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t/d浮法玻璃熔窑方案说明一、主要技术指标二、熔窑主要结构尺寸三、主要技术特点1. 采用宽熔化池,并设全等宽投料池结构。
2. 前脸采用45°L型吊墙。
3.熔化部池深采用较深的深池结构,确保熔化池内玻璃液的热容,促进玻璃液的对流和配合料的熔化。
4. 熔窑蓄热室采用“两两分隔”的方式(即2-2-1-2-1),蓄热室的格子砖全选用筒型格子砖。
5. 优化设计1#小炉中心线至前脸的距离,可充分发挥1#小炉的潜力,进一步促进配合料的熔化。
6.设置0#氧枪,促进配合料的熔化。
7.熔化区池底预留辅助电加热装置。
8.在熔窑玻璃液的热点处附近池底设置鼓泡装置。
9.窑池池底采用台阶式结构形式,即在卡脖入口开始池底上抬200mm,既利于促进熔化、澄清又利于节能降耗。
10. 合理设计熔窑的澄清带的长度,使深层微气泡有足够的时间溢出。
11.采用窄长卡脖结构形式,在该处设深层冷却水包,通过调节深层水包的深度,以控制玻璃液的回流量和温降。
窄长卡脖结构,可适当拉长深层水包与水平搅拌器之间的间距,改善玻璃液的质量。
12. 熔化部后山墙设J型吊墙,卡脖顶部设吊平碹结构形式,以最大限度地分隔熔化部火焰空间对冷却部的影响。
13.采用新型高效保温材料,对窑体进行全保温。
四、熔窑耐火材料配置➢熔化部➢卡脖➢冷却部➢蓄热室➢小炉➢烟道1200t/d浮法玻璃退火窑方案说明一、主要技术指标二、退火窑尺寸➢总长: 192.75m➢内宽: 5800mm➢保温段长: 102.45m➢非保温段长: 90.30m具体尺寸见下表a)退火窑结构退火窑壳体采用全钢全电结构,由若干节组成,根据退火曲线纵向划分为若干个区,各区内根据玻璃板温度采用不同的加热冷却系统,以便完成良好的退火和合理的降温。
A、B和C区分别为退火窑的退火前区、退火区和退火后区,是退火窑的关键区,直接影响到玻璃的退火质量。
这三区壳体采用隔热保温的形式,在窑内配置合理的加热冷却系统,进行横向分区控制,有效地控制玻璃板的冷却速度和横向温差。
A区(退火前区):其作用是使从锡槽出来的600℃左右的玻璃带均匀降温至玻璃退火上限温度,并根据生产不同厚度玻璃板的要求,调整玻璃板的横向温差。
B区(重要退火区):其作用是将已处于退火上限的玻璃带以一定的冷却速率进行冷却,从而使玻璃板的永久应力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
C区(退火后区):其作用是使B区出来的低于退火温度的玻璃带以较快的冷却速率进行冷却。
因在该区玻璃板只产生暂时应力,不产生永久应力。
R区为热风循环直接冷却区,它是利用窑内的热风配以一定的室温风,通过风机将一定温度的热风重新喷吹到玻璃板上,利用其强制对流使玻璃带快速冷却。
为保证玻璃的正常生产,热风与玻璃板的温差不能太大,否则会引起玻璃板的炸裂,从而影响玻璃生产成品率,故本方案中两个退火窑分别设两个和三个R区,便于控制具有不同温度梯度的热风,可获得平滑的玻璃温降曲线。
F区为室温风直接强制冷却区,它是利用车间内的室温风之间吹到玻璃带表面上,利用其强制对流实现玻璃板的快速冷却。
在C、R区之间及R、F区之间设置了两个过渡区D区和E区,不设加热和冷却装置。
b)技术特点➢科学制定玻璃退火曲线,加强退火窑保温区壳体保温,合理进行退火窑壳体内电加热和冷却装置的横向布置,以保证玻璃板的平整度和不同厚度及板宽玻璃的正常生产。
➢A区冷却系统采用顺流工艺,B区冷却系统采用逆流工艺,以降低A区末端玻璃板的冷却速率,使之与B区前端玻璃板的冷却速率接近,避免了退火曲线在A、B区之间出现拐点,使退火曲线更加平滑,从而改善了玻璃板退火永久应力值,提高了玻璃板的切痕质量和成品率。
➢将热风循环直接冷却区设置成不同温度梯度的热风循环区,这样可减小玻璃板与风温之温差,不仅可获得平滑的温降曲线,而且还可将玻璃的破损降到最低程度。
➢为适应不同厚度和不同板宽玻璃的退火,退火窑的电加热全设置活动电加热形式,可加热玻璃板的边部和次边部,以改善玻璃的退火质量。
在F区边部增设活动吹风装置及遮风罩,以调整生产不同板宽、不同厚度玻璃的边部冷却强度。
➢为稳定生产,在D区、R区、E区及F1~F4区的边部均预设天然气加热火管,以加热玻璃板两边部压痕。
由于压痕处玻璃板的厚度变化大,温度不均匀,采用天然气火管加热,可改善玻璃板的边部应力分布,提高玻璃板的边部切痕质量和成品率。
➢为避免生产时出现玻璃板下表面缺陷,在退火窑A区前4根辊之间设有通SO2气体管道,由于采用SO2(配氮气)气体火管,可在玻璃板的下表面形成Na2SO4保护膜,同时还具有防霉作用。
