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与西药间的相互作用

中药与西药间的相互作用

素 碱性中药 黄连、黄柏、麻黄、乌头、附子、延胡索 碱性中成药 元胡止痛片、香莲丸、黄连上清片 附子理中丸.祛风舒筋丸.虎骨木瓜丸.小活络丹(乌
头碱)
碱性中药
酶类西药
碱性中药 + 酶类西药→沉淀 影响有效成分的吸收,降低疗效
碱性中药
碱性西药
碱性中药 +氨基苷类→增加耳毒性 氨基苷类:庆大霉素、链霉素、阿米
麻黄 + 降压药 ↓溶解度增加 ↓重吸收增加 ↓作用增加,毒性增加
麻黄
含麻黄的中成药 感冒软胶囊 连花清瘟胶囊 金花清感颗粒 防风通圣丸 通宣理肺口服液 鼻渊通窍颗粒 同仁大活络丸
地高辛
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 控制快速性心房颤动、扑动的心室率 肾上腺素类药同用时作用相加
麻黄 + 地高辛 ↓增加心肌收缩力 ↓增强强心药对心肌的毒性
酸性中药
酸性西药
乌梅汤+利福平→增加肾脏重吸收 加重其对肝脏的毒性
酸性中药 酸性西药
乌梅+碳酸氢钠→降低西药的疗效 乌梅降低碳酸氢钠碱化尿液的作用
山楂 红霉素
• 果实含丰富的
• 有机酸:枸橼酸、山楂酸

