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础护理学第十二章 给药

基础护理学第十二章 给药

第十二章给药
1、给药的原则;
(1)根据医嘱给药:给药是一种非独立的护理操作,因此,护士必须严格按医嘱执行,不得擅自更改,对有疑问的医嘱,应了解清楚后方可给药。

(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三查: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查。

七对:对床号、姓名、药名、浓度、剂量、方法、时间。

(3)安全正确用药:准确掌握给药剂量、浓度、方法和时间。

备好的药品应及时分发或使用,避免放置过久药效降低或污染
(4)注意用药后反应:某些药物易引起过敏或毒副反应较大的应加强观察,做好记录。

发现给药错误,及时报告、处理。

(5)做好心理:技术熟练、动作轻柔、态度和蔼,增强病人的治疗信心。

心理上予解释、鼓励、劝慰,消除怀疑、恐惧及抗药心理以取得主动治疗的效果。

2、注射给药的原则
(1)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A洗手,戴口罩,衣帽整洁
B注射器的活塞、针头与针梗必须保持无菌
C按要求消毒注射部位皮肤:常用消毒方法、安尔碘消毒
D临时抽取,随即注射
(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严格执行“三查七对”、检查药物质量、查实确无配伍禁忌(3)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一人一套物品,注射器空筒与活塞分离
(4)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根据药物剂量、粘稠度和刺激性的强弱选择注射器和针头(5)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开血管神经处;不可在局部皮肤肌肉有炎症、损伤、硬结或瘢痕处进针;长期进行注射的病人应经常更换注射部位;静脉注射时选择血管应由远心端到近心端
(6)现配现用注射药液:规定注射时间临时抽取,即时注射
(7)注射前排尽空气:注射前应排除注射器内空气,以免空气进入血管引起空气栓塞、排气时要注意避免浪费药液
(8)注射药液前检查回血:静脉、动脉注射必须见回血后方可注入药液;皮下、肌内注射如有回血,则应拔出针头重新进针
(9)掌握合适的进针角度和深度:各种注射法进针深度不同;进针时不可把针梗全部刺入皮肤
(10)应用减轻患者疼痛的注射技术:
A做好解释与安慰,使患者心身放松,适当的体位与姿势
B二快一慢:进针、拔针快,推药速度慢
C应先注射刺激性较弱的药物,然后注射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注射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宜选用相对较长、较粗的针头,而且进针要较深
3、正确的抽吸药液方法
(1)从安瓿内吸药:查→弹→锯→消→折→抽→排→套…贴
(2)从密封瓶内吸药:查→开盖→消→注气→吸→排
(3)结晶、粉剂或油剂吸药法
A结晶、粉剂——先溶
B混悬液——先摇匀
C油剂——加温或两手对搓
4、常用注射部位的选择和注射方法
(1)臀大肌定位
a十字定位法:以臀裂顶点向左或右一侧划一水平线,从骼嵴最高点作一垂直平分线,将臀部分为4个象限,其外上象限并避开内角(从髂后上棘至大转子连线),即为注射区b联线法:取髂前上棘和尾骨线的外上三分之一处为注射部位
(2)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定位法
a三横指定位法:以髂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以病人自体手指宽度)
b示指中指定位法:以食指尖和中指尖分别置于髂前上棘和髂嵴下缘处,注射部位在食
指与中指间构成的角内
(3)股外侧肌定位:股外侧肌注射部位为大腿中段外侧,位于膝上10cm,髋关节下10cm处约7.5cm宽。

此区大血管、神经干很少通过,部位较广,适用于多次注射者.
(4)上臂三角肌注射法:上臂外侧自肩峰下2-3指,此处肌肉分布较臀部少,只能作少剂量注射
(5)静脉注射操作:
评估→洗手→备药→核对→选静脉→垫枕→系止血带→消毒→核对→排气→穿刺→两松一固定→推药观察→拔针→再次核对→整理→洗手→记录
重要步骤:
A穿刺:用一手拇指绷紧静脉下方皮肤,并使静脉固定;另一手持头皮针小柄(或注射器与针栓),使针尖斜面朝上,针头与皮肤成15°~20°角,在静脉上方或侧方刺入皮下,再沿静脉走向潜行刺入
B推药:见回血,再顺静脉推进少许,松开止血带,嘱患者松拳,固定针头;抽回血,缓慢注入药液
C拔针:注射毕,将干棉签放于穿刺点上方,快速拔出针头,用干棉签按压片刻或嘱患者屈肘
5、静脉血标本采集方法;
6、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俗称变态反应(allergy)或过敏反应(anaphylaxis)。

7、常用过敏试验液的配制浓度、注入剂量和试验结果判断;
(1)
每毫升含200~500u的青霉素G生理盐水
20~50u/0.1ml
青霉素G一瓶80万u + NS4ml →20万u/ml 取0.1ml + NS0.9ml →2万u/ml 弃0.9ml,余0.1ml + NS0.9ml →2000u/ml 弃0.9ml,余0.1ml + NS0.9ml →200u/ml (弃去0.75ml,余0.25ml + 0.75ml →500u/ml)青霉素G皮内试验液的配制
每次稀释时均需将溶液混匀
注药
(20u/0.1ml)
(2)
注入0.1ml药液
(3)破伤风抗毒素(TAT)过敏试验液配制
从TAT药液(1ml含150U)中抽吸0.1ml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ml(含150U)。

注入0.1ml
8、青霉素过敏反应的处理;
(1)就地抢救立即停药,使病人平卧,注意保暖
(2)立即注射肾上腺素
立即IH0.1%盐酸肾上腺素0.5~1ml,如症状不缓解,可每隔半小时皮下或静脉注射0.5ml,直至脱离危险期
(3)纠正缺氧改善呼吸
吸氧,人工呼吸,肌肉注射尼可刹米或洛贝林等呼吸兴奋剂。

喉头水肿影响呼吸时,行气管插管或施行气管切开术
(4)抗过敏抗休克
根据医嘱立即给地塞米松5~10mg静脉注射或用氢化可的松200~400mg加5%或10%葡萄糖液500ml内静脉滴注
应用抗组织胺类药物,如肌肉注射盐酸异丙嗪25~50mg或苯海拉明40mg
链霉素过敏反应的处理同青霉素,同时要应用钙剂,可减轻链霉素的毒性症状
9、破伤风抗毒素脱敏注射的原理和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