➢退火系统的设计改进优化内外壳体的结构和保温材料匹配,使保温材料可大面积采用层铺错缝的方式进行填充,保证了保温厚度和填充压缩比;退火窑壳体保温全采用陶瓷纤维毯,密度为128kg/m3,填充压缩比为1.25;D 区、RET区侧墙加厚50mm的陶瓷纤维毯保温层,保温效果有明显的提高并有效降低工作环境温度。
退火窑辊轴头和侧墙开孔的密封也采用了新型结构型式和材料。
这些均使退火窑密封、保温效果明显提高;风管膨胀补偿结构避免了窑内风系统的漏风现象,有利于窑内温度场的稳定。
A区板上进风口置于窑体侧面,降低A区吸入冷却空气的温度;以保证风量、加大风压为原则优化风机配置,风机的转速不超过2000rpm,降低风机的振动、噪音,高温风机轴承采用SKF轴承。
以满足退火工艺要求为前提,进一步优化电加热布置,配置更合理,也有利于改善保温效果。
F区风机轴承处加罩子,防止轴承座机油甩溅到玻璃板上。
F区边部冷却风管手动单丝杆改双丝杆。
R1区风机和F1区风机两台中的一台风机采用变频控制。
退火窑板下电偶距离设计为距玻璃板50mm。
可单根更换。
c)加热及冷却➢A0区A0长共3.45m。
✧加热系统板上:每节每侧布置2个活动电加热器,每个活动电加热器的功率均为9kW。
共36kW。
板下:每节每侧布置3个电加热抽屉,每个电加热抽屉功率均为6kW。
共36kW。
➢A区A区分9节,每节长度均为3m,共27m。
✧冷却系统采用冷风顺流工艺。
窑内板上、板下各布置1层冷却风管,板上横向分八组七区,板下横向分六组五区。
板上共设置气动调节碟阀七台,板下设置气动调节碟阀五台,共十二台。
✧加热系统板上:除最后一节每节每侧布置1个活动电加热器外,其余每节每侧布置2个活动电加热器,每个活动电加热器的功率均为9kW。
共306kW。
板下:除第一节每侧布置2个和最后一节每侧布置1个电加热抽屉外,其余每节每侧布置3个电加热抽屉,每个电加热抽屉功率均为6kW。
共288kW。
➢B1区B1区分9节,每节长度为3m,共27m。
✧冷却系统采用冷风逆流工艺。
窑内板上、板下各布置1层冷却风管,板上横向分八组七区,板下横向分六组五区。
板上共设置气动调节碟阀七台,板下设置气动调节碟阀五台,共十二台。
✧加热系统板上:除第一节每侧布置1个活动电加热外,其余每节每侧边部布置2个活动电加热,加热玻璃板的边部,每个电加热功率为9kW。
共306kW。
板下:不设电加热➢B2区B2区分8节,每节长度为3m,共24m。
✧冷却系统采用冷风逆流工艺。
窑内板上、板下各布置1层冷却风管,板上横向分八组七区,板下横向分六组五区。
板上共设置气动调节碟阀七台,板下设置气动调节碟阀五台,共十二台。
✧加热系统板上:除第一节每侧布置1个活动电加热外,其余每节每侧边部布置2个活动电加热,加热玻璃板的边部,每个电加热功率为9kW。
共270kW。
板下:不设电加热➢C1区C1区分7节,每节长度为3m,共21m。
✧冷却系统采用冷风逆流工艺。
窑内板上布置3层、板下布置1层冷却风管,板上横向分八组七区,板下横向分六组五区。
板上共设置气动调节碟阀七台,板下设置气动调节碟阀一台,共八台。
✧加热系统板上:每节每侧边部布置1个活动电加热,加热玻璃板的边部,每个电加热功率为9kW。
共126kW。
板下:不设电加热➢C2区C2区分4节,每节长度为3m,共12m。
✧冷却系统采用冷风逆流工艺。
窑内板上布置3层、板下布置1层冷却风管,板上横向分八组七区,板下横向分六组五区。
板上共设置气动调节碟阀七台,板下设置气动调节碟阀一台,共八台。
✧加热系统板上:每节每侧边部布置1个活动电加热,加热玻璃板的边部,每个电加热功率为9kW。
共72kW。
板下:不设电加热➢R区R区分R1、R2、R3区,R1和R2区长度均为10.2m,R3区长度为9m,共29.4m。
✧冷却系统采用热风循环系统,板上冷却风嘴横向分七区,板下风嘴横向不分区。
每区设置气动调节碟阀一台。
➢F区F区共分5区,F1区长度为6m,F2~F5区长度均为9m,共45m。
✧冷却系统:采用室温风强制冷却系统,板上冷却风嘴横向分七区,板下风嘴横向不分区。
三、检测与控制A区进、出口各1支红外仪,B1区出口1支,B2区出口3支红外仪,C1、C2区出口各1支红外仪,共8支。
A、B、C区玻璃板的冷却和加热通过各区末端板上、板下热电偶温度进行控制,R区通过控制热风温度及手动调节热风流量来调节玻璃板的温度,F区通过手动调节冷却风流量来调节玻璃板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