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明朝在四川灭绝大坝山都掌人的历史

明朝在四川灭绝大坝山都掌人的历史

明朝在四川灭绝大坝山都掌人的历史“都掌蛮”是南北朝时期僚人入“蜀”的后代。

古代广西和越南北部叫做象郡,“都掌蛮”用壮、泰语来理解都是大象部落的意思。

古代他们叫僰人,明朝叫都掌人,是现在彝族、壮族、瑶族、白族的近亲。

肤色应为棕黑色。

明朝中期, 大坝的“山都掌”势力得到很大的扩张。

据《明史•列传》记载,明宪宗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大坝“山都掌蛮”三千余人袭击围攻江安、陷合江等九县。

宪宗朱见深下诏派四川巡抚都御使汪浩、都督芮成征讨。

长宁进士、伺读周洪谟上奏:“……都掌及白罗罗、羿子数叛,宜特设长官司,就择其人任之,庶无后患。

……请于都掌照九姓司设长官司,由各寨寨主择素信服者命为土官”。

作为招抚之策,宪宗准奏。

兵部议交汪浩、芮成二人办理。

当时成都赵铎叛乱,汪浩在成都缉捕,因此芮成先行赴叙州(即宜宾)。

芮成到后,了解到当地汉民对少数民族成见较深,不愿受蛮夷管辖。

因此不用本地人堪报,与参议王礼等人直接到大坝等地“山都掌”各寨,告知准备设土官之意。

山都六乡各寨都非常高兴,酋长设宴款待芮成一行。

接着各寨主二百余人在酋长带领下,到叙州拜见芮成,送良马27匹谢恩。

芮成赏布帛每人一匹,令回去侯命。

随后派人报告汪浩,准备在都掌、箐前、大坝三处设长官司。

汪浩接报后,即吩咐准备铸印。

九月间,汪浩从成都到戎县(今兴文县)。

当地对少数民族成见较深,不愿受蛮夷管辖的部分汉人向汪浩进言,说芮成所招这些土司头人,都是劫掠成性的枭雄,一可当百。

即使让他当了官,但劣性难除,不如趁封官之际,全部除掉,“其余之人,皆庸劣,不足虑也。

”因此,汪浩下决心除掉山都掌酋长和各寨主。

第二天,山都掌酋长到县衙拜见汪浩,汪浩对酋长说,你们归降的人太少,要给的官太多,你回去再招三千人来降,我立即上奏朝廷封官。

酋长回去后,又到各寨,召集寨主二百七十余人前来拜见汪浩,表达归顺之意。

刚进营门,汪浩即下令关闭营门,兵士皆拔刀包围众首领,汪浩厉声责骂。

众首领见势不好,纷纷跪地求饶,并拿出随身财物缴纳,保证归顺。

汪浩不准,一声令下,众兵士上前,将二百七十余山都掌酋长寨主全部斩杀。

可怜山都掌众酋,糊里糊涂就作了刀下之鬼。

芮成在叙州接报,连连跌脚。

急忙赶来,芮成叹息道:“招降诸酋,都与你会奏,奈何杀之。

”无奈之下,二人商量上奏朝廷:“夷始虽归降,终则异志,且欲伏兵敌杀官军。

不得已调大军剿之,斩首若干,破寨若干。

”由此激反“山都掌”人。

他们聚集起来,准备报仇,发誓要刀剐汪浩。

十月,“山都掌”兵到永宁向贵州总兵诈降,都指挥丁实出迎,“山都掌”伏兵四起,丁实猝不及防被杀,官军五千人全军覆没。

十一月初,“山都掌”兵转攻四川。

汪浩等人闻知大惊,领军连夜奔逃长宁,官军夜行迷路,人马坠溪死伤无数。

“山都掌”兵穷追汪浩,声言抓住汪浩“脔其肉”。

汪浩心惊肉跳,连夜逃回成都,捡了一条命。

“山都掌”兵随即转攻长宁。

三天后,闻听戎县人攻大坝老巢,才解围回师大坝。

由于“山都掌”人仇恨已深,复仇之声高涨,士气旺盛,锐不可当。

四川官兵驻扎戎县;贵州永宁卫官兵奉调前来协剿,因为新遭惨败,龟缩在金鹅池,不敢出门一步。

两军坚壁不敢出战。

“山都掌”兵循淯江而下。

直抵江纳、合江,报复抢掠汉族人口牲畜,一路放火杀人,如入无人之境。

各县官民纷纷逃往长江北岸。

汪浩紧急征调协剿的各路官兵,“露次长江北岸”,来往于江上,束手无策。

