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经济论文范文 2 篇关于社会经济论文范文一:社会资本—论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摘要:从社会经济学角度出发,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阐述,对社会资本在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做出论述,分析在新形势下大学生对待社会资本的态度和现状利用,以及其中凸显的一些问题,并相应提出对大学生开发和利用就业社会资本的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社会资本就业能力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教育大众化的来临,我国高等学校的规模逐渐扩大。
自1999 年以来,每年的高校扩招,使高校学生数量迅速增加,相应的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加剧。
因此,开发和利用大学生的就业社会资本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资本的研究视角社会资本的概念最早兴起于社会学的研究领域,20 世纪80 年代由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正式使用以来,詹姆斯·科尔曼和普特南等学者的进一步应用和发展,已经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和理论探讨。
它继人力资本之后又一次延伸了“资本”的概念,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引起了人们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互动关系的重视。
社会学家们对社会资本概念的研究都集中体现在一个核心问题上,即社会资本的本质特征是一种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体现一种累积性特点,体现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信任、社会规范、互惠和社会网络之中。
社会资本的社会关系木质特征以及累积性特点,不仅受到一个社会的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而且受到该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公民社会的发育程度的影响。
对个人而言,社会资本意味着帮助获取成功而建立互惠、信任关系的途径; 对社会而言,社会资本反映社会成员参与、合作、组织与互动的能力。
从根本上说,社会资本反映的是一个社会人与人之间信任、互惠与合作关系的程度高低,它对于社会发展与变迁起着巨大的作用。
二、大学生的就业社会资本利用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一)大学生对待社会资本的态度——崇拜和鄙视并存绝大多数大学生认识到了社会资本对就业的作用。
但是他们对社会资本的认识很模糊、很朦胧,在我的调查和访问中很多大学生所认识的或所认为的社会资本一般是传统的关系社会资本,即中国传统认识下的社会资本,依靠家族、宗族、亲友和乡土的传统性血缘、地缘和亲缘特征的社会资本,带有“伦理契约”色彩,因此他们对待关系社会资本一直存在着自相矛盾的观点,即对社会资本的崇拜和鄙视尴尬并存。
(二)市场途径的运用多于社会网络途径,大学生在社会资本的利用上存在着不平衡现阶段,大学生主要是通过市场渠道找工作,而且他们在运用就业社会资本的过程中偏重于公共的社会资本,社会网络途径处于次要地位。
即使社会资本比较丰富的大学生,在初次就业中,也有些没有通过社会资本求职。
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比较实际和比较有效的途径是通过劳动力市场和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依靠本身所具有的人力资本,通过就业考试、直接到新单位应聘以及自谋职业,也是通过一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制度化途径获得就业的方式。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这种就业方式将会在个人求职方式中占据更为重要的位置。
(三)大学生的就业社会资本范围小、数量少大学生就业的社会联系主要来自于家庭和学校,因此家庭社会资本的应用率高于其他社会资本的应用率,基于血缘,朋友关系的社会资本应用率高于其他形式社会资本的应用率。
这些社会资本是以家庭为出身前提下的。
因此在中国出现了“富二代” ,“官二代”的现象,而在欧美现代国家中这种现象是比较少的。
可见,中国大学生就业社会资本涉及的范围狭小,数量上也不充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大学生在社会资本的利用上存在着不平衡。
由此可见,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偏重于传统社会资本和公共的就业社会资本,与之相比,新形式的社会资本利用率要低得多。
所以,大学生在利用社会资本就业的过程中,大多数的社会资本被闲置,没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三、大学生的就业社会资本开发和利用的对策建议大学生就业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具有很大的帮助,但现阶段,大学生利用其就业的情况却并不令人满意,因此,充分开发和利用大学生就业社会资本是我们应该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一)积极开拓大学生就业社会资本的潜力1. 拓展高校就业社会资本。
一是树立高校品牌,提高知名度; 二是充分发挥就业指导中心的作用; 三是加强对用人单位的沟通和联系,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 拓展高校教师就业社会资本。
拓展高校教师的社会资本,主要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往届毕业生,二是社会活动。
高校教师应通过毕业生拓展社会资本。
要达到这一目的,高校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并在其毕业后继续保持联系。
3. 拓展大学生自身的就业社会资本。
如积极开发血缘关系中的社会资本,开发利用校友资源,发挥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加强社会交往等等。
4 利用现代信息网络创造就业机会,在信息化下的今天,互联网科技技术的发展,信息的传播更加快捷和高效。
学会利用浩瀚的网络资源为自己的就业机会。
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企业为节约成本也纷纷开始网络招聘。
利用微博,个人门户,qq 等网络工具正在形成潮流。
(二)提高利用就业社会资本的能力1. 提高利用公共就业社会资本的能力。
公共就业社会资本具有公开性和公正性的特点,在运用公共就业社会资本的时候,大学生首先应了解其具体内容,即了解其包括哪些方面的社会联系,如单位名称、地址等。
