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余光中-我的四个假想敌-大学课文解析

余光中-我的四个假想敌-大学课文解析

我的四个假想敌》余光中教学目标:通过本文,涵泳一种人生景况及其引发的情感心理波动;了解台湾作家余光中散文创作的成绩;把握学者智性散文的特质。

教学重点:本文对人生境况的精妙剖析;本文“学者散文”的典范风格。

教学难点:学者散文的特质。

教学方法:讲授教学步骤:一、作者简介余光中,福建永春人,1928 年生于南京。

抗战时期在四川读中学,后来在金陵大学与厦门大学就学,1952 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 艺术硕士。

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国立政治大学”。

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

1972 年任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

1974 年至1985 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主任。

1985 年至今,任高雄市“国立中山大学” 教授及讲座教授。

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

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

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

现已出版诗集21 种,散文集11 种,评论集5 种,翻译集13 种,共40 余种。

余光中作品多产,风格多变,近年在大陆各地出版的诗选、散文选、评论选、翻译等书近20 种。

他的《乡愁》一诗传遍华人世界,其他如《乡愁四韵》与《民歌》等,亦颇流行。

散文如《听听那冷雨》与《我的四个假想敌》等亦屡入选集,并收进两岸的教科书中。

余光中的翻译以诗歌为主,也包括小说与传记;所译王尔德喜剧《不可儿戏》、《温夫人的扇子》、《理想丈夫》均曾在台、港上演。

余氏所得奖项包括,各种诗歌奖、“金鼎奖”的“歌词奖”与“主编奖”、“时报新诗奖”、“吴三连散文奖”、“吴鲁芹散文奖”、“联合报年度最佳书奖” (1994 、1996、1998、2000);内地的《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余光中诗选);香港的年度十大好书、霍英东成就奖,2003 年获颁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

余光中的诗文创作及翻译作品,在大陆有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广州花城出版社、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等15 家出版社先后出版。

余光中同时又曾主编过《蓝星》、《文星》、《现代文学》等多种重要诗文刊物。

并以“总编辑”名义主编《中华现代文学大系台湾1970-1989 》共15 册(小说卷、散文卷、诗卷、戏剧卷、评论卷)。

余光中在台湾与海外及大陆文学界享有盛誉。

除各种文学大奖外,多次赴欧美参加国际笔会及其他文学会议并发表演讲,也多次来大陆讲学。

如1992 年,应中国社会科学院之邀演讲《龚自珍与雪莱》;1997 年,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其诗歌散文选集共7 册,他应邀前往长春、沈阳、哈尔滨、大连、北京五大城市为读者签名。

吉林大学、东北大学颁赠客座教授名衔。

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曾朗诵演出他的名诗《乡愁》。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东方之子》等栏目向国内观众连续推荐报导余光中先生,影响很大。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

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

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醒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

二、文本详析本文是一篇亲情题材的散文。

余光中是较早论及所谓“学者散文”的批评家,认为这一类散文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四大类型之一,“尤以融合情趣、智慧和学问的文章为主。

它反映一个有深厚的文化背景的心灵,往往令读者心旷神怡,既羡且敬”。

余光中即是实践这一类型散文创作的知名作家。

像本文这样的亲情题材,也被他写得书卷气十足,当然还有情趣和智慧。

(一)结构本文可分为四个结构层次:第一部分(开头三个自然段):写“我”不愿四个女儿全都嫁给广东男孩,但又明白为父者于此事实在是无能为力,父亲与男友,先天就有矛盾。

第二部分(从“我未用太空舱的冻眠术”至“早已有了前例”):写女儿一个个长成少女,却“开门揖盗”,“少男”们伸手摘桃,做父亲的徒然心有不甘;又写女儿心有别属,里应外合,势有不保,于是引美国诗人为同调,竟迁怒于襁褓中的男婴一一未来的女婿。

第三部分(从“不过一切都太迟了”至“慢一点出现吧”):写“城池”被攻陷、假想敌由占领滩头阵地到真的闯进城来的全过程。

第四部分(从“袁枚写诗”至全文结束):借答客问形式,论及不得已而择婿时在人帥、省籍、学识、相貌等方面的考虑。

(二)内容从内容方面看,本文遗点是表达的是:“父亲"心态的精妙门剖,人生况味的细致体察° 本文集中记述、剖析一种人牛.现象:父亲壽爱女儿.會不得女儿离己而去、嫁作人妇。

这本是一种人之常帖,难得作者•现身说法,以白己的个人经历为题材,淋漓尽致地叙写了为女父者-的微妙心态:LI睹爱女长到婚婢年龄,不忍割舍,却无法阻拦,于是转移目标,将她们的男友一律视做“假想敌"o文川始终贯穿着“我摄的叩盾复杂的心境:明知女大沙嫁乃必然之势,却乂无端割舍不下;心里无法轻松,只好故示明达*自为宽解;已经将女儿的男友们定为假想敌,却又郑重其事地提出种种择婿的条件……文章写的是“我” Z心态「但其所依据的’不会只是一己的经验,也包含着他所观察到的许多父亲的共同心理.而除r白己的心理波动,作考也关注和叙写r他人的举止言笑,如小女儿的天真未凿'女儿们对男友照片的龍供奉‘‘,"假想敌打來访时与女儿的亲密状,吃饭吋的哑剧.等等,均是对人情心态的生动再现,笔调幽默轻松,却是克实写照°如果只有“敌意”而没有对女儿笈白内心的关爱,没有对人生况味的细致入微的邺察.是难以如此真切而有惜味地写出这些的G虽然“我”曾说自己是故示慷慨,伪作轻松,以图博一个开明父亲的美名.但正因为作肴对生活屮种种复杂微妙的情状、心态的了解,也即所谓“世爭洞明” > 所以文章呈现出来的,仍不失一位豔默r有同情心、善于自嘲而豁达平和的“开明父亲”的形象"(三}艺术特点K巧用比喻,机智幽默a从题日开始,作者便妙喻连篇,最引人注目的大概就是“假想ST .木文“假想敌持一语是其“文眼” “乍一读,似觉不奚:不是只有“情敌”才可称“敌”吗?父亲视女儿为掌上明珠,自然会爱屋及乌,连带女婿一同受惠,何“敌” 2有呢?但仔细想来,方知作者此 -义之拈曲,实杲…大妙喻"父亲含辛茹苦,遮风档雨”而今果实累累’行将落入人手:与女儿十几、二十年的朝夕相处,共游共行,一旦瓜熟蒂落而去,做父亲的想到日后的寂寞, 无法不患得患失;更何况还有种族、文化的感情隐忧。

