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儿童文学特点及翻译技巧
摘要本文探讨了儿童文学作品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在翻译实践中总结了相应的翻译技巧。
由于儿童读者和成人读者在诸多方面有着较大的区别,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儿童读者的特点,尤其是译文的教育性、形象性和趣味性等。
关键词儿童文学;儿童文学特点;教育性;形象性
儿童文学是指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的题材有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小说、儿童散文、儿童曲艺、儿童戏剧、儿童影视和儿童科学文艺等。
所以儿童文学特别要求通俗易懂,生动活泼。
由于儿童读者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和成人读者有很大不同,所以在儿童文学作品中,更应该注意作品的语言特点和表现形式,尽最大可能让儿童读者接受。
因此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译者要充分认识到儿童的语言特点,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儿童读者的语言能力和对内容的理解能力,根据不同年龄的读者,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使得儿童读者能够对作品有更好的了解。
儿童文学作品的特点为:(1)教育性。
儿童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儿童比较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儿童文学比较注重教育性。
(2)象性。
儿童的年龄决定了其心理特征和思维能力,儿童比较乐于接受形象化的和生动有趣的东西,而对于抽象的说教则不容易接受。
所以对儿童进行教育就必须考虑到内容或形式是否生动而形象。
(3)趣味性。
由于儿童知识和生活经验不够丰富,理解力比较薄弱,所以,儿童对比较复杂的事物不大容易理解。
这就要求儿童文学作品最好把教育内容置于有趣的故事情节中,通过浅显易懂的方式叙述比较深刻的道理。
(4)故事性。
儿童的年龄和阅历决定了儿童比较喜欢听故事,这就要求儿童文学要有比较强的故事情节。
(5)知识性。
儿童好学又好奇的天性决定了儿童的求知欲特别强,所以作为教育儿童的文学作品需要穿插一些知识性的东西,以增加儿童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满足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童敏君,2011)。
儿童年龄小,难以理解深奥难懂的语言,所以,优秀的儿童文学总是在充分展示语言多样性的同时力求简洁生动,选取明朗并富有表现力的语词和句式,使语言丰富多样又简洁明快。
译者在翻译时应多采用儿童化语言。
如《爱丽丝漫游记》有这样一句话:
“Guriouserandcuriouser!” cried Alice (she was so much surprised,that for the moment she quite forgot how to speak good English). (Alice Adventure in wonderland by Carroll 58)
(1)“越来越离奇了!”爱丽丝嚷道(她惊异之下竟然忘了正规的英语用法)。
(王永年译)
(2)“越变越奇罕了,越变越希怪了!”(因为爱丽思自己诧异到那么个样
子,连话都说不好了。
)(赵元任译)
原句中的“Guriouser and curiouser!”这句话是爱丽丝在极度吃惊的情况下脱口而出的[1]-[3]。
原著作者之所以不按照正常的语法习惯处理这句话,是想突出小主人公爱丽丝当时的慌乱。
虽然译文(1)的译者正确地译出了curiouse 这个词的含义,并添加了括号内详细的语法注释,但是原文中逗乐的语气消失了。
而且既然括号内的英文注释对理解原文是必要的,那么对于不熟悉英语语法的汉语小读者来说,这样的注释既增加了阅读负担,又分散了注意力,降低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而译文(2)的译者故意将汉语词语“奇怪”和“稀罕”拆开并巧妙地搭配成“奇罕”和“稀怪”,达到了和原文相同的逗趣效果(胡晓榕,2011)。
通过上述回顾和总结,可以儿童文学的特点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这对于我们在翻译过程中更好的还原小说的情节和情感基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只有对小说这种文体有了系统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完成我们的翻译工作。
翻译的内容节选自小说Diary of A 6th Grade Ninja,整体来看,小说的语言十分简练,并不晦涩难懂,句子结构也相对清晰,由于作者写的是儿童文学,目标读者是儿童,所以在翻译当中,最需要引起注意的就是翻译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对作品的影响。
翻译中,遇到了一些问题,也积累了更多更好的经验。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翻译案例,分享翻译过程中的体会与收获。
原文1:My dad would always make fun of me because I whispered anything I ever read,even if I meant to read it in my head. “Mouth breather,” is what he’d call me. It was in good fun,but got annoying sometimes.
