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放射防护须知

放射防护须知

患者放射防护须知一、放射诊疗是人类现代医学战胜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必要的、合理的放射诊疗利大于弊。

二、当您进行透视、拍片、CT、造影和介入诊疗时,医务人员会合理运用、优化选择各种放射诊疗技术,在达到诊疗目的的同时,尽量减少照射剂量。

三、为了您和他人的健康,接受放射诊疗时,请务必遵从以下要求,以减少不必要的照射,最大限度地避免辐射损伤:1、患者和陪检人员应自觉服从医务人员的安排,主动配合,使诊疗活动1 患者和陪检人员应在规定区域候诊,远离贴有黄色辐射标识的区域。

2 未经工作人员允许,严禁随意开启射线防护铅门。

3 铅门上方的红色辐射指示灯闪亮时,严禁进出机房。

4 尽量减少陪检人员,处于孕期的家属、携带婴幼儿的家属禁止陪同检查。

5 患者及其陪检者进入各类射线机房时,可主动要求工作人员提供防护用具,或执行工作人员安排的防护措施。

6 放射诊疗完毕,请尽快离开机房,以减少散射线危害。

7 患方应遵从执业医师制定的放射诊疗方案,切勿盲目要求不必要的射线检查项目,避免无效照射。

辐射是以波、粒子或光子的能量束形式传播的一种能量。

说起辐射,人们就会有些害怕,因为它看不见,摸不着,却会给人体造成伤害。

其实辐射并不是一种稀罕物,我们的周围到处存在着辐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晒太阳、看电视、戴夜光表、乘飞机、拍X光片等,都会受到一定的辐照。

只是生活中的辐照都是微量的,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所以人们也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而大量的辐射对人体是非常有害的,因此我们应该通过采取一些相应的保护措施来防止和减少辐射对我们人体的伤害。

核辐射是指来自于原子核的辐射。

影响人类的核辐射主要有三种,即α、β、γ射线。

α射线是由氦原子核组成的粒子流。

它质量大且带电荷多,但穿透物质的能力弱,射程也短,只要用一张普通的纸就能挡住。

但如果进入人体,会造成危害性很大的内照射,因此在防护上要特别防止α发射体进入人体内。

β射线是由高速电子组成。

与α射线相比它有较大的穿透力,能穿透皮肤的角质层而使活组织受到损伤,但它很容易被有机玻璃、塑料或铝板等材料所屏蔽。

其内照射的危害也比α射线小。

γ射线与X射线类似,也是由看不见的光子组成的。

它的穿透力最强,能穿透一米多厚的水泥墙,一个能量为1MeV的γ射线就足以穿透人体。

因此在外照射的防护中对γ射线的防护最重要。

但由于γ射线是不带电的光子,它不能直接引起电离,所以它对人体内照射的危害要比α、β射线都小。

放射性是指原子能自发地发射粒子或电磁波的固有特性。

具有能自发地发射粒子或电磁波的核素被称为放射性核素。

迄今为止,人类已发现了109种元素,约1800种核素。

109种元素中,92种是自然界存在的,17种是人工制造的。

1800种核素中,只有270种是稳定的,其余1500余种是不稳定的,是放射性核素。

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的环境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辐射。

二、天然辐射及其照射途径天然辐射的“本底”有两个来源:一个是高能粒子形式的辐射,它来自外层空间,统称宇宙射线;另一个来源是天然放射性,即天然存在于自然界普通物质(如空气、水、泥土和岩石,甚至食物)中的放射性辐射。

地壳是天然放射性核素的重要贮存库,尤其是原生放射性核素。

地壳中的放射性物质主要为铀、钍系和钾-40。

其中,空气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主要有地表释入大气中的氡及其子体核素,动植物食品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大多数是钾-40。

土壤主要由岩石的淋漓侵蚀和风化作用而产生的,其中的放射性是从岩石转移而来的。

由于岩石的种类很多,受到自然条件的作用程度也不尽一致,土壤中天然放射性核素的浓度变化范围是很大的。

土壤的地理位置、地质来源、水文条件、气候以及农业历史等都是影响土壤中天然放射性核素含量的重要因素。

存在于岩石和土壤中的放射性物质,由于地下水的浸滤作用而受损失,地下水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主要来源于此途径。

