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西游记》及练习题籍贯:江苏淮安地区:怀安山阳国家:中国明代职业:文学家吴承恩(约1500-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明代杰出的小说家,著名神话小说《西游记》的作者。
吴承恩从小天资聪明,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多方面的才能。
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爱好填词度曲,对围棋也很精通,还喜欢收藏名人的书画法贴。
少年时代他就因为文才出众而在故乡出了名,受到人们的赏识,认为他科举及第,“如拾一芥”。
可是事实恰恰相反,他在科举场上极不得志,考了多少次竟连个举人都没考中,直到45岁才考上一个岁贡生。
由于科场失意,境遇不好,生活贫困,他曾遭到势利之行徒的笑骂。
这种种遭遇使他加深了对封建官场、科场的腐败以及社会上的炎凉世态的认识,心灵里埋下了不平和反抗的种子。
吴承恩一生不同流俗,刚直不阿。
他之所以才高而屡试不第,很可能与他不愿作违心之论以讨好上官有关。
他厌恶腐败的官场,不愿违背本心,对黑暗的现实持否定态度。
他在《二郎搜山图歌》一诗中写道:“民灾翻出衣冠中,不为猿鹤为沙虫。
坐观宋室用五鬼,不见虞廷诛四凶。
野夫有怀多感激,抚事临风三叹惜。
胸中磨损斩邪刀,欲起平之恨无力。
救月有矢救日弓,世间岂谓无英雄?谁能为我致麟凤,长令万年保合清宁功。
”认为“民灾”的形成,社会现实的丑恶,原因就在于统治者用人不善,让“五鬼”“四凶”那样的坏人当道。
他想“致麟凤”,行“王道”,扭转乾坤,但是怀才不遇,壮志未酬,只能空怀慷慨,抚事临风叹息。
《西游记》虽然是吴承恩晚年写成的,但却作了毕生的准备。
小时候,吴承恩经常跟从父亲遍游淮安近郊的古寺丛林,听来许多优美神奇的神话故事。
他从小就有好听奇闻的习性,在读私塾时,经常瞒着父亲和老师,偷偷地阅读“野言稗史”。
随着年龄的增大,这种爱好有增无减。
30岁后,他搜求的奇闻已“贮满胸中”了,并且有了创作的打算。
50岁左右,他写了《西游记》的前十几回,后来因故中断了多年,直到晚年辞官离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最后完成《西游记》的创作。
吴承恩曾写过一本志怪小说《禹鼎志》。
他在这本书的序言中说,他的志怿小说、神话小说,写的虽是神仙鬼怪,其实着意的还是在于“人间”,为的是寄托他的政治理想,鞭笞邪恶势力,使读者“悚然易虑”,并非无为而作,或搜奇猎异以资谈笑。
他创作《西游记》,目的也是如此。
在《西游记》四十五回中,写到孙悟空布置自然之神布云、打雷、下雨时,特别命令雷公邓天君说:“老邓仔细替我看那贪脏坏法之官,忤逆不孝之子,多打死几个示众!”孙悟空最恨的是“贪脏坏法之官”,这与吴承恩在许多诗文中所表现的特别仇视贪官污吏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在《西游记》的神话世界里,处处有人间的影子:神圣的天宫表面气派不凡,至高无上的玉帝却贤愚莫辨,十分昏庸,天庭和人间的王朝相仿佛;地府森严,官官相护,贪脏枉法,无辜的人有冤难伸,和地上的衙门并无两样;妖魔鬼怿杀人吃人,贪财好色,仗着魔力法术称霸一方,无恶不作,简直是人间恶霸、官僚的化身。
《西游记》还写到了一些人间国度,那里的统治者大多是“文也不贤,武也不良,国君也不是有道的”,这同样是明朝廷君臣祸国殃民罪行的写照。
吴承恩塑造的孙悟空,嫉恶如仇,神通广大,一切称凶逞狂的妖魔鬼怪在它的金箍棒下都推动失去了往日的威风,或一命呜呼,或束手就擒,这都反映了吴承恩扫荡社会丑恶现象和丑恶势力的强烈愿望,也是《西游记》民主性精华之所在。
吴承恩的文学才能是多方面的。
除了《西游记》和前面提到的《禹鼎志》外,他还写了许多风格清逸的诗歌,收集在《射阳先生存稿》中。
《西游记》却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描写了师徒四众在迢遥的西方途上和穷山恶水冒险斗争的历程,并将所经历的千难万险形象化为妖魔鬼怪所设置的八十一难,以动物幻化的有情的精怪生动地表现了无情的山川的险阻,并以降妖服怪歌赞了取经人排除艰难的战斗精神,小说是人战胜自然的凯歌。
