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区域自然地理环境
1.2气象与水文特征
1.2.1气象
大连地处北温带,三面环海,同时受季风影响,属温暖季风气候, 同时又具有海洋性气候特征。太阳年总辐射量135-140千卡/米3,年日 照时数2500-2800小时,年日照率达62%左右,年平均气温10.4℃,八 月份温度最高,多年平均气温24℃,历史最高达38.1℃,一月份温度最 低,多年平均气温-4.8℃,最低气温为-21.1℃,无霜期170-190天, 霜期始于11月份,终至4月份上旬,多年平均降水量687.7毫米,多集中
有小孔。有的形成了黄土陡崖耸立的山前,高度在4-20米间,有的受 自然因素的影响,沿垂直节理呈柱状出现,或被冲沟切割成独立的个 体。由于降水的冲刷,使局部地段形成了黄土台地。
(6)海成地形 ① 海积陆连岛 见于大连小平岛,分布在低丘陵或高丘陵之间,宽度约100-500 米,以海积一级阶地的砂砾卵石形成的砂堤相连接,形成陆连岛地貌。 ② 冲海积一级阶地 区内见于较大河流入海口附近的海湾部位。在马栏河口等地有分 布,标高在2-5米,宽度150-500米,局部大于600米,地势平坦,见 有海相贝壳。局部见有小泻湖及沼泽湿地分布。地表岩性为中粗砂含 砾,厚度一般3-5米,最厚可达20米。 ③海积一级阶地 在沿海地带呈条带状、新月状分布在海湾,标高在1.5-5.0米间, 阶地面微倾斜,阶地前缘坎高一般在1-2为间,局部见有小泻湖及洼地 积水。岩性为淤泥质粘土、粉细砂含砾、砂砾石。 ④ 海高漫滩 见于沿海,呈长条状、新白状分布在海湾的低平地形处,高出海面 1-2米,分布规模变化大,多以砂坝、砂咀、盐田的开工出现。砂坝高 度可达4米,海水只有在涨大潮时才能淹到。宽度在12-50米间,一般 为缓坡状,直角为15-20度,顶部平坦。岩性为砂砾卵石、淤泥质亚粘 土,其上发育基岩海蚀柱。 ⑤ 潮间带 分布于沿海岸的高、低潮之间的带状地带。微向海倾斜,在海湾部 发育,最大宽度可达2公里以上,在岬角及岩岸突出的部位多以岩脊滩 的开工出现,在海湾部多以现代砂砾石滩为主。岩性为淤泥质粉细砂、 砂砾石。海蚀现象明显,其上发育海蚀洞穴,海蚀柱、海蚀牙等。
小,一般有季节性水流通过。有些沟口已被人为履行而平坦开阔。沟谷 形态多为浅“U”型,谷底较平坦,微向沟谷口倾斜,沟谷底局部基岩 裸露。堆积物厚度较薄,岩性由亚砂土含碎石,亚砂土及砂砾石组成。
③ 河流一级、二级阶地 冲海积一级阶地主要分布在马栏河河谷两侧,呈不对称的条带状分 布,高程在2-8米间。位于马栏河下游的一级阶地由于地势平坦,而建 有众多的建筑群。岩性为:上部黄褐色亚砂土含砾石,下部砂砾石混 土。在马栏河上游见有二级基座阶地呈断续不对称出现,相对高程在8 -16米,阶面一般宽14-17米,局部大于100米。三级基座阶地在马栏 河大西山水库上游有零星分布,阶面窄,阶地坎高2-2.5米。基座阶地 的上伏岩性为冲洪积卵石混土,厚度为1-5米,下部为石英岩。区内二 级基座阶地上的砾卵石混土层的形成是洪水泛滥所致,形成时期可追朔 到全球性的玉木-里斯冰期。在玉木Ⅰ、玉木Ⅱ期两冰期之间,本区发 生了大规模海侵,当时陆地上洪水泛滥,堆积了大量的砾卵石混土,形 成了二级基座阶地结构。 ④ 河床漫滩 见于马栏河等较大河流,河身浅且窄,河曲变化小,宽度不等,一 般在50-250米间,河床与漫滩没有明显的接触界线。而河身较窄的季 节性河流,河床与漫滩呈不连续、不规则的交替延伸。