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书笔记】徐霞客首游雁荡山

【读书笔记】徐霞客首游雁荡山

徐霞客首游雁荡山徐霞客(公元1587~1641),名宏祖(又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

今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县人。

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和游记作家。

他厌弃科举仕途,放弃功名利禄,热衷于旅游考察,一生游历了泰山、嵩山、华山、恒山、五台山、黄山、庐山、普陀山、天台山、雁荡山、武夷山等名山大川,还去过云南、贵州等偏远之地。

他历经30余年,游览了大半个中国,写了260余万字日记,可惜大多佚失。

经后人编辑成《徐霞客游记》,约60余万字,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内容涉及地理、地貌、地质、水文、气候、农业、矿产以及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等等,被誉为“千古奇书”。

明万历四十一年癸丑(1613年)三月上旬,28岁的徐霞客告别家乡来到浙江旅游考察。

他游过天台后,三月初十傍晚,从黄岩出发至温岭与乐清交界地段。

次日早上,翻过当时台州通往温州的必经之路——盘山岭古道(位于乐清镇安盘黄村附近)。

在大荆驿站吃过中饭后,向南淌过石门潭口溪流(今称新溪),经过章家楼,从雁荡山东外谷大荆中庄老僧岩山脚小路入山,游过东石梁洞,翻过谢公岭,游览了灵峰、灵岩、大龙湫等主要景点,逗留了五天(自三月十一日至十五日),最后从四十九盘岭出山,这是他第一次游历雁荡山。

为了探寻大龙湫水源,他曾登上雁湖岗,但没有弄清来源。

时隔近20年之后,在壬申(1632年)三月廿一日至四月十六日,他第二次来到雁荡山。

因没有留下日记,难以详考。

不久,在友人陈函辉激励下,于同年四月廿八日至五月八日,第三次到雁荡山游览考察,历时11天,亦从大荆入山,经过龙湫背,终于攀上雁湖之巅,辨明了大小龙湫的水源。

随后登上灵岩黄崖层洞(今方洞一带)、小龙湫背(今卧龙谷),再回到灵峰,沿着北侧鸣玉溪边蜿蜒曲折的山间小路,翻过马家岭,经过南阁章纶故居,冒雨到雁荡山西北麓最偏远的龙西庄屋散水岩和永嘉锯板岭交界的洞仙院游览,最后从大荆出山返回。

徐霞客在雁荡山游览考察中,曾先后写下了两篇《游雁宕山日记》,这是他留给雁荡山风景区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雁宕山,简称雁山,即今北雁荡山,坐落在温州乐清境内。

因雁湖岗西南侧两山之间地势低洼,山涧水流汇集一起,积水成湖,芦苇丛生。

据传,秋时归雁留宿于此,故而得名。

雁荡山境内峰峦连绵起伏,总面积约有450平方公里,主峰百岗尖与雁湖岗相连,高达1150米。

其中灵峰,灵岩,大龙湫,被称为“雁荡三绝”。

从雁荡山东外谷到西内谷,徐霞客的足迹几乎踏遍了每个角落。

虽然他第一次游雁荡山时,没有去过雁荡山北麓西部峡谷,但从游记中描述的情景来看,他登上雁湖岗看到过那里的景象。

“四望白云,迷漫一色,平铺峰下。

诸峰朵朵,仅露一顶,日光映之,如冰壶瑶界,不辨海陆……北瞰山坳壁立,内石笋森森,参差不一。

三面翠崖环绕,更胜灵岩。

但谷幽境绝,惟闻水声潺潺,莫辨何地。

望四面峰峦累累,下伏如丘垤,惟东峰昂然独上,最东之常云,犹堪比肩。

”徐霞客虽然在日记中没有点明这是什么地方,但从描述中可以发现,在雁湖岗北侧峡谷中看见的,其实就是雁荡山北麓龙西境内的景象。

俯视山下,只见幽深的峡谷内“山坳壁立”、“翠崖环绕”,“水声潺潺”、“谷幽境绝”。

显然,这就是显胜门。

凡是去过那里游览的人,一看就知道那峡谷内的景象,与徐霞客描写的完全一致。

他后来再访雁荡时,想去显胜门内观赏石佛洞,只因“路芜不能入”,最终没有去游览。

他这次看到那里的景象,却不知是何处,原因就是当时通往石佛洞的山涧小路,隐没在荒草丛之中难以寻觅,许多人没有去过,所以不知道眼前看到的就是显胜门,真是令人遗憾!徐霞客第一次到雁湖探寻大龙湫水源,因山高路绝,只好改变路线,转身向东跋涉,翻过一座座山峰,沿着险峻陡峭的山脊,历经艰险,终于登上雁湖东面最高的山峰百岗尖。