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上采天地灵气,受日月精华的一块奇石所生。
是四大猴属之一:心灵石猴。
出生后,带领群猴到水帘洞安家,自称美猴王。
又飘洋过海到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拜菩提祖师为师学得一身本领。
之后,入东海,取得重一万三千五百斤的定海神针——如意金箍棒。
之后相继被天庭封为弼马瘟,齐天大圣。
又被送入八卦炉中,练就火眼金睛。
最后被天庭请来的如来压在五行山下整整五百年。
后被唐僧搭救,拜他为师,保他去西天取经,又被观音设计在头上戴上了如来整治人的工具——紧箍圈,只要唐僧念动紧箍咒,便头痛难忍。
每次唐僧有难,都亏他搭救,在“三打白骨精”和“真假美猴王”时,为保师傅,还被心慈善良却又肉眼凡胎的唐僧误会,受尽紧箍咒的折磨之余,更被唐僧赶出取经队伍。
取经十四年,历尽千辛万苦。
取经大业完成后,被如来封为斗战胜佛。
为人正直又恃才傲物,对师傅忠心耿耿又不服管教。
在取经过程中,比丘国搭救儿童,风仙郡祈得甘雨,变得平和,稳重,慈悲。
唐僧也从对他半信任半提防到了全然的信赖。
孙悟空——菩提祖师所取的名字。
美猴王——孙悟空刚出生时,带领群猴进入水帘洞后成为众猴之王,因此自称美猴王。
齐天大圣——孙悟空在第一次天庭招安后,因自感受骗反下天庭,回到花果山中,自封齐天大圣,后天庭被迫承认该封号。
弼马温——第一次到天界时所封官职。
兵器技能如意金箍棒七十二变火眼金睛筋斗云猪八戒/猪悟能/天蓬元帅——西游记的主角之一,原为一混汉,后经高人指点,苦行修行成仙,管封天蓬元帅,赐太上老君八卦炉练成的兵器——上宝逊金耙,掌管天河八万水兵。
后在王母的蟠桃盛会上,酗酒调戏嫦娥,被罚三千锤后,打下界来,错投猪胎,变成了猪头人身的模样。
在乌斯藏福陵山云栈洞中为妖,又娶高老庄的高太公之女高翠兰为妻。
后被孙悟空降服,去西天取经,功成后封为净坛使者。
为人懒惰,好色,还爱打小报告,但也很正直,善良。
主要内容--本书主要描述了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和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等故事,赞扬了以孙悟空为主的师徒四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可贵精神。
阅读感受--①这部小说善于说故事,可读性强;②善于塑造人物形象,它所塑造的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使人过目不忘;③全书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像和大胆奇特的夸张。
人物形象、性格特征:孙悟空--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智取红孩儿、三借芭蕉扇;桀骜不驯、敢作敢当、敢于反抗压迫、勇敢机智、爱憎分明、嫉恶如仇、正直无私、行侠仗义、无所畏惧、幽默;喜欢“戴高帽”、好胜心强、喜欢搞点恶作剧。
四圣试禅心、三打白骨精。
猪八戒--一方面好吃懒做、见识短浅、爱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谎,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另一方面又不失忠勇和善良、战斗勇猛、能知错改错、淳朴憨厚。
唐僧--崇信佛法、严守戒律、目标明确、立场坚定、勇往直前的精神坚不可摧;但有时贤愚不分、好坏不辨。
沙僧--吃苦耐劳,为人正直;作战勇猛,不屈服妥协,意志坚定。
《西游记》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
主要写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沿途遇到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
小说以师徒西天取经为线索,以孙悟空为主角,塑造了一个敢于反对天宫、地府统治者,专“与人间抱不平”,“济困扶危,恤孤念寡”的英雄形象。