酒石酸、
齐墩果酸
• 鞣质
• 维生素:维生素C 、维生素 B

胡萝卜素Biblioteka • 黄酮类: 槲皮素、金丝桃 苷
中西药之间不良的相互作用
杨莉萍 卫生部北京医院 药学部
中西药合用的历史
• 1692年-传教士-金鸡纳霜-康熙皇帝-疟疾 • 1697年-我国第一个接受西说之医家-王宏翰卒 • 西药开始进入中国人的视线 • 近百年来西医药才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中西药合用的历史(续)
• 1872年:中国第一所中西医院成立 • 香港东华医院(分中西医两部分) • 1906年:北京协和医学院成立 • 中西药合用始于晚清张锡纯-石膏阿斯匹林汤 • 1909~1914 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 • 中西药联合运用只有一百多年
脂肪酸 草酸钙 葡萄糖
大黄 + 西药 ↓生成鞣酸盐沉淀物
↓失去活性
↓降低疗效
含鞣质中药 生物碱类、酶类、维生素类、铁剂、钙剂、抗生素
矿物性中药
含大量无机盐 含钙离子:石膏、海螵蛸、石决明、虎骨、煅龙
骨、 龙齿、煅牡蛎、蛤壳、瓦楞子; 含铜离子:自然铜; 含镁、铝离子:滑石; 含铁、镁离子:礞石; 含铁、镁、铝:磁石、代赭石; 含铁、镁、铝、钙:赤石脂,钟乳石等;
↓心率失常
含鞣质的中药
• 含鞣酸的中药 • 大黄、茶叶、诃子、虎杖、五倍子、山茱萸、石
榴皮、狗脊、儿茶、地榆、侧柏叶、仙鹤草、四 季青、金樱子 • 含鞣酸的中成药 • 护肝宁(虎杖) 、急支糖浆(四季青)、六味地黄丸( 山茱萸) • 七厘散(儿茶) • 含大黄:麻仁丸、清宁丸(侧柏叶)、牛黄解毒丸 、黄连上清丸、一清胶囊、牛黄清胃丸、大黄利
含钙中成药
• 牛黄解毒丸 • 牛黄清肺散 • 明目地黄丸 • 五海咳喘丸 • 红卫止血散 • 胃溃疡颗粒 • 满山红糖衣片
• 防风丸 • 珍珠丸 • 溃疡散 • 桃花散 • 胃痛片 • 胃宁片 • 清眩片
磷酸盐、硫酸盐类药物
• 磷酸可待因 • 磷酸川芎嗪 • 磷酸克林霉素 • 磷酸氯化喳琳 • 磷酸依托泊苷
酸性中药及成分
酸性成分——大量的有机酸 维生素C、缬草酸、枸椽酸、苹果酸、酒石酸
酸性中药 山楂、乌梅、山茱萸、五味子、陈皮、青皮、木
瓜 酸性中成药 山楂丸、乌梅丸、保和丸、二至丸、参麦散 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川芎茶调散、五味子
糖浆
酸性中药
酸性西药
山楂 + 阿斯匹林→增加出血危险 增加疗效、同时也增加毒副作用
中西药相互作用的问题
1. 中医2500年的历史 2. 传统中医大夫对中药-中药相互作用非常清楚 3. 现代西药100年的历史 4. 现代西医大夫对西药-西药相互作用比较清楚 5. 无论中医大夫还是西医大夫 6. 对中药-西药相互作用都知之甚少
药物相互作用的机制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 机体对药物的影响: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
• 多种维生素
• 多糖类:蔗糖.果糖.三梨醇 糖
• 钙/磷/铁
• 味酸、甘,性温
• 入脾、胃、肝经
磺胺类抗生素,呈弱酸性 在碱性环境下溶解度增强, 在酸性环境中溶解度降低
山楂.乌梅.五味子.蒲公英 + 磺胺 ↓溶解度降低
↓析出结晶-肾脏 ↓结晶尿、血尿症状
碱性中药及成分
碱性成分:大量的生物碱 小蘗碱、麻黄碱、乌头碱、莨菪碱、延胡索甲/乙
碱性中药
酸性西药
碱性中药 +头孢类→降低抗菌活性 降低肾脏对头孢的重吸收
麻黄
麻黄的主要活性成分 麻黄碱:拟肾上腺素药 收缩血管 → 升压 兴奋中枢神经 增加汗腺.唾液腺分泌 缓解平滑肌痉挛 伪麻黄碱 利尿
降压药
利血平:降压灵、复方降压片、降压 0号 在碱性环境下溶解度增强, 在酸性环境中溶解度降低
含鞣质中药引起的相互作用
鞣质类中药具有很强的还原性 生物碱类、苷类、酶类、维生素类、铁剂、钙剂
、抗生素 结合生成鞣酸盐↓ 、氢键缔合物↓ 、金属螯合物↓
影响吸收,减低疗效
大黄 西药
大黄的主要活性成分 蒽醌类(大黄酸) 大黄鞣酸
不宜与四环素族、红霉素、克林霉素、含 铁\钙\铝的西药、地高辛、利血平、咖啡、 茶碱、碳酸氢钠、消化酶、1/6等合用
中西药相互作用:药动学-药效学的相互影响 主要源于:中药西药各自的药性、与机体的交互作用
中西药的药性
西药的药性 理化性质
酸性碱性 水溶性脂溶性 氧化性还原性
中药的药性 五味——酸.咸.甘.辛.

酸味主要由于酸性成分 涩味主要由于鞣质成分 咸味主要由于盐类成分 甘味主要由于多糖成分 苦味主要由于碱性成分
中西药合用的现状
用在 在 药许 农 的多 村 常基 、 规层 城
医市 院均 已十 成分 临普 床遍
中西药合用的问题
• 中药成分复杂,与西药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 • 合用绝不是中药疗效与西药疗效的简单叠加 • 不合适的联用 • 不能提高疗效 或 降低疗效 • 增加毒副作用 或 引起药源性疾病 • 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
• 多糖类
• 多种矿物质元素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呈弱碱性 在碱性环境下抗菌能力增强, 在酸性环境中(<4)几乎完全失效
山楂.乌梅.五味子.蒲公英+红霉素+胃 酸
↓酸度增加 ↓红霉素分解 ↓影响其抗菌作用
乌梅 磺胺药
• 果实含丰富的
• 有机酸:枸橼酸、乙醇酸

苹果酸
、草酸、乳酸
• 挥发性成分
• 24种氨基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