追寻罪魁祸首,为父者无法不將毛脚女婿视対仇“敌” ’虽然究其实,仍不过屆-“假想”敌罢了口此一喻既可成立,全文遂胜义迭出口作者抓住题目中“敌”之一义,时时扣紧题旨,屡屡用军事上的术语与事物,暗喻父亲与候选女婿对女儿的争夺战,描写“敌”之情状与“我”之心态。

如“位居要冲”,“腹背受敌”,“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滩头阵地已经被入侵的军队占领了去,这一仗是必败的了”;又如说自家“信箱被袭”、“电话中弹”等等,直到结尾的“假想敌来掠余宅”。

这一个个个别的比喻组成了一个整体比喻,成为全文的中心意旨。

它也使文章机趣盎然,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为女父者对那些女儿的“掳掠”者颇有“敌意”却又甘为败将的微妙心理。

此外,“毕业班的学生”、“把她吻醒”、“机密要件”、“昏君”、“台湾健儿”、“鹅塘”等其他比喻,“来掠余宅”的一语双关,“有教无婿”、“祸延吾孙”、“混血孙”的改用成语,“心存不轨”、“开门揖盗”、“杀机陡萌”、“臂毛如猿”等夸张语,均使文章妙趣横生。

2、文笔圆熟,雅致明快。

本篇文章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文势起伏迂回,富于节奏,又转接自然,一气呵成,显出作者文笔的老到圆熟。

同时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将一种普通的亲缘情感写得丰富雅致,有了一种书卷气,是将一种世俗的人之常情雅化了;而这种书卷气,不是靠“掉书袋”、靠引经据典来实现的,它表现于作者对这一人生难题的理性思考,表现于对个人心态和人情世态的明快的剖析和表达。

例如“而最可恼的,却是树上的果子,竟有自动落入行人手中的样子……” 一段。

一个普通的意思,作者一连用了“摘果子”、“攻堡垒”、“开汽车”三个比喻,而每个喻指又都从正反两个方面申说、辩证。

寓意丰富而不晦涩,同时又表达了“我” 明知“理亏”而莫可奈何的心态。

全文连连暗用典故,如白马王子吻醒灰姑娘、魔杖点化长成少女、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浓得化不开、结成秦晋等,三次引用中外诗人的诗句,均恰到好处,作者深厚的学养可见一斑。

行文中,自然形成了一些警句,如:“父亲和男友,先天上就有矛盾。

对父亲来说,世界上没有东西比稚龄的女儿更完美的了,唯一的缺点就是会长大。

”“同一个人,过街时讨厌汽车,开车时却讨厌行人。

”“我宁可多情的少年勤写情书,那样至少可以练习作文,不致在视听教育的时代荒废了中文。

”“人生的两大寂寞,一是退休之日,一是最小的孩子终于也结婚之后。

”“人生有许多事情,正如船后的波纹,总要过后才觉得美的。

”“终身大事,神秘莫测,事先无法推理,事后不能悔棋,就算交给21 世纪的电脑,恐怕也算不出什么或然率来。

”真是世理通达,雅洁明快。

从这个角度来看,本文不但写出了自己面临人生难题之时矛盾的心境及其微妙变化,同时也通过文章,塑造了“我”一一一个态度亲切而随和、开明通达、议论风生、幽默机智而又文雅明智的学者兼作家父亲的形象。

三、思考题思路提示1. 概括与分析本文中“我”的矛盾心理。

提示:父亲喜爱女儿,目睹爱女长到婚嫁年龄,舍不得女儿离己而去、嫁作人妇,却又无法阻拦,于是转移目标,将她们的男友一律视做“假想敌”。

2. 举例说明本文中作者对人生况味的细致体察。

提示:作者关注和叙写他人的举止言笑,如小女儿的天真未凿,女儿们对男友照片的“供奉”,“假想敌”来访时与女儿的亲密状,吃饭时的哑剧,等等,均是对人情事态的生动再现。

3.本文作者的幽默风趣表现在哪些地方?提示:妙喻连篇,抓住题目中“敌”之一义,时时扣紧题旨,屡屡用军事上的术语与事物,暗喻父亲与候选女婿对女儿的争夺战,描写“敌”之情状与“我”之心态。

4.分析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提示:巧用比喻,善用典故,机智幽默,富书卷气。

四、资料:《南方都市报》“ 2003 年度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之年度散文家奖”授奖词余光中的散文雍容华贵。

他的写作接续了散文的古老传统,也汲取了诸多现代元素。

感性与知性,幽默与庄重,头脑与心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他独特的散文路径。

他渊博的学识,总是掩饰不了天真性情的流露,他雄健的笔触,发现的常常是生命和智慧的秘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