岩性为亚粘土、 粉细砂、中细砂、砂砾石。厚度小于2米。 ⑤ 湖沼洼地 见于周水子机场。地势经人工改造而开阔低平,呈椭圆形分布,地 面标高在5米以下。周水子湖沼洼地出露面积约1.75平方公里。堆积物 岩性为亚砂土、粉细砂、草炭层等。 ⑥ 人工堆积地形 人工堆积地形分三种形态出现,一为人工海岸,见于大连市区北部 海岸,呈长条状分布,人工辟为良好的深水不冻港码头及居住区,地势 较平坦,微具起伏,略向海倾斜,上部岩性为灰土、杂填土、素填土, 下部为淤泥质粘土、碎石、板岩风化壳。二为矿潭堆积,见于南关岭三 道沟石灰石矿区,主要为采矿后的废矿戴盆望天弃而成。三为人工回 填,见于大连香炉礁、甘井子、大连钢厂海湾等。其回填岩性为素填 土、碎石、磕头、煤灰潭及生活垃圾等。人工回填将凹陷地填平而改变 了原来的地貌形态。在大连沿海地区回填面积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5)风成地形 黄土台地 在大连市区的寺儿沟、南山均有分布,而且均分布在山麓的北侧, 呈悬挂式或附式出现在山前,顶部较平坦,冲沟直柱状节理发育,并具
表1.河流名 长度
积
降
称 (km) (km2) (‰)
发源地
发源地 高 程
(m)
入海 河 名称
马栏河 19.3 71.5 9.80 长城镇鞍子岭 328.0 黄 海
夏家河 14.8
48.8
5.88
辛寨子镇砬子 山
250.4
渤海
牧城河 10.4
凌水河 11.7
周水子 河
(1)侵蚀构造低山 大连市区地形制高点大黑山,主峰海拔633.1米,主要由震旦系石 英岩组成,是断块上升长期遭受侵蚀的山体。凸形山坡,尖圆状山顶, 锯齿状山脊。由于受运动的影响与北西向断裂构造的切割及长期的侵蚀 作用,形成了山高谷深之地貌景观。地形中度切割。山谷多 为“V”型。山体上部陡峭,基岩裸露,中下部坡度变缓,植被覆盖较 好。主峰周围有逐层降低的山峰依附,标高在500-250米间,标志着该 山体为不同期构造上升所致。 (2)构造剥蚀地形 ① 高丘陵 区内分布较广,为主要分布地形。分布在大连老虎滩地区。标高在 200-500米间,丘顶多为浑圆状,局部尖顶状,连绵起伏,丘坡多为凸 形坡面,上陡下缓,坡度在10-30度,最陡段可大于30度。岩性由变质 岩类、震旦系桥头组石英岩、长岭子组板岩、千枚岩、甘井子组白云岩 组成。沟谷多呈“U”型,少量呈“V”型,切割深度100-200米。丘陵 上部基岩裸露,下部被坡积物或植被覆盖。由于受构造运动和性上升运 动的影响,局部分布有剥夷面。标高均在200-400米间,可视为本区内 较高的三、四级剥夷面,形成时间相当于第四纪前,为间歇性抬升之遗 迹。充分反映出本区新构造运动的间歇性抬升的特点。风化壳厚度约在 0.2-0.4米间。 ② 低丘陵 区内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甘井子-周水子以北,革镇堡等地区。 标高在50-200米间,丘坡较缓,约5-10度。众多馒头状丘顶形成了漫 岗地形,坡麓上冲沟发育,切割深3-5米。高部位基岩裸露,低部位坡 积物覆盖较多,部分地段被辟为梯田。有的丘顶覆盖一层冰碛泥砾,该 区岩性组成:鞍山群片麻岩类,震旦系甘井子组白云岩,南芬组、营城 子组灰岩。区内100-200米与60-80米标高的丘顶连续地段,可视为
1.4第四系地质
区内第四纪地层的分布严格地受着地质构造与新构造运动的控制以 及古气候、古水文网变迁的影响与古地貌条件的约束,致使空间分布局 限,形成时代不一,堆积厚度变化大。由于受冰川、流水风化剥蚀等外 动力地质综合作用,便利第四纪成因类型复杂,岩性岩相多变,见表 1.2。
