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通及市政工程规划管理
地下道路交通工程
• 包括:地下轨道交通工程及其附属设施、隧道、 地下人行通道等设施。
三、道路交通工程规划管理的内容
1、地面道路(公路)工程的规划控制
(1)道路走向及坐标的控制→通过道路红线来控制 (2)道路横断面的控制→道路横断面的基本组成有行车道、中间
带、路肩、碎落台、填方边坡、挖方边坡、边沟、排水沟、护坡道及 防护工程,还有安全设施、绿化。 高等级公路还有减速道、爬坡道, 错车道、紧急停车道等。 根据道路级别、地质地形等设计路面结构。
采用水泥混凝土;如果地下管线未能按规划一次到位,课采用沥青路 面。人行道设计应考虑残疾人使用,路侧石部位设置轮椅坡道,人行 道设置“盲道”。
• (6)道路附属设施的控制→包括公交车站、收费口、停
车场等,要求合理布点,并做好用地安排。
三、道路交通工程规划管理的内容
2、高架道路交通工程的规划控制
无论是高架道路工程,还是高架轨道工程,都必须严格按照它们的系 统规划和单项工程规划进行控制。其线路走向、控制点坐标等,应与 其地面道路部分相一致。结构立柱的布置,要与地面道路横断面形式 和交通组织相协调,并要满足地下市政管线工程的敷设要求。高架道 路的上、下匝道的设置,要考虑与地面道路及横向道路的交通组织相 协调。高架轨道交通工程的车站设置,要留出足够的停车场面积,方 便乘客换乘。高架道路交通工程还要考虑城市景观、防止噪声、废气 的措施,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 主干路
•
连接城市各主要部分的交通干路,是城市道路的骨架。主干路线
形应顺捷,交叉口宜尽可能少,以减少相交道路上车辆进出的干扰,平
面交叉要有控制交通的措施,交通量超过平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时,
可根据规划采用立体交叉。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应用隔离带分开。
交通量大的主干路上快速机动车如小客车等也应与速度较慢的卡车、
二、市政管线工程规划管理的内容
1、管线的平面布置
(1)埋设管线的排列顺序。应根据管线的性质和埋设深度等确定排列 次序。一般从道路规划红线向道路中心依次的排列次序为:电力电缆、 电信电缆、配气管、配水管、热力管(以上一般在人行道下),输气管、 输水管(以上一般在慢车道下),雨水干管、污水干管(以上一般在快 车道下)。 (2)埋设管线的水平距离。各类管线之间及其与建筑物、构筑物基础之 间的最小水平间距,应符合《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的规定。在 规划管理工作中,因为道路断面、现有管线的位置等因素,不能满足上 述规定尺寸的,可在采取保护措施的前提下,适当缩小。 (3)架空管线的水平间距。架空管线之间及其与建筑物、构筑物之间的 水平净距,应符合《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的规定。
二、市政管线工程规划管理的内容
2、管线的竖向布置
各种市政管线不应在垂直方向上重叠直埋敷设。当交叉敷设时,自路面 向下的排列顺序一般为:电力线、热力管、燃气管、给水管、雨水管、 污水管。 (1)埋设管线的竖向间距。市政管线交叉的最小垂直净距应遵守有关 规定。当管线竖向位置发生矛盾时,应按下列原则处理:压力管让重力 管;可弯管让不易弯曲管;支管让干管;小口径管让大口径管线。 (2)埋设管线的覆土深度。市政管线的最小覆土深度应符合《城市工 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的规定,至少700mm以上。 (3)架空管线的竖向间距。应符合《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的 规定。
二、市政管线工程规划管理的程序
1、市政管线工程规划管理事前协调程序 (1)计划综合
具体工作需要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城市建设管理 部门收集、汇总各类管线和道路建设部门年度工程计划, 并根据各专业系统规划和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综合分析, 统一协调编制城市道路和管线工程年度综合计划。管线和 道路建设部门根据综合计划调整各自的年度工程任务。
侧应设人行道,并可设置吸引人流的公共建筑物。
• 支路
•
次干路与居住区的联络线,为地区交通服务,也起集散交通的作
用,两旁可有人行道,也可有商业性建筑。
Hale Waihona Puke 架道路交通工程• 包括高架道路、高架轨道交通工程及相关的工程 设施和立交桥。
• 立交桥全称是立体交叉桥,主要是在城市重要交通交汇点建立的上下 分层、多方向行驶、互不相扰的陆地桥。 高架桥是指具有高支撑的塔 或支柱,跨过山谷、河流、道路或其他低处障碍物的桥梁。高架桥可 以简单的认为是连接两地的快速通道,当两条或多条高架桥相交且需 要联络互通或者高架本身需要有互通的地方就会设计成立交桥,应该 说立交桥是高架桥的一种和它的功能性补充