其次,应了解有关公共社会资本的信息发布情况,如发布信息的时间、发布信息的地点、发布信息的形式等。
只有对公共社会资本的情况有了充分的了解,才能利用好公共社会资本。
2. 提高利用非公共就业社会资本的能力。
现阶段,大学生不善于利用非公共就业社会资本,而这部分社会资本却具有巨大的潜力。
因此,要拓展大学生就业社会资本,就应提高其利用非公共就业社会资本的能力。
提高大学生利用非公共就业社会资本的能力,大学生要不断增进对各种联系主体的了解,了解得越多运用的信息上就越多,在范围上也就越大。
总之,在开发和利用社会资本过程中,大学生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是最终的决定因素。
因此,大学生要在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地运用各种方式和方法开发社会资本,提高利用社会资本的能力以实现成功就业。
参考文献:[1] 包亚明. 布迪厄访谈——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2] 罗伯特·普特南. 繁荣的社群——社会资本和公共生活[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 ,(2).[3] 陈成文,谭日辉.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关系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2004,(7).[4] 朱国宏, 桂勇. 经济社会学导论[j ].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关于社会经济论文范文二:关于中国经济的论文中国的经济思想有着自身的渊源和久远的历史,也曾世界经济思想体系中有一席之地; 而中国的经济学却是近代以来受舶来经济学影响的产物。
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的发展演变历史中的一条重要线索,就是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曾经贯穿着中国传统的古旧经济思想与西方引进的新鲜经济思想之间的较量和斗争。
其总的趋势,大致表现为传统经济思想在舶来经济思想所取代而退出其统治地位。
而舶来经济思想的内容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是伴随着其在中国传播的不断展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即从最初的一般经济常识逐步深入到经济学的理论体系领域。
较量和斗争的结果是以舶来经济思想战胜传统经济思想告终。
传统经济思想的失势,也并不意味着消失,它以成百上千年的历史积淀为其底蕴,仍会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显示其传统力量,但无论如何,经过舶来经济思想的冲击,国人在思考和讨论经济问题尤其是经济理论问题时,已经从思维方式、逻辑体系、理论原则、研究方法和名词术语上,逐渐完成了由其传统古旧形式向新型科学形式的转变。
从这个意义上说,舶来经济思想的传播,实际上是为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的中国经济学的创立,解除了束缚,扫清了障碍。
近代舶来经济思想的引进,起始于1840 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
清朝政府在外国列强的炮舰威逼下,被迫放弃闭关锁国政策,打开国门对外开放。
最初,人们通过旅欧中国人和来华传教士的猎奇式观感介绍或新闻性零星报道,接触到一些肤浅的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常识。
到19 世纪80 年代左右,开始有中国留学生运用所学习的西方经济理论来分析中国经济问题; 也有在华外籍人士为了办西学开课的需要,由人代笔翻译引进了一些西方经济学著作等等。
但这一时期延续到19世纪末,仍基本上停留在支离琐碎地应用西方经济理论,或用传统经济概念和术语来生搬硬套地解释和转述理论的阶段。
直到20 世纪初,以严复翻译亚当. 斯密的名著《国富论》于1902 年正式出版为标志,经济学经典理论的引进才突破以往局限于一般经济知识的窠臼,形成西方各种经济学科的系统理论,以翻译或本国人自撰的形式,被大量介绍到国内的局面。
1903 年还出版了系统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发展史的书籍,一本是梁启超编写的《生计学学说沿革小史》,另一本是美国人c. 兰德著、陈昌绪译的《计学平议》。
这两本书介绍了英国正宗学派和德国历史学派。
其出版反映了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在中国的流传已经引起了人们了解其学说源流的需要。
“五四”后,西方留学回国的经济学学家增多,逐渐支配了高等学校经济科学的讲坛,西方尤其是英美经济学原著的译本占了绝对优势。
同时,大致从19世纪末20 世纪初开始,还间断夹杂着关于马克思经济学说的点滴介绍,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由少到多。
西方经济学的传播并占据主导地位,其作用之一是以一种新的资本主义式的科学研究方法,摧毁了旧的封建意识; 而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的介绍和传播,经过近20 年的曲折积累,同样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到后来,中国政治经济学领域内的理论斗争也就变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资产阶级经济学之间的斗争了。
西方原著译本的出现与当时中国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饱受西方文化熏染的留学生回国后,痛感国家的落后,认识到经济理论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是“立国之大本” ,因此他们任教高校、组织社团,广泛宣传西方经济学说,马寅初1923 年就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经济学界第一个经济学术团体――中国经济学社。
当时的学者也认识到,中国的国情与西方经济理论探讨的社会基础不同,提出创立中国经济学说的设想,但当时情况下,经济发展问题是“最根本的问题” ,这成了鸦片战争后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经济思想史中一个贯彻始终的主题和中国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
人们的目光因此更多地转向了应用经济学,包括马寅初在内的经济学家都认为“学经济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某国的经济情况,为该国家制定适当的财经政策,从而提高该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所以他认为理论问题是次要的”。
这一切使得基本的经济学原理、经济思想研究在中国发展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