本区在挽近地质历史时期内,地壳长期处于间歇性、继承性、差异 性上升阶段,这和地表运动方式对第四系空间分布及特点起着明显控制 作用。区内第四纪以来虽均有堆积,但目前尚存的地层组成均以中、晚 更新统为主,厚度较大,分布亦广,而全新统厚度则较薄,分布亦局 限。形成第四纪堆积物以松散陆相碎屑沉积为主,海滨及沿海地段超覆 海相或海陆交互相沉积为畏的“半岛型”沉积景观。
(1)褶皱构造 褶皱构造主要发育在盖层中。太古代结晶基底组成了区内东北部城 子坦断块,其褶皱形态单斜化,片麻理走向北东-东西向,向南倾斜。 晚元古界-古生界盖层,褶皱复杂,多为紧密线型的同斜、倒转褶皱。 平卧褶皱在区内盖层中广泛发育,其规模大小不等,褶皱线理与拉伸线 理及矿物生长线理一致,走向多为110°-170°。 (2)断裂构造 本地区断裂构造发育,可分为脆性断裂和韧性断裂两种。本区盖层 中脆性断裂发育,按性质可分为逆掩断层、逆断层、正断层和平移断 层,按其展布方向大致可分为近东西向、北东向和北西向,此外还发育 有环状断裂。区内发育有三条韧性剪切带(韧性断裂)为大黑山韧性剪 切带、尹家村韧性剪切带和信台子韧性剪切带。
一、二级剥夷面,这级剥夷面相当于第四纪初期冰期来临,气候变暖 后,冰川融化,赶往间冰期,辽南山地长期上升,剥蚀作用大于堆积作 用,故此种剥夷面保存下来极少,即这级剥夷面是这个时期的产物。在 低丘的边缘地段地形中,见有零星分布的标高在24-80米的剥蚀残丘, 丘顶平缓,表面多被较薄的残积层和植被所覆盖。
在7、8月份,约占全年60%左右,多年平均相对湿度66%,多年平均蒸发 量为1548.1毫米,最大冻土深度0.93米,最大风速28-30米/秒(10- 11级),本地区季风明显。
1.2.2水文
区内河流属黄渤水系,多数独流入海,为流程短小的季节性河流, 较大的河流主要有凌水河、马栏河、夏家河、牧城河、周水子河等,其 基本情况见表2.1,主要河流基本情况一览表。区内水库主要为中、小 型水库,有大西山水库、牧城驿水库等,见图2.1河流水系图。
一 大连区域自然地理环境
1.1地形地貌
大连地区位于千山山脉西南延伸部分,辽东半岛的最南端,濒临黄 海、渤海之间,形成碧海环抱、低山丘陵起伏的地形。由于地质构造, 尤其是第四纪以来的新地质构造活动和海水动力对陆地的长期作用影 响,本区地貌多山地丘陵,少平原低地,滨海岩溶地貌形态较发育,形 成复杂多样的海岸地貌,并发育着千姿百态的海蚀地貌,不同地貌类型 的特征如下:
11.8
33.7
10.36
华侨农场羊鼻 沟子
287.0
渤海
32.1 17.20 凌水镇横山 393.2 黄 海
27.2
8.30
辛寨子镇胡家岭 子
93.0
黄海
图1.1 大连市区河流水系图
1.3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
1.3.1地层
调查区出露的地层主要有太古界鞍山群,上元古界青白口系、震旦 系,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中生界白垩系及新生界第四系, 地层分布见图2.2。其中各期侵入岩与混合岩简述如下:
(1)侵入岩 辉绿岩() 主要分布于革镇堡、甘井子、南关岭等地。主要以岩脉侵入,脉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