此外,粘附于地表颗粒土壤上的放射性核素,在风力的作用下,可转变成尘埃或气溶胶,进而转入到大气圈并进一步迁移到植物或动物体内。

土壤中的某些可溶性放射性核素被植物根吸收后,继而输送到可食部分,接着再被食草动物采食,然后转移到食肉动物,最终成为食品中和人体中放射性核素的重要来源之一。

环境水中天然放射性核素的浓度与多种因素有关。

天然辐射对人的照射途径主要有两种:外照射和内照射。

外照射是天然放射性物质在人体体外对人体的辐射。

人体受外照射的主要射线是β射线和γ射线。

内照射是放射性物质在人体内发生放射性衰变引起的照射。

放射性物质一旦进入体内,发生内照射。

人体受内照射的主要射线是α射线和β射线。

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有如下几种的途径。

首先含放射性气体可以通过人体的呼吸系统进入人体内。

其次含放射性物质通过消化道进入人体内。

人在食用含放射性物质的食物时,放射性物质就随食物进入人体内。

人体皮肤受伤时,放射性物质也会通过伤口渗透到血液中,进入人体内。

三、规避措施及防护办法为了保护有关工作人员和人民大众的健康,我国政府制定了有关的法律或法规来控制人们在有关活动中所受到的辐射剂量。

在具体实施中,我们必须依照合理、可行、尽量低的原则,采取措施来控制和降低辐射对人体的伤害。

对于存在于岩石和土壤中的高放射性物质,首先,要尽量避免大面积开挖土石方,使原来被覆盖的高放射性岩矿石被暴露出来,产生强辐射源。

其次,应尽可能地缩短在辐射场内的停留时间、或与辐射源保持尽可能大的距离来减小人体所受的辐照。

特别是要防止内照射!通过戴口罩或防毒面具、穿工作服或防护服来防止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禁止在工作场所吃东西和饮水;在离开该区域时应进行放射性监测和洗消。

对于室内放射性污染防治,要从源头把关,选择放射性低的建筑及装修材料。

在进行写字楼和家庭装修时,要合理搭配和使用装饰材料,最好不要在房间里大面积使用一种装饰材料。

最好在新住房装修前进行放射性本底检测,这样将有助于石材和通体砖品种的选择。

到建材市场选购石材和建筑陶瓷产品时,要向经销商索要产品放射性检测报告,要注意报告是否为原件,报告中商家名称和所购品名是否相符,另外还有检测结果类别。

对商家没有检测报告的石材和瓷砖,最好请有相应检测资质的机构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再决定是否购买。

室内放射性污染防治,要特别注意氡的危害。

氡通过呼吸进入人体,衰变时产生的短寿命放射性核素会沉积在支气管、肺和肾组织中。

当这些短寿命放射性核衰变时,释放出的α粒子对内照射损伤最大,可使呼吸系统上皮换换细胞受到辐射。

长期的体内照射可能引起局部组织损伤,甚至诱发肺癌和支气管癌等。

氡及其子体在衰变时还会同时放出穿透力极强的γ射线,对人体造成外照射。

若长期生活在含氡量高的环境里,就可能对人的血液循环系统造成危害,如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严重的还会导致白血病。

增加室内通风是最方便、最有效的降氡措施。

当门窗敞开时,室内氡及其子体的浓度与外环境中的大致相等,特别是冬季人们为避风寒门窗紧闭,夏季为避暑热安装空调,使得居室常常被营造成一个封闭的空间,造成室内氡逐渐积存,浓度上升,所以在夏季经常开窗换气尤为重要。

住平房或一层楼房的家庭,应该堵塞、密封室内地板上的缝隙;还可以采用安装排风扇、使用空气清新器等措施,降低氡的浓度。

以上这些措施通常是综合起来使用的。

在了解了辐射的特性和采取了防护措施后,人们完全可以放心地接触和使用放射性物质。

射线辐射基本常识放射线引起的生物效应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射线照射人体全部或局部组织,若能杀死相当数量的细胞而这些细胞又不能由活细胞的增殖来补充,则这种照射可引起人类的确定性效应。