另外,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形象如猪八戒、唐僧、沙增、白骨精、铁扇公主等,也都写得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而小说中所写的众多妖魔鬼怪,则多象征社会恶势力。
对崇信道教、沉湎女色、昏庸无能、荒淫残暴、贤愚莫辨、专横独断之帝王,更作了无情嘲弄和批判。
说明作者是以积极浪漫主义创作手法,来反映现实主义的思想感情。
小说想象力丰富,将神魔与人的形象大胆地结合,创造了一系列令人难以忘怀的艺术造型。
作品格调幽默诙谐,语言通俗简练,生动活泼。
历代倍受读者欢迎,是长篇神魔小说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
《西游记》共一百回,是以唐玄奘上西天取经,途中发生的故事为主干,记述了三藏法师一行四人,历尽千辛万苦,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最终扫尽沿途妖魔鬼怪、取回真经的故事。
这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的中国古代神话幻想小说,它不同于一般的古代小说,其神幻离奇、浪漫诙谐、雅俗共赏,主要人物性格鲜明,堪称文林独秀,因而流传极广,征服了亿万读者。
《西游记》着重表现了孙悟空斩妖除怪、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积极乐观的斗争精神和美好品德,突出地表现了他在跟妖魔作斗争中显示出的坚强的斗争决心和高超的斗争艺术,例如,他善于透过迷人的假象认清妖怪的本来面目;他总是除恶务尽,从不心慈手软;斗争中注重了解敌情,知己知彼,克敌制胜,根据不同的斗争对象,变换不同的策略和战术,等等。
凡此,都是现实生活中人民群众长期社会斗争经验的艺术概括。
主要人物除孙悟空外,比较突出的是猪八戒和唐僧。
猪八戒是一个有缺点而又令人喜爱的人物形象。
他憨厚纯朴,能吃苦耐劳,对敌斗争从不屈服,是孙悟空斩妖除怪不可缺少的助手。
但他贪馋好色,自私偷懒;对取经事业缺乏坚定性,一遇困难就要散伙回家;嫉妒心强,好拨弄是非。
他的小聪明具有一种憨厚本色的特点,作者对他弄巧成拙的嘲笑,表现了对现实生活中小生产者落后意识的善意批评。
唐僧是一个带有浓厚封建士人气质的人物,作者对他是批评多于肯定。
他恪守宗教信条和封建礼教,乃至迂腐顽固,而又胆小懦弱,而且常常误信谗言,颠倒是非,无理责骂和残忍地处罚为取经建立了巨大功勋的孙悟空。
唐僧由一个被歌颂的人物,变成一个被讽刺嘲笑的对象,这一点是《西游记》和传统的取经故事一个很大不同之处。
《西游记》创造了神奇绚丽的神话世界,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天上地下,龙宫冥府,人物的活动有广阔的天地,可以无拘无束地充分施展其超人的本领。
情节生动、奇幻、曲折,表现了丰富大胆的艺术想像力。
《西游记》可以说是一部最能体现我国民族丰富想像力的小说,也是一部最接近儿童文学的古代小说。
《西游记》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它是明代神魔小说的杰出代表,和《三国志演义》、《水浒传》一样,成为中国人民家喻户晓的古典小说名著,它问世以后即产生广泛的影响。
明清两代,续作、补作《西游记》的小说有多部出现。
《西游记》故事在清代还被改编为戏曲搬上舞台。
一直到现代,《西游记》故事仍然活跃在戏曲舞台和电视荧屏上。
许多人小时候就听过《西游记》的故事,无不为书中的人物和情节所吸引,长大后还不断地阅读这本古代名著,可以说,这部小说对中国人的心理品质和言语行为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力。
孙悟空:他天资聪敏,思想跟行动都敏捷如风,学得一身高强的法术,吹一口气,就能够七十二变,并且有法宝金箍棒,缩小如针,放大如铜棒,筋斗云一驾,就能够上天下地。
悟空仍有猴性,他精明顽皮,爱作弄。
唐僧:诚心向佛、顽固执着,举止文雅、性情和善,佛经造诣极高。
他嫉恶如仇,不怕困难,坚忍不拔,英勇无畏,但有时过于迂腐,善恶不分,我行我素。
猪八戒:八戒好吃懒做,贪财好色,贪生怕死,但又性格温和,憨厚单纯有时也很英勇;经常被妖怪的美色所迷,难分敌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