三、道路交通工程规划管理的内容
4、城市桥梁、隧道、立交桥等交通工程
城市桥梁(跨越河道的桥梁、道路或铁路立交桥梁、人行天桥等)、隧道 (含穿越河道、铁路、其他道路的隧道、人行地道等)的平面位置、形 式是根据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规划确定的。其断面的宽度、形式应与连通 的道路一致。桥梁下的净空应满足行车或通航等要求,隧道纵向标高的 确定既要保证其上部河道、铁路、其他道路等设施的安全,又要考虑与 其衔接的城市道路的标高。在桥和跨河、跨线桥梁的坡道两端,以及隧 道进出口30m的范围内,不宜设置平面交叉口。城市各类桥梁结构选型及 外观设计应充分注意城市景观的要求。
四、道路交通工程规划管理程序
1、申请程序
道路交通工程的申请程序分为三步:一是建设单位申请核定道路交通 工程规划设计要求和划定道路规划红线,二是建设单位送审市政交通 工程设计方案,三是建设单位申请道路交通工程规划许可证。
2、审核程序
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对建设单位的申请进行审核,分为三步:一 是核定规划设计要求和划定道路规划红线,二是审核市政交通工程设 计方案,三是审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二、市政管线工程规划管理的程序
1、市政管线工程规划管理事前协调程序 (2)管线综合
管线的计划综合主要解决了管线的布局、路径和施工时间上的矛盾,而 管线综合则是协调各类管线的空间位置。管线综合是为了多种管线同步 建设协调,主要工作包括编制管线综合规划,综合协调管线平面布置、 间距和竖向间距以及管线与绿化、建筑物、道路等方面的关系,进行规 划管线的走向、管位多方案的比较,根据管线综合技术标准和规范,确 定经济合理、切实可行的管线方案,作为管线工程规划和建设的依据。
三、道路交通工程规划管理的内容
3、地下轨道工程的规划控制
地下轨道交通工程,须严格按照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及 其单项工程规划进行控制。其线路走向除需满足轨道交通 工程的相关技术规范外,还应考虑保证其上部和两侧建筑 物结构安全。地下轨道交通工程在城市道路下穿越时,应 与相关道路工程相协调,并须满足市政管线工程敷设空间 的需要。地铁车站工程的规划控制,必须严格按照车站地 区的详细规划进行控制。
(3)城市道路标高的控制→按城市详细规划标高控制,满足邻接
建筑布置及沿路地段雨水的排放要求。
(4)道路交叉口的控制→立体交叉口,既要控制立体交叉用地范
围,又要根据交通要求合理选择立体交叉形式。平面交叉路口根据交 通流量要求,拓宽交叉路口,增设左转或右转车道,合理确定拓宽段
• (5)路面结构类型的控制→如果地下管线规划一次到位,
二、市政管线工程规划管理的程序
2、市政管线工程规划管理审理程序 (1)申请程序 (2)审核程序 (3)核发程序
3、核发程序
经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的,核发道路交通工程的“建设工 程规划许可证”。
第二节 市政管线工程规划管理
一、市政管线工程的特点
1、整体运转的系统性 2、经营管理的相对垄断性 3、供应、敷设的综合性 4、建设的超前性
二、市政管线工程规划管理的内容
结合建设工程规划管理的目的和任务以及市政管线工程的 特点,要求管线工程规划管理主要控制市政管线工程的平 面布置及其水平、竖向间距,并处理好与相关道路、建筑 物、树木等关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管线的平面布置 所有管线的位置应采取城乡统一的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 都应沿道路规划红线平行敷设,其规划位置相对固定,并 具有独立的敷设宽度。
道路交通及市政工程规划管理
目录 第一节 道路交通工程规划管理 第二节 市政管线工程规划管理
第一节 道路交通工程规划管理
一、道路交通工程规划管理的对象
1、地面道路交通工程 2、高架道路交通工程 3、地下道路交通工程
二、道路交通工程的特点
1、布局的系统性 2、功能的关联性 3、服务的公益性
• 城市道路等级分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四级。
• 快速路
•
为流畅地处理城市大量交通而建筑的道路。要有平顺的线型,与一
般道路分开,使汽车交通安全、通畅和舒适。与交通量大的干路相交时
应采用立体交叉,与交通量小的支路相交时可采用平面交叉,但要有
控制交通的措施。两侧有非机动车时,必须设完整的分隔带。横过车
行道时,需经由控制的交叉路口或地道、天桥。
公共汽车等分道行驶。主干路两侧应有适当宽度的人行道。应严格控
制行人横穿主干路。主干路两侧不宜建筑吸引大量人流、车流的公共
建筑物如剧院、体育馆、大商场等。
• 次干路
•
一个区域内的主要道路,是一般交通道路兼有服务功能,配合主
干路共同组成干路网,起广泛联系城市各部分与集散交通的作用,一
般情况下快慢车混合行驶。条件许可时也可另设非机动车道。道路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