“遂返辙而东,望东峰之高者趋之……已而山愈高,脊愈狭,两边夹立,如行刀背。

又石片棱棱怒起,每过一脊,即一峭峰,皆从刀剑隙中攀援而上。

”这里所记述的,就是攀登百岗尖的经过和见到的景象,从中可见攀登之艰难。

他站在百岗尖向北遥望,他不仅看到了龙西境内层峦叠嶂、奇峰耸立的景象,也看到了北侧深邃的山谷中显胜门内峭壁陡立、清幽宁静的风光。

尽管他在日记中没有提到雁荡山主峰百岗尖,但他从雁湖往东,确实登上了百岗尖,领略到山顶上奇异险峻的风光。

徐霞客曾先后三次到雁荡山游览考察,写了两篇游雁荡山日记。

从他的日记来看,几乎游遍那里的山山水水。

这两篇日记,主要记录了他亲临雁荡山一路所见景象。

对灵峰、灵岩、大龙湫等主要景点,均作了比较详细的描述。

对老僧岩、石梁洞、龙鼻水、独秀峰和剪刀峰等许多细小景点,也分别作了简略记叙,并对各个景点的不同特色和山形地势的细微区别作了对比说明,从中可见他的观察是那么细致入微。

尤其是他那种不辞辛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实在令人钦佩赞叹,值得后人学习,发扬光大!“欲写龙湫难着笔,不游雁荡是虚生”。

自古以来,雁荡山已被许多文人墨客摹绘。

而徐霞客游记,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作之一。

徐霞客旅游日记,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以游踪为线索,记录了他到大江南北各地游览考察30余年的历程。

他所写的日记,叙事清晰,层次分明;写景状物,形象逼真,并融入了主观感受,读起来很有真实感。

文字朴实简练,奇峻中见优美,情景交融,别具一格,颇有艺术感染力。

特别是对灵峰、灵岩、大龙湫以及百岗尖上所见景象的描绘,惟妙惟肖,使人如临其境,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因为文言文比较难懂,有些人也许没有去过雁荡山,对各个景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不太熟悉,所以对徐霞客日记中涉及的内容不太理解。

为此,笔者将徐霞客首次游雁荡山日记译成白话文,以供爱好旅游者阅读欣赏。

附译文:自初九日离别天台山,初十日抵达黄岩。

太阳已偏西,从南门走出三十里,住在八岙(ào)旅舍歇息。

十一日,走过二十里路,登上盘山岭。

遥望雁荡山许多山峰,就像木芙蓉直插蓝天,片片花瓣般的景色映入眼帘。

又前行二十里路,在大荆驿站用饭。

向南趟过一条溪水,看见西边的山峰上点缀着一块圆石,奴仆们用手指着说像两个和尚似的岩石,我则怀疑就是老僧岩,但不太像。

走了五里路,经过(大荆久防附近)章家楼,才看清楚老僧岩的真实面目:披着袈裟,头上秃顶,形象逼真地突兀凸立着,高约百尺。

边上有块岩石像小孩弯腰曲背地站在后面,不过向来被它所遮挡罢了。

从章家楼走出二里路,在山半腰上找到石梁洞。

洞门朝向东面,洞门口有一悬空横卧的石梁,从洞顶斜着插在地上,犹如飞挂在空中的彩虹向下垂落。

从石梁傍边空隙中的石阶一层一层地往上走,上面高大宽敞、开阔明亮。

坐下休息了一会儿,才下山离去。

从右边的山脚越过谢公岭,渡过一条溪涧,顺着溪涧岸边向西走,就是前往灵峰的道路。

刚一转过半山腰,就看见两边的岩壁陡峭耸立,高入云天,高耸的山峰连绵重叠,形态万千,有的像刀削般直立,有的像群蜂簇拥,有的像并列的竹笋,有的像挺拔的灵芝,有的像笔杆一般卓然挺立,有的像头巾一样倾斜。

