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流感的介绍与防治
林泽宇201400111040化学
摘要: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这是一种由甲型流感病毒的一种亚型引起的传染性疾病综合征。
按病原体的类型,禽流感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大类。
一般情况下,禽流感病毒并不容易使人类发病。
关键词:禽流感、传播途径、对人致病性
1.引言:
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这是一种由甲型流感病毒的一种亚型引起的传染性疾病综合征,被国际兽疫局定为A类传染病,又称真性鸡瘟或欧洲鸡瘟。
不仅是鸡,其它一些家禽和野鸟都能感染禽流感。
按病原体的类型,禽流感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大类。
一般情况下,禽流感病毒并不容易使人类发病。
禽流感病毒属甲型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根据其表面蛋白质的不同被分为H1到H15等15种亚型。
世界各地的禽流感主要由高致病性的H5和H7两种亚型引起,而人对其中的H1和H3亚型易感。
2.研究历史:
连月来,以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为主要病原的禽流感疫情在亚洲多个国家先后暴发,其传播的范围和规模是空前的。
尽管目前只在越南、泰国发现了人感染禽流感的病例,但这场成千上万只家禽病死或被宰杀的禽流感危机,无疑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的威胁。
禽流感病毒攻击人类在历史上已非首次。
有据可查的禽流感病毒直接传染人的首个病例为1996年的1例结膜炎患者,Banks等对其病毒分离株(268/96)进行了DNA测序后发现,7个神经氨酸酶(NA)及内部基因与禽流感病毒高度同源,血凝素(HA)基因的全部核苷酸序列也与1995年从爱尔兰火鸡身上分离出的H7N7病毒株有98.2%相同。
3.基本特征:
成分:甲型流感病毒呈多形性,其中球形直径80~120nm,有囊膜。
基因组为分节段单股负链RNA。
依据其外膜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蛋白抗原
性的不同,可分为16个H亚型(H1~H16)和9个N亚型(N1~N9)。
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亚型主要为H5N1、H9N2、H7N7,其中感染H5N1的患者病情重,病死率高。
表现:研究表明,原本为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株(H5N2、H7N7、H9N2),可经6~9个月禽间流行的迅速变异而成为高致病性毒株(H5N1)。
4.流行病学:
传染源:主要为患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家禽,另外野禽或猪也可成为传染源。
高致病性禽流流在禽群之间的传播主要依靠水平传播,如空气、粪便、饲料和饮水等;而垂直传播的证据很少。
病毒可以随病禽的呼吸道、眼鼻分泌物、粪便排出,禽类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途径感染发病。
被病禽粪便、分泌物污染的任何物体,如饲料、禽舍、笼具、饲养管理用具、饮水、空气、运输车辆、人、昆虫等都可能传播病毒。
传播途径:主要经呼吸道传播,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禽类及其分泌物、排泄物,受病毒污染的水等,以及直接接触病毒毒株被感染。
在感染水禽的粪便中含有高浓度的病毒,并通过污染的水源泉由粪便途径传播流感病毒。
还没有发现人感染的隐性带毒者,尚无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确切证据。
与人类关系:人类对禽流感的研究和防治工作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基因片段,除非禽流感病毒与人流感病毒发生基因重组,否则它很难侵犯人类,导致人与人间传播。
人禽流感的发生,只可能是因接触的病禽而感染。
人感染病毒的几率很小。
5.预防治疗:
疫苗:流感病毒疫苗接种是当前人类预防流感的首选措施,然而,由于流感病毒血清型众多,一旦流感病毒疫苗株和流行株的抗原性不匹配,就会导致疫苗失效,无法提供相应的保护;同时由于流感病毒变异的速度很快,疫苗研发的速度落后于病毒变异的速度,新的流行株出现后,其对应疫苗的制备至少需要6个月的时间,造成疫苗制备一直处于被动状态,故无论传统灭活疫苗,还是基因工程疫苗、核酸疫苗等新型疫苗都无法对所有类型的流感病毒提供交叉保护。
抑制药物:用于治疗流感的化学药物有两大类:一是离子通道抑制剂,即以流感病毒的离子通道蛋白M2为靶标,通过干扰流感病毒M2蛋白的离子通道活性
而阻碍流感病毒的复制,该药有较大的毒副作用,而且已经出现耐药株。
二是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即以流感病毒的神经氨酸酶NA为靶标的抑制剂,通过抑制该酶的活性而有效地抑制病毒粒子在宿主细胞膜表面的释放,从而抑制流感病毒感染新的宿主细胞的过程。
在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的患者体内也出现了对该药的耐药株。
此外还有些人工合成的唾液酸寡聚糖类似物和抗A型流感病毒的单味和复方中药制剂,但都因种种原因难以在大范围内推广。
结语:
禽流感一般发生在春冬季,一般不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染。
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如下几点:1.勤洗手,远离家禽的分泌物,避免到疫区旅行;2.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加强室内空气流通,每天1~2次开窗换气半小时,要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均衡的饮食,注意多摄入一些富含维生素C等增强免疫力的食物;
3.吃禽肉要煮熟、煮透,食用鸡蛋时蛋壳先用流水清洗,烹调加热充分,不吃生的或半生的鸡蛋。
参考文献:
【1】牧野晶子等.禽流感病毒.日本医学介绍2006年第27卷第9期
【2】佚名.Information about Avian Influenza (Bird Flu) and Avian Influenza A (H5N1) Virus.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January 10, 2006
【3】金元昌李景鹏张龙孙岳于敏杨甲芳.禽流感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动物医学进展》2003年第1期
【4】何后军戴益民付光华.禽流感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5】戚中田.禽流感病毒与人类禽流感.《中国科学基金》,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