江安贾家寨被“山都掌”兵攻破,全寨550多汉人不分男女老幼,全部被杀,县官逃到北岸,向汪浩报告。

姓汪的刚派人送走谎称“已获大捷”的奏章,因而大怒,说我才向朝廷报捷,哪里有贼来?喝令乱棒责打,险些打死。

然后派人封锁各县,不准向外走漏消息。

一日,“山都掌”兵从合江掳得170多名妇女和300多头水牛往回赶,,路过长宁石笋山,正遇都指挥宰用率军游击,宰用挥军截杀,救回所掳人畜。

泸、叙两州大江南岸,“山都掌”人与汉人互相仇杀,日甚一日。

如此相持两年不下。

汪浩上奏,山都掌宜剿不宜抚,要求拨饷劳军。

第二年又奏山都掌既不能剿又不敢抚,无可奈何。

长宁知县冒着得罪汪浩、芮成会招来杀身之祸的危险,派人进京,通过周洪谟向皇帝如实报告了“夷人骚扰,官兵不敢进剿”,以及汪浩逼反都掌人的实况。

宪宗朱见深下诏“如可抚则抚之”。

于是三司派人招抚“山都掌”人。

“山都掌”人接受招抚,派首领十二人赴京,贡良马十二匹,铜鼓一具,以表达归顺之意,并要求设土官。

但是害怕汪浩在朝廷的势力,不敢提汪浩斩杀“山都掌”人父子兄弟之事。

汪浩坚持原见,不设土官。

因此“山都掌”人更加愤恨汪浩。

以至回来后重新起兵造反,攻扰各县。

于是激怒朝廷,宪宗下诏派遣兵部尚书程信(程信,字彦实,安徽休宁人)、襄城伯李瑾(李瑾(?-1489)安徽和县人),督军围剿大坝“山都掌”人。

汪浩成了大坝“山都掌”人被灭绝的千古罪人。

国子学录黄明善奏作战方略:"四川山都掌蛮屡岁出没,杀掠良民。

景泰元年招之复叛,天顺六年抚之又反。

近总兵李安令永宁宣抚奢贵赴大坝招抚,亦未效。

恐开衅无已,宜及大兵之集,早为定计,毋酿边患。

"三年,明善复言:"宋时多刚县蛮为寇,用白竻子兵破之。

白竻子者,即今之民壮;多刚县者,即今之都掌多刚寨也。

前代用乡兵有明效,宜急募民壮,以助官军。

都掌水稻十月熟,宜督兵先时取其田禾,则三月之内蛮必馁矣。

军宜分三路:南从金鹅池攻大坝,中从戎县攻箐前,北从高县攻都掌。

小寨破,大寨自拔。

又大坝南百余里为芒部,西南二百里为乌蒙,令二府土官截其险要。

更用火器自下而上,顺凤延热,寨必可攻。

且征调土兵,须处置得宜,招募民壮,须赏罚必信。

"诏总兵官参用之。

时总督尚书程信亦奏:"都掌地势险要,必得士兵响道。

请敕东川、芒部、乌蒙、乌撒诸府兵,并速调湖广永顺、保靖兵,以备征遣。

"又请南京战马一千应用。

皆报可。

四年,信奏:"永宁宣抚奢贵开通运道,擒获贼首,宜降玺书奖赍。

"从之。

(《明史•列传第二百四川土司二 03》)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兵部尚书程信,总兵襄城伯李谨到了四川永宁府,急调云贵川兵将18万人,分路进剿。

进兵围剿路线为:总兵官襄城伯李谨、监军太监刘恒、兵部尚书程信驻永宁居中节制提督军务。

都督芮成由戎县(兴文)经多岗槽进军;贵州巡抚都御使陈宜、参将吴经由芒部(治所在今镇雄北)进军;永宁卫指挥使崔炅由普市、水潦进军;南宁伯毛荣、左游击将军罗秉忠、右游击将军穆义由金鹅池进军主攻李子关。

四川巡抚都御使汪浩、参将宰用从渡船浦(古宋)进军;永宁宣抚奢贵负责开通粮草运输通道。

冬十二月庚子,南宁伯毛荣驱兵进攻李子关, 左游击将军罗秉忠一马当先,杀入关隘(罗秉忠,初名克罗俄领占,天顺初,因战功卓著始赐姓名),大军趁机一拥而上,“山都掌”兵奋力死战,全部战死。

明军大破李子关。

然后伐木开道,直下落岩坝。

转战6日,直抵“山都掌”人中心大坝;酉阳土司冉简斋率土家族保靖兵打前锋从草鞋店一路攻杀直捣龙洞;吴亮(来安人,征南副将军)率军在芮成指挥下由戎县(今僰王山镇)经多岗槽(今两龙)、思峨洞(今石林天泉洞)、耳际山杀向大坝;湖南湘西土司彭显英率永顺兵从毕节、大方、落角利(今云南威信)进攻。

