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加入WT0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创建和传承的物质精神成果。
作为历史上存在过的观念体系和知识体系,任何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均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等特征。
加入WrO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重要举措。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最根本的特征和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它既是资本扩张与增值的经济过程,又是思想文化激荡·与碰撞的政治过程。
作为经济和政治过程的统一,经济全球化在产生经济整合的同时衍生出文化冲突,在推动国际交流合作的同时引发民族及地区间的摩擦。
加入W10势必加剧这些矛盾的进一步激化。
为此,我们必须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把握机会,迎接挑战,在批判、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一)文化与意识形态文化是人类为厂满足自己的欲求和需要而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
作为人类改造世界的方式、能力和结果,文化既表现为有形的物质存在,又表现为内在的精神状态。
为了物质上的满足,针对自然界,人类创造了物质文化;为了精神上的满足,针对人类自身,人类创造了精神文化。
由于文化几乎涵盖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通常对文化作出较为狭义的解释,而特指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分为知识型文化和心理型文化两大类。
知识型文化往往以相对稳定的形态表现在人们面前,它包括教育、科学、哲学、史学、语言、宗教、文学和艺术等;心理型文化则潜在地蕴涵于人们的风俗习惯之中,它包括民族精神、社会心理和个体心理等。
概而言之,精神文化主要指人类在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基础之上,通过教育、科学、哲学、史学、语言、宗教、文学和艺术等形式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心理定式和行为准则。
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生存方式,如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等亦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
就精神文化的现象而言,其内在蕴涵和外在形式极其复杂,它是社会因素各个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
每一种文化的形成均涉及生物、地理、历史、政治和经济等各种要素,这些要素对文化特性的形成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都不是惟一的。
虽然“经济与文化其他方面的关系要比地理环境与文化的相互关系更为密切,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生活的每个·特征都由经济状态所决定。
我们看不到经济力量如何决定艺术风:格、礼仪和特殊的宗教信仰的形式。
相反,我们看到的是经济和文化相互作用、互为因果”①。
文化呈现为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它是特定社会和特定时代的产物。
文化拥有一个连续不断的积累过程,它是任何社会和任何时代都必须直视的历史遗产。
我们每一代人都面临着一定的、不容选择的文化环境,同时,我们每一代人都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需要对继承下来的文化加以改造,抛弃过时的理念,注人新的内容。
有鉴于此,众多历史交织的同一社会里,先前文化的某些特征总会以各种方式存在于后续的文化现象中,民族国家的历史越是悠久,民族文化的积淀就越是深厚。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传统文化是固化的过去,凝聚着古代思想理论之精华,体现着全部历史活动之表征。
文化传统则是动态的现实,并不代表传统文化的全部,而是经过选择和积淀的传统文化。
文化传统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本身,它是人为实现自身价值和满足自身需要,对所获成果的一种强调,体现出人主体性所特有的能动与创造。
作为人特殊劳动过程的一种结果,文化传统在历时性与共时性的交织之中,得到了重新筛选和沿传。
通过一代又一代人创造性的历史活动,文化传统不断获新的生命与活力,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力量与生机。
因此,一定的文化总是历史的、时代的、民族的,由民族群体在共同的社会环境中创造,由民族成员在共同的历史传承中保持、完善和弘扬。
它植根于民族群体的土壤,反映民族群体的本质,折射民族群体的特征,维系着民族群体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具有独立性、稳定性和全民性的特点。
意识形态是一种自觉地反映一定社会集团经济政治利益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观念体系,是一定社会集团、阶级的政治理想、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思想基础。
作为意识形态一般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意识形态是一个内涵非常广泛的概念,它是千百年来历史上形成的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念、伦理思想、心理情感、风俗习惯、交往方式与现代社会中为统治阶级所倡导的、为经济基础服务的、以政治法律思想为核心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观念相互作用而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
它渗透在人们日常的生活行为方式之中,既奠基于历史的传统,又受制于现实生活中的统治思想,还不可避免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文化传统是意识形态观念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源泉。
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意识形态的承继与演进,反映出历史与现实之间的不可割裂性。
思想意识独特的历史继承性和发展惯性,为任何一个社会形态或多或少地打上了过去历史时代的思想烙印。
在现实小挖掘历史的轨迹,在历史中寻找现实的脉络,以古明今,以史鉴后,构成了生生不息的文化流程,凸显出思想意识的历史继承性,使一定时期的思想意识具有时代性的同时并蓄了历史的延续性。
与此相适应,某种意识形态一方面总是反映现实世界的物质经济关系,另——方面则往往保留着历史上形成的反映过去物质经济关系的思想观念。
民族的从来都是世界的,传统的历来也是时代的。