由此引起的细胞丢失可在组织或器官中产生临床上可检查出的严重功能性损伤,由此可以预计,确定性效应的严重程度与剂量有关,而且存在一个阈剂量。

低于阈剂量时,因被杀死的细胞较少,不会引起组织或器官的可检查到的功能性损伤,在健康人中引起的损害概率为零。

随着剂量的增大,被杀死的细胞增加,当剂量增加到一定水平时,其概率陡然上升到100%,这个剂量称为阈剂量。

超过阈剂量后,损害的严重程度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即受影响的细胞愈多,功能丧失愈严重。

电离辐射的随机性效应被认为无剂量阈值,其有害效应的严重程度与受照剂量的大小无关。

当电离辐射使细胞发生了改变而未被杀死,改变了但存活着的体细胞繁殖出来的细胞克隆,经过长短不一的潜伏期后,可能呈现一种恶变的情况,即发生癌。

此种随机性效应称为致癌效应。

如果这种损伤发生在这样一种细胞,其功能是传递遗传信息给后代,发生的效应,在种类与严重程度上可以多种多样,将显现在受照射者的后代身上。

这种随机性效应称为遗传效应。

在相同的照射条件下,机体不同,对辐射的反应也不同,即敏感性不同。

1.种系不同种系的生物对辐射的敏感性差异很大。

总的趋势是种系演化愈高,组织结构愈复杂,辐射敏感性愈高。

2.个体及个体发育过程即使是同一种系,由于个体的原因,辐射敏感性也不相同。

而同一个体,不同的发展阶段,辐射敏感性也不相同。

总的趋势是随着个体的发育过程,辐射敏感性降低,但老年的机体又比成年敏感。

3.不同组织和细胞的辐射敏感性同一个体的不同组织、细胞的辐射敏感性有很大差异。

人体对辐射的高度敏感组织有:淋巴组织、胸腺、骨髓、胃肠上皮、性腺和胚胎组织等;中度敏感组织有:感觉器官、内皮细胞、皮肤上皮、唾液腺和肾、肝、肺的上皮细胞等;轻度敏感组织有: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腺、心脏等;不敏感组织有:肌肉组织、软骨、骨组织和结缔组织等。

胚胎或胎儿在不同发育时期受照后出现的效应有所不同,主要包括:胚胎死亡、畸形、智力迟钝、诱发癌症及遗传效应。

这其中既有确定性效应,也有随机性效应。

(一)胚胎死亡:当胚胎植入子宫壁之前或在其植入之后的即刻,通常称为植入前期(相当于人受孕0~9天)。

在宫内发育的其他阶段,受到较高的剂量照射后,也会诱发胚胎或胎儿死亡。

(二)畸形:胚胎在器官形成期(相当于人受孕后9~42天)受到照射,可能引起在照射时正在发育的器官畸形。

此效应在性质上属于确定性效应。

(三)智力低下:照射可导致不同程度的智力受损,其严重程度随剂量而增加,直至认知功能严重迟钝。

在妊娠8~15周受到照射,即受到1Sv有效剂量的照射,诱发智力低下的几率为40%。

因此,在妊娠8~15周内是射线照射引发智力低下最敏感的时期,其次是16~25周。

(四)诱发癌症:受照胎儿在出生后10周岁之内表现儿童白血病及其他的儿童癌症发病率增高医院内电离辐射的常识及危害核辐射,或通常称之为放射性,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即包括你喝的水和我呼吸的空气,这是亿万年来存在的客观事实,是正常现象。

所以我们不是讨论有没有放射性,而是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有偏高或高的放射性,并足以对人造成伤害。

核辐射主要是α、β、γ三种射线:α射线是氦核,β射线是电子,这两种射线由于穿透力小,影响距离比较近,只要辐射源不进入体内,影响不会太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