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专利权利归属3
结果: 1、协商成功,共有 2、协商不成,谁也不授权
(3)因实际合作研究行为形成的共有
以当事人之间合作行为产生发明创造的 事实确认专利权共有。
终止后1年内作出的,与其在原单位承担的本 职工作或者原单位分配的任务有关的发明创造。 专利法第六条所称本单位,包括临时工作单 位;专利法第六条所称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 是指本单位的资金、设备、零部件、原材料或 者不对外公开的技术方案完成日与专利申请日 发明创造的技术方案完成的日期为
技术方案完成日。 将发明创造的文件以自交或邮寄的方
式呈送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日期为专利申 请日。
有证据证明技术方案完成日早于专利申请日,且该技 术方案与申请专利的技术方案相同,则以技术方案完 成日作为判断权利归属的时间依据。
无证据证明技术方案何时完成,或者先完成技术方案 与申请专利的技术方案有本质区别的,则以专利申请 日作为判断权利归属的时间依据。
共同构思一项发明,共同对发明创造的 实质性特点作出创造贡献的两人或两个以上 的人
(2) 确定共同发明人的前提:
A 真正的实体合作者(研究者) B 发明创造构思提出并实施者
3、合作开发合同当事人与共同发明人的区别
当事人各方就共同进行研究开发所订立的 合同就是合作开发合同
当事人未对发明创造作出创造性贡献,不 能为专利法意义上的共同发明人。
2、共有专利权的几种主要形式
(1)依合同约定产生的共有 A 合作开发完成的,除另有约定外,合作方
共有。
合作一方如转让专利申请权,其他合作方享有同等条件下的优先 受让权;
合作一方声明放弃专利申请权,其他合作方可申请,但授权后,放 弃申请权的一方可享有免费实施权;
合作一方不同意申请专利,其他合作方不得申请专利。
专利纠纷与处理
重庆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 苏平 2009年11月
第三章 专利权归属
一、概述
(一)专利申请权纠 1、专利申请权
是指一项发明创造产生之后,享有该 发明创造的单位或者个人向国家知识产 权局提出专利申请,请求依法保护其独 占该发明创造的权利。
2、专利申请权的特点
(1)相对性:没有排他性、独占性 (2)暂时性:
B 委托开发完成的,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研 发完成方,但如有合同约定,可共同申请。
(2)协商共有
第九条 同样的发明创造只能授予一项专利权。但是,同一申请人同 日对同样的发明创造既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又申请发明专利,先 获得的实用新型专利权尚未终止,且申请人声明放弃该实用新 型专利权的,可以授予发明专利权。 两个以上的申请人分别就同样的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专利 权授予最先申请的人。
(3)实质性特点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的含义
①总体构思设计者,且提出方案有创造性、 先进性、实用性。
②解决关键技术起了骨干和指导作用。 ③负责课题研究,并为解决关键技术问题
作出了创造性贡献。
(4) 应该注意的几个关系
① 课题负责人与具体研究者
参加研究的,可以作为发明人或设计人 未参加研究的,不能作为发明人或设计人
③受聘的兼职人员与聘任单位是合同关系
名义上兼职——聘任单位为非“本单 位”。 有合同约定的,按合同约定;
业余兼职,无合同约定的:两个单位共有
发明人与聘用单位共有
(4)本单位交付的任务——本职工作之外 的临时任务
判断: 证据要充分:任务书 领导具体的支持与安排
(5) 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
③ 各类专业人员与本职工作
原则: 从严掌握
④ “利用上班时间”是否属于本职工 作
是否利用上班时间不是判断是否为职务 发明的标准。
(3) 发明人的“本单位”如何认 定
职工所在的工作单位为“本单位”
界定:人员编制 工资关系
①借调人员从事工作的单位一般视为“本
单位”
界定:
工资纳入借调单位,借调时间超过一年, 借调单位应视为“本单位”;
发明
不少于2000元
实用新型
外观设计
不少于500元
报酬: (1) 本单位实施:
发明、实用新型:税后利润不低于2% 外观设计: 税后利润不低于0.2%
(2) 外单位实施: 税后利润不低于10%
二、企业实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职务发明创造与非职务发明创造的 判断
(二)发明人与设计人的判断 (三)专利权共有的判断
② 指导研究者与具体研究者
泛泛指导 不能作为发明人或设计人 具体指导 可以作为发明人或设计人
③ 参与试验者与具体研究者
没有贡献的试验者,不能作为发明人或设计人 实验中有创新的实验者,可以作为发明人或设计人
④ 协助完成者与具体完成者
一般不能作为发明人或设计人(协助完成者)。
2、共同发明人
(1) 定义:
非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申请被 批准后,该发明人或者设计人为专利权人。
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单位与发明人或者 设计人订有合同,对申请专利的权利和专利权的归属作出约定的,从 其约定。
