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生物《健康地生活》复习知识点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抗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抗体能够吞噬抗原,并将抗原清除B.抗原和抗体结合属于非特异性结合C.抗原被清除后,身体不再产生抗体D.抗体是由淋巴细胞产生的特殊蛋白质【答案】D【解析】【分析】抗体是抗原进入人体,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能抵抗病原体的特殊物质。
其化学成分是蛋白质。
【详解】A、抗体在抗原颗粒和吞噬细胞间“搭桥”,使吞噬细胞易于接近和吞噬抗原,而抗体不能吞噬抗原,A错误;B、一种抗体只能消灭一种抗原物质,抗原和抗体结合属于特异性结合,B错误;C、抗原被清除后,抗原再次侵入人体时机体产生抗体的速度比初次侵入人体时快,迅速将抗原消灭,C错误;D、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D正确。
故选D。
【点睛】考查特异性免疫的内容,正确理解抗原与抗体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2.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大约35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血管健康影响人的寿命。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吸烟不仅会引起呼吸道疾病,而且会加速脂类物质沉积,加重心脏负担B.食用过多的油脂类食物容易造成血管壁的脂肪沉积,引发动脉硬化C.保持心血管健康的四大基石为: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心理平衡D.遇到心肌梗死的突发状况,不要随便搬动病人,就地休息,拨打“120”【答案】A【解析】【分析】心血管疾病是现代人的第一大杀手,病因有内因和外因之分:内因主要是遗传高血压,外因是主导,有很多,其中占主导作用的是生活方式的不健康,如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精神压力、高血脂、高血糖等,所以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的方法就是改、动、保。
【详解】A.香烟中含有1400多种成分,吸烟时产生烟雾里有40多种致癌物质,还有十多种会促进癌症发展的物质,其中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是尼古丁、一氧化碳焦油和多种其它金属化合物,烟中的烟碱,对气管、支气管有不良的刺激作用,易导致慢性支气管炎、肺癌等呼吸系统疾病,烟雾中的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影响红细胞的携氧能力,造成组织缺氧,从而诱发冠状动脉痉挛,故A错误。
B.食用过多的油脂类食物,容易造成心脏和血管壁的脂肪积累,影响其正常功能,甚至引发动脉硬化、高血压等,故B正确。
C.生活方式与人体的健康息息相关。
为了提高生活质量,要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健康的四大基石有: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故C正确。
D.遇到心肌梗死患者要迅速拨打“120”,给其服用硝酸甘油片,不要随便搬动病人,就地休息,故D正确。
故选A。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的意义。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人体防线的是()A.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C.皮肤的屏障作用D.口服抗生素消灭体内病原体【答案】D【解析】【分析】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功能和免疫的特点如表:A.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属于第二道防线,不符合题意。
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属于第三道防线,不符合题意。
C.皮肤的屏障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不符合题意。
D.口服抗生素消灭体内病原体,是药物直接杀死病原体,不是人体防线,符合题意。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4.下列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中,属于保护易感人群的是 ( )A.传染病人要及时隔离B.病死的动物要深埋C.按时做好预防接种D.生吃瓜果要洗净【答案】C【解析】【分析】考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详解】传染病流行的时候,只要切断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因此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健康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对健康人进行预防接种等措施就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5.联合国已将每年的5月31日定为“世界无烟日”。
下列对吸烟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吸烟会影响他人健康B.吸烟易诱发呼吸系统疾病C.吸烟是一个人成熟的表现D.吸烟产生的烟雾会污染环境【答案】C【解析】【分析】烟碱的主要成分是尼古丁是一种致癌物质,焦油能粘附在肺部造成呼吸困难,烟碱和焦油是吸烟对人体危害的最大物质,一氧化碳虽然有毒。
【详解】A、吸烟不仅会影响自身的健康,还会影响被动吸烟人的健康,不符合题意。
B、长期吸烟易患冠心病、肺气肿、肺癌等,大量吸烟能使人中毒死亡,不符合题意。
C、吸烟有害健康,是一种陋习,禁烟主要是为了人们的身体着想,吸烟不是成熟的表现,符合题意。
D、吸烟产生的烟雾含多种有害物质,排到空气中会污染环境,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吸烟的危害。
6.学校明令规定学生不可以吸烟,更不允许吸毒,下列关于吸烟、吸毒的叙述,错误的是()A.尼古丁、焦油可以诱发呼吸道疾病B.吸毒严重会影响社会安定C.吸毒一旦染上很难戒除D.吸烟提神并促进脑发育【解析】【分析】吸烟时产生烟雾里有40多种致癌物质,还有十多种会促进癌发展的物质,其中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是尼古丁、一氧化碳焦油和多种其它金属化合物,首先危害呼吸系统的呼吸道的黏膜,然后侵入肺泡,再通过循环系统继而侵害其它的系统,会引起包括肺癌在内的呼吸系统疾病。
