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吕蒙入吴,王①劝其学蒙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②。

常在孙策座上酣醉,忽于眠中,诵《周易》一部,俄而惊起,众人皆问之。

蒙云:“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与我论世祚③兴亡之事,日月广明之道,莫不精穷极妙,未该玄④言,政⑤空诵其文耳。

”众坐皆知蒙呓诵文也。

”(选自《太平广记》)【注】①王:指孙权。

②宗:主要的。

③世祚(zuò):指国运。

④玄:深奥。

⑤政:只,仅仅。

(1)仔细阅读选文,用“/”为文中划线句划分两处朗读停顿。

王劝其学蒙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忽于眠中________②众人皆问之________③与我论世祚兴亡之事________④政空诵其文耳________(3)翻译文中划线句。

众坐皆知蒙呓诵文也。

(4)文中吕蒙的好学体现在哪两个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1)王劝其学/蒙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

(2)在;他,指吕蒙;兴盛;罢了(3)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

(4)博览群书;梦中诵书。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此题较容易,此句可译为:吴国的主公孙权劝他学习,吕蒙于是看了很多的书籍,按照《易经》为主。

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王劝其学/蒙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

(2)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

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一句文本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

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的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代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手法通顺,即所谓的代入法。

如“众人皆问之”中的“之”处在宾语的位置上,所以是代词,代吕蒙。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坐”“呓”等字词的翻译。

(4)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吕蒙好学的两个地方可从博览群书和梦中诵书两个方面作答。

故答案为:(1)王劝其学/蒙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

(2)在;他,指吕蒙;兴盛;罢了(3)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

(4)博览群书;梦中诵书。

【点评】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附参考译文】吕蒙为吴国效力后,吴国的主公孙权劝他学习,吕蒙按照《易经》为主,看了很多的书籍。

有一次他在先主公孙策宴会上喝酒喝多睡着了,忽然在梦中将《周易》背诵了一遍,然后突然醒了过来。

大家都问他怎么回事。

吕蒙说:“我梦到了伏羲、文王、周公和我谈论国运兴衰的事情,日月运行的道理,都非常的精妙,我没有完全理解,所以只有背诵这篇文章罢了。

”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

2.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①有仙则名________②谈笑有鸿儒________③可以调素琴________④何陋之有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下面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4)本文在对陋室进行描写时,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方面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________的情趣。

【答案】(1)出名,著名;学者;弹奏;简陋(2)①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②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3)C(4)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安贫乐道【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陋室铭》的阅读理解能力。

(1)句意分别为:①有了神仙就出名。

②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

③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

④有什么简陋的呢?据此提取字词意思即可。

(2)①斯:这;惟:只。

吾:我,这里是指(陋室铭)的铭文。

②“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乱耳:扰乱双耳。

据此整理句意即可。

(3)A项“龙”和“仙”是吉祥、高尚的象征,符合情理;B项属于环境描写,符合情理;C 项并没有刻意贬低无学问的人,说法错误;D项是作者内心的独白,符合情理。

(4)从环境、交往、日常三方面分析即可总结出“陋室不陋”所表达的生活情调。

故答案为:(1)出名,著名;学者;弹奏;简陋;(2)①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②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3)C;(4)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安贫乐道。

②【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作品的中心意思。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注意:名:今为名词,文中用作动词。

(2)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

注意:“无丝竹之乱耳”的“之”是语气助词,不译。

(3)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关键词句的理解能力。

注意:作者重在言论自己的陋室,无闲谈他人的意思。

(4)本题考查对作品内容的归纳、整理能力。

作品包括环境、交往等方面的描写,内容充实。

立意明了。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河中石兽纪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________②岂能为暴涨携之去________③沿河求之,不亦颠乎________④渐激渐深,至石之半________(2)下列句子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 闻之笑曰B. 当求之于上流C. 一老河兵闻之D. 其反激之力(3)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 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

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 文章语言简洁。

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 文章寓理于事。

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 文章人物各具特点。

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5)寻找河中石兽时,老河兵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从中你明白了一个怎样的道理?【答案】(1)经过,经历;被;表反问语气,吗;到,到达(2)D(3)①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它们的)踪迹。

②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

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

(4)D(5)说明做任何事情不可主观臆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联系实际做出正确判断。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

解释文言词语,要熟记课文注释,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

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很多,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解释。

注意“阅”的翻译。

(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的文言词汇积累,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做到分类辨析,理解记忆。

本题采用排除法,ABC三项中的“之”都是代词,D中的是“助词,的”。

故选D。

(3)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及翻译能力。

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

翻译第(1)句时,要注意“ 棹”“ 曳”“如是”等的正确翻译。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知,D项不正确,讲学家只是提出了石兽埋在沙里只能越来越深的看法,并未盲目采取行动。

故答案为D。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能力。

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受其启发,深入思考,加以概括,简要表达。

阅读文本可知,这个故事说明了说明做任何事情不可主观臆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联系实际做出正确判断。

故答案为:(1)经过,经历;被;表反问语气,吗;到,到达(2)D。

(3)①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它们的)踪迹。

②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

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

(4)D。

(5)说明做任何事情不可主观臆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联系实际做出正确判断。

【点评】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善于表达自己的理解。

这就要求学习中加强阅读能力的训练,主要是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4.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示儿燕孙枝蔚初读古书,切莫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

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

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吾贫人未遑①效此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