响。
(9分)46.(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从1870年起,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法德三次兵戎相见,浴血残杀。
普法战争后,统一德国的威廉一世故意选在巴黎凡尔赛宫镜厅登基,尽情羞辱法国;于是一战后的议和条约当然也就在凡尔赛宫签订,法国痛宰德国,埋下德国在20年后挑起更大战争的祸根。
二战后,法德在冷战的威胁下,终于出现和解的契机。
1963年,时任联邦德国总理的阿登纳和法国总统戴高乐在巴黎爱丽舍宫签订了《爱丽舍宫条约》。
条约规定:两国政府就外交政策进行磋商和协调;在防务政策以及教育等方面加强合作;为切实贯彻条约,两国定期举行首脑会议和部长级会议。
这一条约使法国和联邦德国的关系发展到一个新高度,标志着“法德轴心”的形成。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德签订《爱丽舍宫条约》的原因。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爱丽舍宫条约》签订的影响。
(7分)47.(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范缜(约450~515年)认为形(形体)、神(精神)的关系是“名殊而体一”“形神不二”,不可分离,形体存在,精神才存在,形体衰亡,精神也归于消灭。
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形质神用”的观点,即形体是精神的质体,精神是由“形”派生出来的东西,不能脱离“形”这个主体而单独存在。
范缜认为精神作用是活人的特有属性,他把人的精神活动分为“知”(感知觉)和“虑”(思维),并指出两者的差别,认为“浅则为知,深则为虑”。
范缜强调物体的变化有其内在的规律性,事物的变化有突变和渐变两种形式,范缜主张人们应禀承天性,加强自我修养,各守其职,各安天命。
其著作《神灭论》,继承和发扬了荀况、王充等人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摘编自潘富恩、马涛《范缜评传》(1)根据材料,概括范缜的思想主张。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范缜思想产生的主要原因。
(7分)24.解析:选C。
据题干材料,材料中“儒家的‘礼’和后来法家的‘法’同是社会国家的一种裁制力”可知,“礼”和“法”功能异步同趋,故选C项。
25.解析:选B。
据题干可知,政府将征收的贡赋折合成土特产,运往需要这些物品的地区转手获利,这是与商人争利,体现了政府的抑商政策,故选B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