【详解】A、吸烟时产生烟雾里有40多种致癌物质,可以诱发呼吸道疾病,还有十多种会促进癌发展的物质,A正确;BC、毒品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都有很大的损害,可产生异常的兴奋、抑制等作用,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等都会造成严重的危害。
毒品具有很强的成瘾性,一旦沾染,很难戒除,严重危害人体身心健康,危害社会,BC正确;D、烟雾中大量的一氧化碳同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比氧大240−300倍,严重地削弱了红细胞的携氧能力,因此,吸烟使血液凝结加快,容易引起心肌梗塞、中风、脑缺氧等心血管疾病。
D错误。
【点睛】掌握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毒品的危害与拒绝毒品是解题的关键。
7.有人在外伤出血时,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况,其中伤及动脉血管的是()A.血液只是少量渗出B.缓慢流出暗红色的血液C.喷射出鲜红色的血液D.喷射出暗红色的血液【答案】C【解析】因为动脉血管内,一般流的是动脉血,血流速度快,所以伤及动脉,会喷射出鲜红色的血液。
8.如图是在救护伤员时,医护人员所用的一些急教措施。
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A.甲图抢救措施为心肺复苏、其顺序为“先A后B”B.甲图在进行急救前,应注意先使病人呼吸道畅通C.某人b处出血时,血液鲜红色,从伤口喷出,按乙图位置止血D.在甲图和乙图抢救结束后。
要立即打120电话呼救【解析】【分析】病人在生命遇到意外事故如溺水、触电时,会出现突然停止呼吸的现象,若不及时进行抢救大脑和心脏供氧不足会造成死忘,所以要进行人工呼吸或胸外心脏按压的方法来进行急救。
【详解】A、甲图抢救措施为心肺复苏、其顺序:首先实行胸外按压,再实行开放气道,接着是人工呼吸,故“先A后B”,A正确;B、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
呼吸道由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组成。
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
人工呼吸常用于抢救呼吸暂停的病人,做人工呼吸时,如果口腔内有泥土、血块等,必须先清除干净,使病人保持呼吸道的畅通。
然后再进行口对口吹气。
甲图在进行急救前,应注意先使病人呼吸道畅通,B正确;C、动脉是血液从心脏流向全身各处去的血管,压力大,血流速度快,动脉出血呈喷射状或溅出,血色鲜红,因此应该在近心端止血。
如图乙中,a处外出血时,血液鲜红色,从伤口喷出,应该是动脉出血,应该在近心端止血,即伤口的上方指压止血,C正确;D、当人出现意外事故时,我们首先应拨打“120”急救电话,同时正确的实施一定的急救措施,D错误。
故选:D。
【点睛】此题考查了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及止血等常用的急救措施。
9.下列现象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A.唾液中的溶菌酶具杀菌作用B.一种白细胞吞噬侵入的病菌C.角质层细胞能阻止病菌侵入D.得过麻疹的人不再得麻疹【答案】D【解析】【分析】(1)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功能和免疫的特点如表:(2)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3)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详解】AC.“唾液中的溶菌酶具杀菌作用”、“角质层细胞能阻止病菌侵入”,都属于第一道防线,因此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不符合题意。
B.“一种白细胞吞噬侵入的病菌”,属于第二道防线,因此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不符合题意。
D .“得过麻疹的人不再得麻疹”是因为体内产生了抵抗麻疹病毒的抗体,属于第三道防线,因此属于特异性免疫,符合题意。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
10.艾滋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这种病于1981年在美国发现,现已在全世界传播蔓延。
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与艾滋病患者的一般接触,不会使人感染艾滋病。
那么艾滋病患者属于()A.病原体B.传染源C.传播途径D.易感人群【答案】B【解析】传染病流行需同时具备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源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者。
艾滋病患者是能够散播爱滋病病毒的人,因此艾滋病患者属于传染源。
故选B。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传染病流行的环节。
11.“关注健康,珍爱生命”,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今年发生的禽流感是由病毒H7N9引起的,下列关于H7N9流感的认识或做法正确的是()A.H7N9流感病毒是传染源B.H7N9流感未发现人与人之间的传染,所以不是传染病C.H7N9流感患者痊愈后,体内会产生针对此病毒的抗体,这种抗体的成分是蛋白质D.加强锻炼,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这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答案】C【解析】病原体指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
微生物占绝大多数,包括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螺旋体和真菌;寄生虫主要有原虫和嚅虫。
病原体属于寄生性生物,所寄生的自然宿主为动植物和人,H7N9流感病毒是病原体,A错误;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H7N9流感是由病原体引起的,属于传染病,B错误;抗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
如当H7N9病毒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抵抗H7N9病毒的特殊蛋白质,此蛋白质叫做抗体,C正确;加强锻炼,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属于保护易感人群,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