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电池结构及工作原理
理论上极板上PbO2和Pb全部变成PbSO4为止,放电结束,实
际上电解液不能渗透到极板活性物质最内层,即使蓄电池 无电提供,极板上的活性物质只能一部分变成硫酸铅。
极板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可能薄,面积大。
3. 增大放电电流:单格电池内, 多组正、负极板并联提高极板 孔隙度,减少极板厚度。 4. 充电过程与放电过程相反
Uc = E +IcRn
U c Ej 。
( 当 电 压 到 2.3-2.4V 时 , PbSO4 几乎反应为 PbO2 和 Pb , 继续充电,2H2O2H2 +O2, 产生气泡,沸腾。)
判断蓄电池充足的三个准则: 1.充电电压Uc达到max,且2h不再增加; 2. 电解液密度25C达到max,且2h不再增加; 3.蓄电池激烈放出大量气泡,电解液沸腾
二、燃料电池
燃料电池原理 它是一种电化学装置,其组成与一般电池相同。 其单体电池是由正负两个电极(负极即燃料电极和 正极即氧化剂电极)以及电解质组成。不同的是一 般电池的活性物质贮存在电池内部,因此,限制 了电池容量。而燃料电池的正、负极本身不包含 活性物质,只是个催化转换元件。电池工作时, 燃料和氧化剂由外部供给,进行反应。原则上只 要反应物不断输入,反应产物不断排除,燃料电 池就能连续地发电。
•放电特性
放电特性是指恒流充电蓄电 池端电压Uf、电动势E和 随 t时间的变化关系。
Uf = E - IcRn
放电的3个阶段: 开始放电:2.11-2.0 切断电源 持续放电:2.0-1.85 稳定 继续放电 迅速下降:1.85-1.75 曲线 判断放电终止的两个现象: 1.单格电池电压降到放电终 止电压(如表); 2. 最小许可值1.1g/cm3。
燃料电池实体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反应原理
阳极:H2 =2H+ + 2e阴极:2H+ + 1/2O2 +2e-= H2O 全体:H2+1/2O2 = H2O
完 毕!
自我放电 蓄电池当其内部发生纯化学反应,或因不纯物污染 造成电化学反应,或长久不用皆会耗电,此即称为自 我放电。自我放电之耗电程度乃视蓄电池构造温度、 比重、不纯物,使用过等而有所不同,一般在一天内 会放掉0.5~1%,蓄电池在使用前的保存期间就会自 我放电,消耗蓄电量。 当蓄电池处于长期持续放电状态时,则一旦形成白 色硫酸铅化,则即使再充电,也无法恢复其容量。库 存期间务必每1个月就充电一次。
单格V=2伏 对于12V:6个串联 对于24V:2个12V串联 。
铅酸蓄电池的工作原理
+
If
Pb O 2
H 2SO 4
Pb
PbO2 Pb 2H2SO 4 2PbSO 4 2H2O
放电 充电
(正极)(负极)(电解液) (正负极板)(液体水)
讨论: 1.放电:H2SO4 ,H2O ,电解液的比重 ;
充电:。可通过 测量来判断蓄电池的放电程度。 2. 实际上对于放电: PbO2 + 2H2SO4 Pb4+ + 2 SO42- + 2H2O
正极板活性物 (正极板) (液) 正电位+2V
Pb 电解 Pb++ +2e(负极板) 负电位-0.1V (负极物) 溶于电解液中 外电路断开:E=2.1V(单格电压) 2-(-0.1)=2.1V 外电路接通:负极2e 正极板,与Pb4+结合,生成Pb2+。
蓄电池
蓄电池的出现
蓄电池1859年由法国科学家加斯顿.普莱特发明。 其化学反应理论一般认为是格拉斯顿和特拉普与 1882年创立的双极硫酸盐化理论(简称双硫化理论)。
定义
