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生命,传承“美”
——《中国美学十五讲》读后感
朱良志教授的著作《中国美学十五讲》让我重新认识了中国美学,让我看到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如何在哲学的思辨中欣赏美,传承美,创造美。
全书以十五讲三个单元为划分。
前五讲分别从道家、禅宗、儒家、骚客以及气化哲学五个方面,追踪生命超越美学产生的根源及其流变。
中国美学离不开哲学,道家“游鱼之乐”的会同万物,佛家“不二法门”的物我合一,儒家“逝者如斯”的时时如新,古代骚人的自怜精神,气化流行的气话哲学。
朱教授细致的梳理,让我看到了从不同哲学角度上美从何来,什么是美,美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
让我对中国美学的根源有了更有层次、更加系统化的认识。
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
以中国美学的角度看待中国文学,我们的文字何尝不是在追寻生命超越的美。
生命超越最根本是尊重生命,回到语文教学,想要引导学生阅读美、欣赏美、创造美,就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命,尊重生命,从不同的角度看待生命。
比如道家讲究物我相通的观点,是将自己融入到世界万物中之中,不分彼此。
在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中,诗人何尝不是将自己融入自然,在物我相通的境界中看待自然、欣赏自然。
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发现:诗人与世界中的一草一木都成了朋友,这种与万物相融相即的心理状态,是一种诗意的选择,其根本是对自然的热爱,对自我、对生命的尊重。
这让我不禁想到了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这句诗写出的不仅仅是景物,更些出了泉眼与泉水之间的无声之爱,树、阳光、池水之间的柔情。
这种写法,不是简单的拟人。
拟人只是局部的修辞,只是暂时地把事物看作人。
而杨万里是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了世间万物,在他的眼中万物有灵,一切事物都有生命,他们之间也有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这是物我相通,物物相通,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
再以美学的角度看待王维的诗,无论是“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还是“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抑或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都体现出中国美学中追求空灵淡远的境界。
这种以淡逸朴素代替绚烂堂皇,强调妙悟而贬斥技法的写法,根本上是源自佛教传入中国后对哲学思想的影响。
虽然这种境界小学生很难体会的到,但诗中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这种朴素自然的表达方式学生应在阅读中有所感悟。
中间的五讲,朱教授继续带我们领略了“无言之美”、“灵的世界”、“永恒之美”、“以小见大”、“大巧若拙”这五个生命超越美学的形态。
而后面五讲则涉及境界、和谐、妙悟、形神和养气这五个美学的基本范畴。
美学为文学提供思想和方法论,《中国美学十五讲》为我打开了美学的视野,让我能够溯本求源,看到文字后面更本质的文化,品味中华文化中的生命超越美学,更好地将这“美”的文化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