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育政策的演变
新中国成立初,为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仿效苏联鼓励生育,生孩子多的母亲被尊称为“英雄母亲”。
当时认为“人多力量大”“人多好办事”,人们也觉得“多子多福”。
70年代初孩子的出生证上,印有“一个太少,两个不多,三个正好。
”两年后,改成了“实行计划生育,只生两个孩子”。
1978年,全国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第一次把“国家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写入宪法。
此后,中共中央发出“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号召。
独生子女政策实施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我国生育率不断下降。
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首次出现绝对数下降,2013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人突破两亿,人口老龄化加速,许多城市区域内长时期地呈现人口自然变动的负增长,社会负担加重,传统的计划生育政策已经不再适合中国的国情。
2013年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后,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截至2014年12月,全国仅有不足100万对单独夫妇提出再生育申请,而此前的官方预计是每年增加200万人左右。
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经济蓝皮书:2015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认为,中国目前的总和生育率只有1.4,远低于更替水平2.1,已经非常接近国际上公认的1.3的“低生育陷阱”。
2015年10月29日,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以来,符合条件的夫妻可以允许生育“二胎”),但是人民生育意愿不高,尤其二孩生育意愿较弱,导致生育率依然维持较低水平,让很多专家纳闷,以前宁可缴纳社会抚养费也要生,如今放开二孩政策为何却不敢生!
事实上,目前影响中国年轻人生育意愿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原因,高房价、高医疗成本、高教育成本,再加上人民长久以来生育观念的变化,追求过高生活品质等,是导致“二孩”出生率下降的主要因素。
现在农村基本上靠打工维持生活,人情节礼、家庭开支、赡养老人负担都很严重,农民要实现“愿意生、生得起、养得起”,重点是依托实体经济,抓住产业兴旺这个根本,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强化农村产业培育和产业支撑,壮大包括乡村旅游在内的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更要转变过去重经济轻生态、轻文化的发展理念,也就是“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充分利用乡规民约引导乡风民俗,抵制陋俗恶习,通过优秀家风家训的感染及引领作用,培育村民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
全面放开二孩生育,有利于优化人口结构,增加劳动力供给,减缓人口老龄化压力;有利于提高家庭抗风险能力,增加未来劳动力的供给和缓解老年扶养负担;有利于扩大国内需求和经济平稳增长,焕发社会活力和增强创新能力,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