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一、概念
血栓闭塞脉管炎,发病多害青壮男,麻木疼痛皮色变,下肢动脉最常见,搏动减弱组织变,临床三期仔细辩,扩管抗凝镇静剂,抗感支持手术全。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原因不明,以侵犯四肢中小动、静脉为主的全身性非化脓性血管炎性病变。
多发于青壮年男性,亚洲﹥欧洲,北方﹥南方
临床特征:初起患趾(指)怕冷、麻木、步履不便、逐渐暗紫剧痛,继则变黑褐色,肢节坏死脱落。
二、西医病因病理
[病因] 1.吸烟
2.寒冻(痉挛)
3.免疫
4.激素(雌激素血管保护作用;前列腺素舒张血管抑制血小板凝集)
[病理]1.多侵犯中小动脉,渐波及腘、股、髂动脉和肱动脉,慢性发病。
2.节段性分布,两段之间血管比较正常。
3.周期性发作,具急慢性变化:(1)急性期广泛淋巴细胞浸润及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
生,血栓中有还有一些微小脓栓,炎症反应可扩展到动脉外组织,侵犯相关神经和静脉。
(2)中间期炎症反应逐渐消退,症状缓解。
(3)慢性期主要是血栓机化,形成坚硬的条索状组织,闭塞血管可能会再通。
三、中医病机
内因:脾虚生化无源肢体麻木、
肾虚温养不足疼痛、皮色淡白等
外因:寒邪凝滞疼痛
转归:寒郁化热、气血双亏
一、临床表现
1、疼痛:麻木、怕冷→间歇性跛行→静息痛
2、麻木、针刺等异常感觉
3、发凉、皮色改变:苍白→紫绀→暗紫
4、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浅静脉区皮肤沿静脉走行处可见发硬红肿的硬结或索条,伴压痛和灼热感,足部和小腿处多见。
5、营养障碍:皮肤干燥、肌肉萎缩、指、趾甲变厚、毛发脱落等
6、动脉博动减弱和消失
7、雷诺现象: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早期受情绪或寒冷刺激呈现指(趾)甲由苍白潮
红继而紫绀的颜色变化。
原因为末稍小动脉痉挛所致。
8、溃疡和坏疽:坏疽分为3级。
Ⅰ级坏疽溃疡只限于趾部;
Ⅱ级延及跖趾(掌指)关节或跖(掌)部
Ⅲ级延及全足背(掌背)或侵及跟踝(腕)关节
二、临床分期
Ⅰ期(局部缺血期):患肢发凉怕冷、麻木,酸胀,间歇性跛行,皮色苍白,温度低,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减弱,可反复出现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
—————寒湿凝滞经脉(阳和汤)
Ⅱ期(营养障碍期):静息痛,夜晚尤甚,趾甲生长缓慢、增厚变形,皮肤干燥,趾毛脱落,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消失。
——————经脉闭阻(当归活血汤)
Ⅲ期(组织坏死期):溃疡与坏疽+慢性恶病质(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
——热毒炽盛或虚证(四妙勇安汤)
三、检查
一般检查:肢体抬高实验跛行时间与跛行距离测定皮温测定
实验室检查:血液流变学
特殊检查:电阻抗血流测定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
动脉造影不作为常规检查方法。
七、诊断
• 1.40岁以下男性,吸烟史。
• 2.慢性起病,患者怕凉、发冷、肢体麻木、间歇性跛行,静息痛,溃疡与坏疽
• 3.皮肤苍白、潮红、紫红或青紫
• 4.动脉波动减弱或消失
• 5.游走性浅静脉炎
• 6.除外动脉硬化闭塞症和大动脉炎等
•7.相关检查
鉴别诊断:动脉硬化闭塞症:多45岁以上;常有高血压、动脉硬化或糖尿病;多为大血管病变,多血脂增高,X线有钙化点。
•多发性大动脉炎:多见青年女性,主要侵及大中动脉,极少发生坏疽,在锁骨上和腹部有血管杂音。
•糖尿病性坏疽:多为湿性坏疽。
•其他:红斑性肢痛、痛风。
八、治疗
1.药物
(1)扩血管药妥拉苏林、罂粟碱、烟酸
(2)抗血小板凝聚阿司匹林潘生丁
(3)改善微循环前列腺素可可硷
(4)止痛安定消炎痛利多卡因
(5)抗生素
(6)支持疗法
2.手术
(1)腰交感神经节切除术. 增加皮肤血供
(2)血管重建术近期效果较好.
(3)大网膜移植术
(4)截肢
(5)神经压榨止痛
3.高压氧疗法有一定近期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