当时有一支蜀军被“山都掌”兵阻击在泸江,不能前进。

署指挥使李铭(字自新,山东邹平县醴泉乡人)“冒险往迎之,军大振。

然后自率一军入捣大穴塘(今云南高田),连破之,燔其寨数十,遂抵大坝”。

李铭挥军进攻关口,夺下猪圈门,直捣大坝;(明程敏政撰《骠骑将军、后军都督府都督佥事李公墓志铭》)永宁卫指挥使崔炅率军从普市、水潦、白腊、高峰攻上古佛台,压向黑林坝。

陈宜、吴经从落角利攻凉风垭、下罗布坳,剿旧城,杀大坝,如入无人之境。

数路大军汇集大坝后,“将士依程信方略,用神铳劲弩攻贼,贼不能支,连破二十于寨,获铜鼓数十,斩首五千级,生擒二千于。

”(《四库全书》明程敏政撰程信墓志铭)山都掌人几十面铜鼓擂得山响,兵将齐集龙背(大坝关田村青龙寨)、豹尾(今大坝乡沙坝头平寨),作最后的拼杀。

明军把两个主寨围得水泄不通。

然后运来硫磺焰硝,用火箭射入原始森林,从东到西十余里,一片大火,一直燃烧了十多天,“山都掌”人无一漏网,通通葬身火海,于是小寨尽破,“贼复走入深洞,公命军士以土石窒其门,以兵围之月于,贼死洞中臭闻十于里。

又阴察九姓土獠之附于贼者,还师扑之,未一载都掌悉平…”(《四库全书》明程敏政撰程信墓志铭)明军踏平大坝山都六乡。

其他九姓不奉化者,全部迁居泸州卫(即古宋)。

于渡船浦增设关堡。

把大坝裂土分疆,分而治之。

从戎县分出,改大坝为太平川长官司,设官建治,委永宁土人黄祺为首任长官,与九姓长官司同属于永宁宣抚司管辖。

太平长官司“北连都掌,南迫芒部,西接乌蒙,东抵永宁,延袤二百部余里,……编户二里”(顾祖舆《读史方舆纪要》卷73《四川八•永宁宣抚司•太平长官司》)。

除将太平长官司隶永宁宣抚司外,“将落角利(今云南威信县)地方四围五百余里并各漏殄残蛮俱裂附芒部管辖”(《明经世文编》卷149)此一仗火烧龙背、豹尾等2208寨,米仓4729所,斩首4617余级,生擒1297人,烧死、闭饿而死山洞之中的无算。

缴获铜鼓63面,兵器无数.经四年反复清剿,大坝“山都掌蛮”被彻底灭绝。

据《兴文志》记载,当时“山都掌”人被围困于现在的大坝、落岩坝、三官殿、五村、云南威信县一带弹丸之地,北、东、南三面官军十八万大军压境,西面有仇家九丝打牙仡佬族人阿氏堵截,西南有乌蒙、乌撒土兵助攻,呼天不应,叫地不灵,求生不得,求降不准。

身强力壮者战死沙场,老弱妇孺则躲避深山岩洞,官兵到后,封堵洞口,可怜“山都掌”人遭此血光之灾,劫数难逃,通通饿死洞中,尸体腐烂,奇臭数月。

官兵歌曰:“洞无关,有臭蛮”。

皆掩鼻而行。

真是惨无人道。

大坝的山中岩洞,冤魂渺渺,诉说着那昏天黑地的绝望和无奈,今大坝苗族乡沙坝头的都司洞、万人坑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沙沟子“山都掌”人居住的洞穴遗迹犹存,向今人讲述主人的悲惨遭遇;李子雄关古战场残壁断垣尚在,任人凭吊;古佛台天险“山都掌”人埋下的秘密,等待人们去揭开。

大坝“山都掌”人被灭绝后,九丝打牙仡佬族人成为主体民族,以后,首领阿氏造反,同样的厄运又降临打牙仡佬族人头上。

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朝庭派四川巡抚曾省吾、大将刘显及其子刘綎统大军十五万,经数月杀伐,克凌霄城,都都寨,九月九日大破九丝城,消灭了川南的打牙仡佬族,少数漏网者循祖先北迁原路逃到云南丘北县后隐族匿居。

至此川南僰地千里赤地无人。

因此,明朝仿效“洪武落业”,在湖北麻城孝感乡,设移民局,开始了“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大迁徙。

汉人终于彻底征服占据了川南。

明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兵部议设大坝守备营,“……以大坝壤接镇雄,民多都掌夷,又接兴文县属五村都夷,厥性难驯,修建大坝石城,设守备一员,防兵八百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