(2)依合同完成的发明创造而发生的专利申请 权纠纷
第八条 两个以上单位或者个人合作完成的发明创造、一个
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单位 与发明人或者设计人订有合同,对申请专利的权利和 专利权的归属作出约定的,从其约定。
实施细则第十三条 专利法第六条所称执行本 单位的任务所完成的职务发明创造,是指:
(一)在本职工作中作出的发明创造; ( 二)履行本单位交付的本职工作之外的任
务所作出的发明创造; (三)退休后或者劳动、人事关系解除或者
只有构思,没有完整的技术方案,或者证据证明技术 方案是不完整的,则不能认为技术方案已完成。
(2)什么是发明人的本职工作
本职的范围就是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的职 务范围,即具体的工作责任、工作职责 的范围。
非单位的业务范围、非个人所学专业的 业务范围。
职务不仅指现在,还包括过去。
具体分析
① 单位业务与本职工作
发明人的发明创造与本单位的经营范围无关, 则为非职务发明。
发明人的发明创造与本单位的经营范围有关, 且属发明人的工作范围,则为职务发明。
如与发明人的工作范围无关的,则为非职务 发明。
② 厂长职权与本职工作
一般情况下,厂长不应成为与本厂业务 有关的非职务发明人。
特殊情况下,厂长也可成为与本厂业务 有关的非职务发明人。
单位或者个人接受 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委托所完成的 发明创造,除另有协议的以外,申请专利的权利属 于完成或者共同完成的单位或者个人。
(二)专利权归属纠纷
一项发明创造被授予专利权之后,发生谁 有权享有专利权的纠纷。
单位与单位、单位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之 间均有可能发生专利权属纠纷。
1、发明人、设计人资格纠纷
工资纳入借调单位,借调时间不超过一年, 原单位为“本单位”;
工资在原单位,借调时间不超过一年, 原单位为“本单位”;
工资在原单位,借调时间超过一年, 借调单位为“本单位”。
②受聘的专业人员应将聘任单位视为“本
单位”
如受聘单位支付了受聘职工的工资和福 利,已成为受聘单位一员,则聘任单位 应视为受聘人员的“本单位”。
专利法所称发明人或者设计人,是指对发明 创造的实质性特点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
在完成发明创造过程中,只负责组织工作的 人、为物质技术条件的利用提供方便的人或者从 事其他辅助工作的人,不是发明人或者设计人
2、发明人、设计人与单位对职务发明创造因奖金报 酬发生的纠纷
奖励 (专利权授权公告之日起三个月内):
当事人根据合同可以作为共同专利申请人、 共同专利权人。
4、发明人、设计人报酬的确定
奖励
时间:授权公告日起3个月内
数额:
发明 实用新型 外观设计
不低于2000元 不低于500元
从优的条件——《专利法实施细则》第74条
必须是发明人、设计人 建议被采纳,并对发明创造完成有积极意义 或作用的人。
三、专利权共有的判断
1、定义:一项获得专利权的发明创造由两个以 上的单位、个人或单位与个人共同所有。
第八条 两个以上单位或者个人合作完成的发明创造、一个单位 或者个人接受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委托所完成的发明创造, 除另有协议的以外,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完成或者共同 完成的单位或者个人;申请被批准后,申请的单位或者 个人为专利权人。
①要分清利用物质技术条件的目的 研发发明创造——职务发明 为实施发明创造——非单位的职务发明
②要分清“利用”还是“主要利用”单位 的物质技术条件。
构成职务发明的条件 必须是利用了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 必须是利用了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 必须是“主要是”利用了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
(6)利用本单位物质技术条件完成的发
授权的,转为专利权 不授权的,消失 (3)相关性:与专利权密切相关
申请权是一种财产权,可以继承、 转让和放弃。
3、专利申请权纠纷
专利权授予前,发生的谁有权利申请专利或 谁有权利享受专利申请权的纠纷。
(1)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的纠纷
第六条 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
发明创造为职务发明创造。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该单位; 申请被批准后,该单位为专利权人。
理
(二)发明人、设计人的判断
1、发明人、设计人 (1)定义:是指对发明创造的实质性特点作出创造 性贡献的人。在完成发明创造过程中,只负责组织 工作的人、为物质条件的利用提供方便的人或者从 事其他辅助工作的人,不是发明人或者设计人。
(2)非职务发明:发明人、设计人=专利申请人、 专利权人
职务发明: 发明人、设计人≠专利申请人、 专利权人
(一)职务发明创造与非职务发明创造 的判断
1、概念及法律依据
第六条 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