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器皿

中国古代器皿

鼎拼音dǐng 部首“鼎”
本义:古代烹煮用的器物置于宗庙作铭功记绩的礼器。

描述:青铜制,三、四足两耳,盛行于商、周。

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

——《说文》
鬲拼音lì部首“鬲”
本义:古代炊器。

描述:金文字形,象饮食器具形。

用于烧煮或烹炒的锅,特指类似于鼎状的炊具。

古鼎中有三足皆空,中可容物者,所谓鬲也。

——宋·沈括《梦溪笔
甗拼音yǎn 部首“瓦”
本义:古代炊器。

描述:下部是鬲,上部是透底的甑,上下部之间隔一层有孔的箅。

昆甗研,善升甗。

——《汉书·百官表》注。

颜师古云:“善升甗者,谓山形如甑。


簋拼音guǐ部首“皿”
本义:古代青铜或陶制盛食物的容器。

描述:圆口,两耳或四耳。

簋,黍稷方器也。

——《说文》
每食四簋。

——《诗·秦风·权舆》
臣闻昔者尧有天下,饭于土簋,饮于土簠。

——《韩非子·十过》
簠拼音fǔ部首“皿”
本义:古代盛食物的竹制方形器具。

古代祭祀时盛稻粱的器具。

左拥簠梁。

——《仪礼·公食大夫礼》
盨拼音xǔ部首“皿”
本义:古代盛食物的青铜制器皿。

描述:有盖和两个耳子,圈足或四足。

盨,负戴器也。

——《说文》
敦拼音duì部首“攵”
本义:古代食器。

描述:青铜制。

盖和器身都作半圆球形,各有三足或圈足,上下合成球形,盖可倒置。

流行于战国时期。

有虞氏之两敦。

——《礼记·明堂位》
豆拼音dîu 部首“豆”
本义: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皿。

描述:形似高脚盘,或有盖。

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盛行于商周时,多陶制,也有青铜制或木制涂漆的。

后世也作礼器。

豆,古食肉器也。

——《说文》
食一豆肉,中人之食也。

——《周礼·考工记》
觚拼音gū部首“角”
本义:古代酒器。

描述:中国古代盛行于商代和西周的一种酒器,用青铜制成,口作喇叭形,细腰,高足,腹部和足部各有四条棱角,容量 3升,一说是2升。

觚,乡饮酒之爵也。

一曰觞受三升者谓之觚。

——《说文》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论语·雍也》
觯拼音zhì部首“角”
本义:古代酒器。

描述:青铜制,形似尊而小,或有盖。

盛行于中国商代晚期和西周初期。

尊者举觯,卑者举角。

——《礼记·礼器》
爵拼音jué部首“爫”
本义:古代酒器。

描述:盛酒的礼器,形似雀,青铜制,有流、两柱、三足,用以温酒或盛酒,盛行于殷代和西周初期。

爵,礼器也。

象爵之形,中有鬯酒,又持之也。

——《说文》
虢公请器,王与之爵。

——《左传·庄公二十一年》
角拼音jué部首“角”
本义:古代酒器。

描述:青铜制。

形似爵而无柱与流,两尾对称,有盖,用以温酒和盛酒。

一角一散。

——《仪礼·特牲馈食礼》
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

——《礼记·礼器》
斝拼音jiǎ部首“斗”
本义:古代酒器。

描述:青铜制,圆口,三足,用以温酒。

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

尊拼音zūn 部首“寸”
本:酒器
尊,酒器也。

——《说文》
形似酒尊。

——《后汉书·张衡传》
一尊还酹江月。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罍拼音léi 部首“缶”
本义:古代盛酒的容器。