有的洞口像卷起的帷帐,有的水潭清澈见底,像蓝靛一样碧绿。

双莺峰像一对凤凰翅膀连着翅膀,紧密连在一起;五老峰酷似五位肩并着肩、一个连着一个站在一起的老翁。

走过如此连绵不断的山峰一里路左右,到达灵峰寺。

顺着灵峰寺边上的小路登上灵峰洞(现称观音洞)。

山峰峭壁中间是空的,突出地耸立于灵峰寺后面,傍边有空隙可以进入。

从空隙处登上几十级石阶,一直到达洞顶,边上有个幽深宽敞的圆平台,其中有十八罗汉等许多塑像。

坐在平台上玩赏,直到暮色降临才返回灵峰寺。

十二日,吃过早饭后,从灵峰右侧山脚去寻找碧霄洞。

返回原路,到达谢公岭脚下。

从南边经过响岩,走过五里路,到净名寺路口,再进去寻找水帘谷。

原来是在两崖相对的峡谷之中,流水从崖顶上飘散下来。

从水帘谷出来,再向前走五里路,就到了灵岩寺。

陡峭的石壁四面围绕并立,像刀劈一般拔地而起,高耸入云。

沿着曲折的小路进去,仿佛是另外开辟出来的一个广阔的天地。

灵岩寺位于它中间,坐北朝南,背后是屏霞嶂。

山顶平坦而整齐,如同屏障的悬崖峭壁呈紫色,高达几百丈,宽与高相称。

屏霞嶂最南面,左侧是展旗峰,右侧是天柱峰。

屏霞嶂右侧中上部,处于天柱峰之间的,最前面的是龙鼻水。

龙鼻水的洞穴,从岩缝中一直向上,如同灵峰洞那样处于石壁空隙之中,但龙鼻水洞穴很小。

洞内的岩石都呈黄紫色,唯独缝隙口有一缕石波纹是青红色的,而且色泽鲜艳圆润,形状很像龙鳞龙爪。

从洞顶直通到洞底,垂落下来的一端如同鼻子,鼻端洞孔可容纳手指,水从洞孔内滴下来,注入石盆内。

这就是屏霞嶂右边的第一奇景。

屏霞嶂西南面是独秀峰,比天柱峰小,但高度和石尖锋利却不相上下。

独秀峰之下是卓笔峰,高度只有独秀峰的一半,岩石的锋利如同独秀峰。

两峰南面的山坳之间,轰隆隆地向下飞泻的,就是小龙湫瀑布。

隔着小龙湫与独秀峰相对的,是玉女峰。

山顶上开满了春季鲜艳的花朵,犹如插在玉女峰头上的发髻。

从此经过双莺峰,就到天柱峰顶上。

双莺峰只有两座山峰并列突起,山峰边上还有“僧拜石”,身穿袈裟、弯腰曲背的样子,很像老僧参拜,真是惟妙惟肖!从屏霞嶂左侧中上部,介于展旗峰之间的,最前面的是安禅谷,它就处于展旗峰与屏霞嶂下的岩壁之间。

东南面是石屏风,形状如同屏霞嶂,高度与宽度各为屏霞嶂的一半,正好插在屏霞嶂的尽头处。

石屏风顶上有块“蟾蛛石”,与屏霞嶂边上的“玉龟石”(即形似乌龟的白色岩石)相对。

从石屏风向南走去,在展旗峰边上皱褶一般弯曲凹凸的岩石中,有一条小路一直通往峰顶,石级尽头处,有门坎似的石墙阻隔着。

俯身向石门坎下偷偷一看,下临山涧,深不见底,头顶上镶着崆峒山一般高的天空。

展旗峰外有两个圆洞,傍边有一个长形洞穴,亮光从洞孔中射进来,别有一种境界,这就是天聪洞,是屏霞嶂左面第一奇景。

尖尖的山峰重重叠叠,左右回环相对,奇异美妙的景致层出不穷,真不愧为天下奇观!而小龙揪的水向下流去,经过天柱峰、展旗峰,有座石桥横跨在溪流之上,灵岩寺的山门面对石桥。

石桥外面可看见含珠岩在天柱峰山脚,顶珠峰在展旗峰之上。

这又是灵岩寺外部景观。

十三日,从灵岩寺山门出来,顺着山脚向右走,一路上只见山崖岩壁参差不齐,天上飘飞的彩霞与山间景色互相辉映。

高峻而平坦的,就是板嶂岩。

板嶂岩下高耸而又尖狭的,是小剪刀峰。

再往前走,重重叠叠的山岩之上,一座亭亭玉立的山峰直插云天,那就是观音岩。

观音岩边上就是马鞍岭,横亘在前方。

山间小路盘旋曲折。

越过山坳向右转,有条溪流水波荡漾,滚滚流淌,山涧底部的石头平坦得像细磨刀石。

沿着山涧向深处前进,大约距离灵岩寺十多里,经过常云峰,就看见大剪刀峰插立于溪涧边上。

大剪刀峰北面,重叠的岩石陡峭矗立,它的名称叫连云峰。

从这里开始,山环水绕,峰回壁合,再也看不到悬崖峭壁了。

大龙湫瀑布,轰隆隆地飘落,直冲潭中。

岩石气势开阔而陡峭,而瀑布流水没有河床依托承受,腾空飘荡而下,令人耀眼,颇为心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