譯文1:我的爸爸总是因此取笑我,因为我读任何东西声音都很小,即便是我在脑袋里阅读也是一样。
爸爸总是叫我“让嘴巴喘口气儿”,这是善意的玩笑,但有时却令人讨厌。
可以看出,这段话中,句子相对较长,但是并没有晦涩的生词。
翻译起来难度不大,但是其中有两个词值得我们注意,就是Mouth breather。
在字典中,breather 的意思是短暂的休息时间。
但是我们并不能翻译成嘴巴短暂的休息。
在第一次翻译中,翻译成了嘴巴歇会儿,但是并不贴切,因为breather的意思是短暂的休息,也就是说还会继续的意思,但是嘴巴歇会儿只体现了休息,并没有体现出再继续的意思。
而且,整个句子读起来,没有吸引力,目标读者是儿童,孩子们并不喜欢这样的语言。
所以,应把这句话的翻译修改成了让嘴巴喘口气儿。
喘口气儿,既能够表达出breather的意思,而且语言能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更符合儿童的阅读习惯,语言变得活泼有吸引力,能够抓住儿童读者的眼球[4]。
原文2:I sighed,looking at my cousin. She was standing with her hands on her hips –the usual “you’ve got to be kidding me” look in her eyes.译文2:我叹了口气,看着我的表妹。
她双手叉腰站着,眼睛里满是那种“你在逗我玩儿”的神情。
这一小段中,句子简单易懂,翻译起来非常简单,但是,能不能翻译的符合
儿童读者的口味,就需要认真地思考和修改。
句子you’ve got to be kidding me 中,kid一词有开玩笑的意思,平时翻译中也经常遇到,如果翻译成你要开我玩笑,意思正确,但是读起来没有新意,而且通常我们的语言中也不会这样说。
所以,在选取了不同的词尝试之后,决定修改成你在逗我玩儿,这样句子的翻译变得简洁明了,同时也符合时代潮流,更符合孩子喜欢接受新鲜词语的个性。
原文3:“You’ll see soon enough,” the ninja whispered as he turned around. “Eat your cookies and follow me.”
译文3:“一会儿让你看个够,”忍者转身的时候在我耳边小声说。
“吃你的饼干,好好跟着我。
”
原文3只有两句话,非常简单,不涉及词汇的问题,但是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作品中人物的语气,不同的翻译会形成说话人不同的语气,而人物形象的体现往往是根据其说话语气来展现出来的。
所以合适恰当的语气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次翻译的时候,译文是“你一会儿就能好好看了,”忍者转身在我耳边小声说。
“你边吃饼干边跟着我。
”但是根据上下文的整体联系,能判断出忍者的并不是一个语气温和的人物,他所说的话语里带有一点点大人似的命令和指挥,所以,第一次翻译的译文并不符合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通过对节选部分的人物对话的分析最终把译文修改成了译文3的内容。
整个对话中,提现出了忍者的语气中的命令,很容易能够让读者对忍者这个人物形象有一个整体印象[5]。
其实,从这些问题之中,反映出了两点我们现在作为译者所存在的问题。
第一,翻译过于死板,过于追求字面上的一一对应,无法根据具体语境进行灵活的变通。
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对语言进行添加或者删减,但是在实际的翻译实践过程中,译者往往还是依赖于惯性思维或者是想当然的态度,直接把源语言和目的语中的词语或者句子一一对应翻译,这样的翻译在结构上没有错误,但是并不是传达原作者思想或者情感的最佳词汇或者语句,这就说明译者没有很好地完成任务。
作为文学翻译的一个部分,儿童文学翻译常常被人们忽视。
实际上,儿童文学翻译的难度与成人文学翻译的难度相比,有過之而无不及。
因此,研究儿童文学翻译理论十分必要。
由于儿童文学翻译实践与理论之间存在不平衡的发展状态,译者应该逐渐丰富儿童文学翻译的专门理论。
参考文献
[1] Oscar Wilde. Alice’s Adventure in wonderland[M]. U.S.:Airmont Publisher Company,1965:58.
[2]胡晓榕.浅析儿童文学特点及翻译技巧[J].时代文学,2011,(1):109-110.
[3]童敏君.浅谈儿童文学的特点及其翻译原则[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25(3):126-128.
[4]王永年.爱丽丝漫游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86.
[5]赵元任.阿丽丝漫游奇境记[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