描述:小口,广肩,深腹,圈足,有盖,多用青铜或陶制成。

也可用来盛水做盥洗用的器皿。

我姑酌彼金罍。

——《诗·周南·卷耳》
瓿拼音bù部首“瓦”
本义:古器名,古代的一种小瓮。

描述:青铜或陶制。

圆口、深腹、圈足。

用以盛酒或水。

盛行于商代。

壺拼音hú部首“士”
本义:(壶)古代盛器。

描述:深腹,敛口,多为圆形,也有方形、椭圆等形制
壶,昆吾圆器也。

——《说文》
箪食壶浆。

——《三国志·诸葛亮传》
卣拼音yǒu 部首“卜”
本义:古代一种酒器,椭圆形。

描述:青铜制,椭圆口,深腹,圈足,有盖和提梁。

也有作圆筒形的,器形变化较多。

用以盛酒。

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

卣,中尊也。

——《尔雅》
用赍尔秬鬯一卣。

——《书·文侯之命》
盉拼音hé部首“皿”
本义:古器名。

描述:青铜制,圆口,深腹,三足。

为酒水调和之器,用以节制酒之浓淡。

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

觥拼音gōng 部首“角”
本义:中国古代用兽角制的酒器,后也有用木或铜制的。

描述:腹椭圆,上有提梁,底有圈足,兽头形盖,亦有整个酒器作兽形的,并附有小勺。

觵,兕牛角可以饮者也。

——《说文》
我姑酌彼兕觥。

——《诗·周南·卷耳》
彝拼音yí部首“彑”
本义:古代盛酒的器具,亦泛指古代宗庙常用的祭器。

官司彝器。

——《左传》
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诗·大雅》
盂拼音yú部首“皿”
本义:盛饮食或其他液体的圆口器皿。

盂,饮器也。

——《说文》
置守宫盂下。

——《汉书·东方朔传》
操一豚蹄,酒一盂。

——《史记·滑稽列传》
匜拼音yí部首“匚”
本义:古代盥洗时舀水用的器具。

描述:形状像瓢,也可盛酒。

鑒拼音jiàn 部首“金”
本义: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器皿。

描述:青铜制,器形很大的盆。

鑑,大盆也,一曰鑑诸,可以取明水于月。

——《说文》卫灵公有妻三人,同鑑而浴。

——《庄子》
缶拼音fǒu 部首“缶”
本义:瓦器,用以盛酒浆等。

描述:大腹小口,有盖。

也有铜制的。

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象形。

——《说文》
五献之尊,门外缶,门内壶。

——《礼记·礼器》
斗拼音dǒu 部首“斗”
本义:古代酒器
描述:用于取酒的挹酒器,多作带有曲柄的小杯式样,如北斗星之形。

现于商朝。

太宰持斗而御户右。

——《大戴礼记·保傅》。

金樽清酒斗十千。

——唐·李白《行路难》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史记·项羽本纪
釜拼音fǔ部首“金”
本义:古代炊器。

描述:敛口圆底,或有二耳。

其用于鬲,置于灶,上置甑以蒸煮。

有铁制的,也有铜或陶制的。

盛行于汉代。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曹植《七步诗》
鬶拼音guī部首“鬲”
本义:古代炊器。

描述:三个空心的足,有柄喙,主要当作斟酒器使用,后有温酒的功用。

陶制。

鬶,三足釜也。

有柄喙。

——《说文》。

段玉裁注:“有柄可持,有喙可写物。


鐎拼音jiāo 部首“釒”
本义:古代军用炊具。

描述:三足,有柄,或有流。

白天用来做饭,夜间用来敲击报更。

鐎,温器,有柄斗,似铫,无缘。

——《埤苍》
以铜作鐎器,受一斗。

昼炊饭食,夜击持行,名曰刁斗。

——《集解》
鍪拼音mïu部首“金”
本义:古代炊器。

描述:短颈、敞口、深腹、圜底,釜之有耳者即是鍪,陶制或青铜制。

流行于汉代。

鍪,釜也。

——《广雅》
罂拼音yīng 部首“缶”
本义:一种盛贮器。

描述:大腹小口的瓦器,既可用来汲水、存水,也可用来盛粮。

罂,缶也。

——《说文》
用瓦木罂,容十升以上者,五十步而十,盛水且用之。

——《墨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