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政治二轮专题复习专题05 公民的政治生活(思维导图+知识点讲解+强化训练)思维导图重难点突破一:我国的国家性质1.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1)国家的本质: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2)国家性质(国体):即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国家性质是由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性质决定的。
(3)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宪法第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和特点(1)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拥有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利。
是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人实行专政,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统一。
(3)人民民主专政具有专政职能内容: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
国家依法打击少数敌人的破坏活动,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
目的: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保护国际、集体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保障人民民主,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是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只有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才能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才能调动亿万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
只有坚持国家的专政职能,打击一切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敌人,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4.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1)我国人民民主的特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2)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不仅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而且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在我国现阶段,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解放军指战员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在内的全体人民,都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3)人民民主的真实性①人民民主的真实性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P6,人民能够自己管理国家,也表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②我国在尊重和保障人权方面取得的成就,充分反映了人民民主的真实性。
二: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1.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我们的全部政治生活,是以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为基础的。
◇政治权利的含义:公民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公民依法享有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是公民的选举权;公民被选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是公民的被选举权。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2)政治自由。
我国宪法规定我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政治自由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表现。
(3)监督权。
是指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
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控告权和检举权等。
2.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政治义务的含义:公民对国家、社会应承担的政治责任。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其它权利的重要保证。
(2)遵守宪法和法律。
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
(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是公民爱国主义的体现,是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
(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3.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1)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基本原则①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表现在三个方面:我国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
国家在保护公民合法权利和依法实施处罚方面,对任何公民一律平等。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②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关系: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离。
权利与义务在法律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权利与义务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
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
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
要求:一方面,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另一方面,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③坚持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在我国,国家与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国家尊重和保障公民个人的合法利益。
公民在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时,要把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结合起来。
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时,公民的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
(2)公民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①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基本内容②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民主管理、民主监督)③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④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三: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途径和方式: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1.我国的选举制度及选举方式(1)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比较从选民角度从候选人角度方式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含义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的方式先由选民选出自己的代表,再由他们代表选民选举的方式正式候选人名额与应选名额相等的方式正式候选人名额多于应选名额的选举方式优点每个选民都有机会选择自己信赖的当家人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下适用可以比较充分地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在候选人之间形成相应的竞争,为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了选择的余地局限不适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选民不能直接选择自己心目中的当家人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选民的选择会影响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如不加以有效规范,容易发生虚假宣传、贿赂选民等情况适用范围县及县以下的人大代表的选举;居委会、村委会选举县以上的各级人大代表、乡及乡以上各级地方政府的领导人员的选举只在极少数情况下使用县以上各级人大代表一般都实行差额选举结论四种选举方式各有利弊。
不能说哪个更民主、更优越。
它们都体现了公民基本民主权利的实现,都是民主选举方式(2)选举方式的确定及选择(影响因素):①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等具体条件来确定。
②必须体现国家性质,并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状况相适应。
(3)我国的选举方式:根据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面对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发展很不平衡的状况,我国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采用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
(4)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①意义:选民参加选举的态度和能力,是影响选举效果的重要因素。
公民只有不断提高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才能更好地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是否积极参加选举,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
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和政治素养高低的体现。
②怎样行使选举权:一是公民行使选举权应出于公心,以人民利益为重;二是要了解候选人的品德和能力表现,在理性思考、判断的基础上,审慎投票。
2.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1)间接方式:公民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是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人民意志的人进入决策机关,参与、审议、监督、制定决策,这是使各项决策能够反映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保证。
(2)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内容方式依据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公民向决策机关反映意见、提出建议。
信息是决策的基础,民意是正确决策最重要的信息资源电话、信函、传真、电子邮件,新闻媒体拓宽民意反映渠道,使决策机关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专家咨询制度专家学者利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相关信息,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大事项进行分析论证论证会、座谈会等专家学者的掌握的专业知识和相关信息社会公示制度决策机关将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事项进行公示,公民在了解有关内容后发表意见、提出建议公示对涉及公众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这是市民与参加民主决策前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听证制度在听证会上,公民充分发表意见、提出建议听证会决策机关拟定的方案可能存在不足3.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是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环节。
①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
(对决策者而言)②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对决策者而言)③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
(对公民而言)④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对公民而言)4.我国的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及意义(1)实行民主管理,发展基层民主,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的意义。
从国家角度:①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②以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
③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
从公民角度:学习民主管理的知识和技能,体验民主管理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在民主实践中逐步增强和提高自己政治参与的责任意识和实际本领。
(2)我国农村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内容民主管理形式农村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选举村民直接投票选举村委会成员——村民自治的基础,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居委会成员由民主选举产生决策村民通过村民会议等形式,参与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决策与管理。
会议按少数服从多数原则讨论决定居民会议讨论决定管理制定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等形式,运用民主的办法管理村里的日常事务社区大事居民定,日常事务居民管监督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村委会定期报告工作等形式保证监督村委会的工作和村干部的行为实行办事公开制度,定期向居民会议汇报工作,接受居民监督和质询自治机构机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性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不是国家机关意义(1)村民:使村民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管理村务的本领,切实行使民主管理的权利。
(2)制度:使村民自治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居民:调动了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提高了居民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5.我国公民的民主监督权和实行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1)公民监督的对象: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2)公民监督权的具体内容: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控告权和检举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