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差异表现为民族文化,显示出世界文明的斑斓和多彩;同一个民族不同时代的差异,显示出历史的继承-与发展。
作为特定的人群在特定的生存条件下进行生存的表现,文化同组成社会的民族群体相关,同民族群体的社会变迁相续,这正是文化传统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空间。
就意识形态的思想源泉而言,文化传统是特定意识形态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对思想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发挥着导向和整合作用。
因此,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既不能离开现实社会的物质经济关系,也不能与该社会的文化传统脱节。
在这甩,历史和现实达到了某种程度的协调。
综观世界历史,任何一种新的思想观念,无论产生于本土:,还是来源于外在,最终都只有在民族国家既有的文化传统山口以阐释和升华,方能生根发芽。
在这个过程中,意识形态小断选择、改造着特定的文化传统,文化传统亦在不断变化着的意识形态中得到延续和发展。
文化传统是意识形态观念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心理支撑。
价值观是文化传统的核心,个人和群体行为受思想观念的激励,归根结底来源于价值观的支配。
作为人类历史所创造的精神成果,文化传统通过遗传和继承决定了社会个体的语言、心理、思维等结构,进而决定丁社会群体的社会意识、价值观念和心理素质,并潜移默化地积淀为意识形态观念体系的心理支撑,发挥着价值导向莉t精神激励的功能。
在观念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实践中,文化传统以其特有的运行机制通过影响社会成员的心理定式和价值判断来协调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以此对社会团体的行为准则发生作用,影响和制约意识形态观念体系的凝聚和提升。
思想观念的历史特质和现实规范往往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这是历史发展的积淀与现实需要的彰显交织的结果。
历史特质内含文化传统,构成意识形态观念体系的内在继承性;行为规范外现时代要求,反映出意识形态观念体系的时代特征。
意识形态观念体系的心理支撑来源于社会群体对文化传统的认同,这种认同取决于社会成员的民族意识,取决于社会成员对先在的、作为民族生存方式的文化模式的肯定和礼拜。
任何一个民族、群体、个人,不仅包括了以特定遗传基因为内容的血肉之躯,而且包括了以特定文化遗传为内核的心理积淀。
换言之,以一定文化心理为基础的社会成员的个体行为必须受到一定的社会环境的陶冶,并按照一定的文化准则形成社会的群体行为,作为社会存在思想反映的意识形态不可避免地受制于这样的文化定式。
社会成员思想观念社会化的强制力除了统治阶级的因素之外,还表现为文化传统所提供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认同一种文化传统意味着信仰和遵循这一文化的基本价值和行为规范,统治阶级亦不例外。
尽管在某些情形下,意识形态的观念体系可以推崇与文化传统相异的价值观、选择另类的行为方式,然而,无论是推崇还是选择,归根到底仍然要与特定的文化历史传统相结合,与社会成员俗定成规的心理定式相一致。
(二)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世界观基础,反映无产阶级的根本经济政治利益的、自觉的、系统化的观念体系。
社会主义的文化意识形态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文艺理论、艺术形式、道德风貌、行为方式、思维取向、风俗习惯等所表现出来的政治意向性或阶级性。
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连续体,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在母体文化的基础上延续和发展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也不例外,其基石的构建离不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铺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统一爱国主义是历史上形成的,以维护祖国利益为最高职则,并反映了历史进步趋势的思想观点和行为模式。
爱国主义是世界上各个民族普遍推崇的思想情感,中国历史上的爱国主义,以其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团结御侮的不屈精神为特征,为历代中国人所注重和传承。
“易之兴也,其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①中国主流文化体系的儒家学说本身就渗透了强烈的忧患意识,表现出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生存与发展前途的关注,以及对视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感的高扬。
“君子忧道不忧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③;“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④;“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
;“位卑未敢忘忧国,,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Q)。
综观中国历史,爱国主义如同一根红线贯穿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立国之本。
中华爱国传统的思想基础是对祖国深厚的感情,其核心是祖国的利益与尊严,其原则是维护祖国的利益。
中华爱国传统的特点在于它的历史性和进步性,即历史上所形成的、反映历史进步趋势的“祖国利益”才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
中华爱国传统的形成经历了从感性上升为思想观点、再转变为行为模式,由浅人深、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
作为思想观点,中华爱国传统表达了爱国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即为祖国的利益而奋斗的精神风貌,献身祖国的价值取向,以及自觉维护祖国利益与尊严的民族气节。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②,“僵卧孤村不自衰,尚思为国戍轮台”③等诗章就是这种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真实写照。
作为一种行为模式,中华爱国传统在国家和民族利益上,反对侵略,捍卫国家和民族的独立与安全,实现民族间的平等与联合;在群体与国家的关系上,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统一,地方拥护中央,个别民族支持整体民族;在个人与祖国的关系上,个人利益服从祖国利益,必要时为祖国的统一和繁荣贡献生命。
文天祥宁死不屈的浩然正气、岳飞精忠报国的赤胆忠心、邓世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就是这种行为模式的突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