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针灸专家李志刚老师简历

针灸专家李志刚老师简历

简历:李志刚,男,1965 年6月生,汉族。

1987年毕业于黑龙江中医学院中医系本科,1990年毕业于黑龙江中医学院获医学硕士,2000年毕业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获针灸学博士。

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副书记。

兼任北京针灸学会现代针灸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学重点学科骨干,中国性学会理事,中国针灸学会脑病科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国家自然基金及教育部评审专家。

2005年9月至2006年9月作为援疆干部任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副院长。

研究方向与重点领域:针刺手法与针刺干预中枢神经损伤的机理研究。

学术思想与特色:
(1)针灸理论:
李志刚教授对针灸理论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

认为针灸治疗应先辨其病,据病来选定主穴后,根据症状辨其寒热虚实再选择配穴,辨病和辩证相结合,最后再行针刺补泻。

如:明确诊断为痛经一病后就可选定主穴三阴交、血海、地机、中极、关元,若为虚证则配肾俞、足三里、命门等穴用补法,若为实证则配合谷、曲池、行间等穴用泻法。

还提出针灸疗法与气功疗法相结合的行针手法,即医者运气使丹田之气达于手指,再以此气来推动患者体内之经气运行以疏经络调气血。

(2)针刺手法:
李志刚教授博士专业是针法灸法,能尊经旨不拘旧法,敢于实践,大胆创新。

重视针刺得气的效应及补泻手法的应用,其有关针感性质和针感传导方位的控制方法对指导临床有重要意义。

每针必求得气,进针后用手法控制针感性质和控制针感的传导方位,在控制针感传导方位时,主张针尖的方向朝向病所,也可循经循摄、按压法、推气法及逼针法来控制针感。

认为“关节宣通气自流”,常使用“苍龙摆尾”“白虎摇头”二法使针感跨过关节部位治疗运动性疾患。

取得基础针感后再用手法控制针感传导方向使气至病所,然后据病证取补泻手法来治疗,认为基础针感是取得针刺补泻的先决条件,取凉的基础针感应为麻、痒,取热的基础针感应为酸、胀。

即“麻痒取凉(泻),酸胀取热(补)”。

(3)临床:
李志刚教授经常将自己多年的临床心得付诸笔端,与同行交流。

主张“针灸药推拿多法并用”治疗多种急慢性疾患。

认为一法往往不足以祛除顽疾,须多法合参并用。

尤善用现代研究成果指导临床,参照古籍寻觅治疗新途径。

常使中风失语的病人重新发声,久病瘫痪的病人重新站立,重症颈椎病患者恢复正常的工作学习。

在治疗各种疼痛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运动性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疗效,如痛证、失眠、肥胖症、退行性骨关节病、中风后遗症等。

善用深刺透穴法,如:天枢透归来治疗肥胖证,地仓透颊车治疗陈旧性面瘫等。

重视刺络放血法的应用,临证放血量多、刺激量大。

运用放血疗法及水针疗法治疗一些顽固性疾病,如股外侧皮神经炎、腰椎间盘突出、痤疮等,疗效显著。

(4)实验
带领研究生一起研究针刺治疗脑-脊髓损伤,负责《电针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差异蛋白质谱表达的机理研究》(国家自然基金),《电针对急性颅脑损伤大鼠信息转导及基因差异表达作用的研究》(国家自然基金),《急性脊髓损伤大鼠局部差异表达基因及其功能与电针的干预作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电针干预脊髓损伤修复再生的机理研究》(大学科研基金)等课题的研究,为推广针灸在脑-脊髓损伤方面的治疗与应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对推动中医药学走向世界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5)教学:
从事针灸教学多年,培养了大批本科生、硕士生,深受学生的欢迎。

对学生言传身教,既要求掌握科研方法与思路,又重视临床诊疗技能的培养。

严格要求学生刻苦锻炼基本功,要达到“手如握虎”的境界方能“伏如横弩,起如发机”。

现有来自各国各地区的学生跟随其出诊或学习。

2002年被北京中医药大学公派韩国讲学1年,受到同行、患者的广泛赞扬及当地媒体的高度评价。

多次参加国内外的各种学术会议,如国际替代医学研讨会,国际韩(中)医学学术大会等。

发表的论文《脊髓损伤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论针刺补泻》引起了与会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

为在世界范围内弘扬中国文化,推广中医针灸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小结:
李志刚教授从事针灸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及深厚的理论造诣。

平日勤读古籍,以中医传统为根本,吸纳现代最新科学技术,科研思维清晰、视角独特,倾力于用科学诠释中医,探索中西医结合之道。

发表论文二十篇、著作近十部。

附录:
(1). 获奖情况:
黑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进步奖(厅局级)三等,获奖时间:2003年,获奖项目:前列泰欣饮对前列腺锌、铜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影响研究。

在本项目中排名第四名。

(2)论文论著及课题:
1)主要论文:
①针刺通里穴为主治疗中风后失语21例临床观察.针灸临床杂志.1998,3(14):40
②综合疗法治疗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48例临床观察. 中国中医药科技. 1998,5(1):56-57
③脊髓损伤的中西医治疗研究.2002年国际韩(中)医学学术大会论文集.P177-182
④2002年国际替代医学研讨会论文集.P39-45
⑤也说《内经》中“气至”.针刺研究.2005,3
⑥针刺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保护作用的机理研究.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0
⑦电针抗抑郁研究的模型探讨.针刺研究.2005,30(1)
⑧脊髓损伤的中医治疗方法探讨” 中国医学研究与临床.2005.9
⑨电针对慢性应激模型大鼠行为学及HPA轴相关激素的影响.针刺研究, 2004,29(4)
⑩中西药联合治疗SARS253例疗效分析.中国中药杂志.2004,29(4)
2)主要著作:
①《中西医结合论治癫痫病》副主编.黑龙江科技出版社
②《脑血管疾病的诊治》主审.黑龙江科技出版社
③《中国特种针法丛书—皮肤针法》主编.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④《实用穴位图解》编委.人民卫生出版社
⑤《实用针灸减肥》编委.人民卫生出版社
⑥《实用针灸抗衰老》编委.人民卫生出版社
3) 主持研究项目:
①《电针干预脊髓损伤修复再生的机理研究》(负责人),2002、1-2005、1,北京中医药大学科研基金课题.
②《针刺得气及补泻手法与针刺效应的相关性研究》(第3负责人), 2004、1-2006、1,教育部课题.
③《电针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差异蛋白质谱表达的机理研究》(负责人), 2005、1-2008、1,国家自然基金课题.
④《急性脊髓损伤大鼠局部差异表达基因及其功能与电针的干预作用》(负责人), 2004、10-2006、10,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
⑤古代脉诊法及其演变对针灸学的影响 (负责人), 2005、1-2008、1,北京中医药大学科研基金课题.
⑥电针对急性颅脑损伤大鼠信息转导及基因差异表达作用的研究。

(负责人), 2007、1-2009、12,国家自然基金课题.
⑦电针治疗轻中度抑郁症优化方案的临床试验研究 (负责人),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