蓄电池是一种可逆低压直流电源,既能将化学能转换 为电能,也能将电能转换为化学能. 以酸性水溶液为电解质称为酸蓄电池(铅蓄电池), 以碱性水溶液为电解质者称为碱电池。铅蓄电池按其 工作环境又可分为移动式和固定式两大类。固定型铅 蓄电池按电池槽结构分为半密封式及密封式,半密封 式又有防酸式及消氢式。依据电解液数量还可将铅酸 电池分为贫液式和富液式,密封式电池均为贫液式, 半密封式电池均为富液式
新型蓄电池
一、镍氢电池
镍氢电池原理
镍氢电池正极活性物质为氢氧化镍(称氧化镍电极), 负极活性物质为金属氧化物,也称贮氢合金 (电极称贮氢电极),电解液为氢氧化钾,在电池充放 电过程中的电池反应为: 正极: Ni(OH)2 + OH- = NiOOH + H20 + e负极: M + H2O + e =MHab + OH- Ni(OH)2 + M = NiOOH + MHab
即 PbSO4 Pb2+ + SO42正极:Pb4+ +2e Pb2+
— u=2.1V + + +
If
2e
Pb2++ SO42- PbSO4 PbSO4+2H2O PbO2(正极板)+2 H2SO4 负极:Pb2++ SO42- Pb SO4(负极板) 同时: Pb Pb2+ (溶解)
温度降低容量减少
Qt Qe 1 0.01(t 30)
蓄电池温度与容量 当蓄电池温度降低,则其容量亦会因以下理由而显著减少。 (A)电解液不易扩散,两极活性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变慢。 (B)电解液之阻抗增加,电瓶电压下降,蓄电池的5HR容量 会随蓄电池温度下降而减少。 因此: (1)冬季比夏季的使用时间短。 (2)特别是使用于冷冻库的蓄电池由于放电量大,而使一天 的实际使用时间显著减短。 若欲延长使用时间,则在冬季或是进入冷冻库前,应先提 高其温度。
蓄电池的工作特性
蓄电池放电
蓄电池充电
•静止电动势Ej和内阻Rn
静止电动势:充、放电后2-3h静止(不充电 也不放电),测两极的电位差。
Ej =2.1V, Ej =0.84+25C
内阻:包括极板、隔板、电解液、联条、极 桩等电阻。 T(温度) Rn
•充电特性
充电特性是指蓄电池恒流充 电电压 Uc 、 E 和 25C 随 t 时间 的变化关系。 充电的5个阶段: 初期:1.95-2.1V; 2.1-2.4V:不稳定上升; 2.4-2.7V:沸腾 2.7V:充电终了 2.7V后:切断电源,
表1-3 放电电流与终止电压
放电量与寿命 每日反复充放电以供使用时,则电池寿命将会因放电 量的深浅,而受到影响 放电中的温度 当电池过度放电,内部阻抗即显著增加,因此蓄电池 温度也会上升。放电时的温度高,会提高充电完成时 温度,因此,将放电终了时的温度控制在40℃以下为 最理想
蓄电池容量
定义:在放电允许的情况下,蓄电池输出的电 量(I*t)。 蓄电池容量不守恒。 放电倍率:电池放电电流与额电容量的比值。 影响蓄电池容量的因素(I,T,)
镍氢电池过充/过放反应
过充电时,两极上的反应为: 氧化镍电极上: 4OH`- 4e — 2H2O十O2 贮氢电极上; 2H2O+O2+4e —4 OH` 当电池过放电时,电极反应为: 氧化镍电极上: 2H2O + 2e — H2+2OH`
贮氢电极上; H2 + 2OH`-2e — 2H2O
蓄电池的构造与型号
极板组 正极板(深棕色)2.2mm;
负极板(深青灰色)1.8mm
隔板
正负极板靠近,易短路, 加绝缘隔板 (多孔性橡胶塑料) 壳体 工程塑料 联条 将多个单格电池串联 加液孔盖 有通气孔 电解液 专用硫酸(纯)+蒸馏水(纯)
蓄电池的内阻 (1)组成 电解液电阻、极板电阻、隔板电阻、联 条与极柱接触电阻等。 (2)影响因素 1)放电程度 放电程度越高,PbSO4越多,极 板电阻越大。 2)隔板电阻与材料 木质隔板多孔性差,其电 阻比橡胶和塑料隔板电阻大。 3)联条电阻与联条形式:传统的外露式联条比 内部穿壁式、跨越式联条电阻大。 4)电解液密度:电解液密度一般为1.2g/cm3 时,电阻最小,过低或过高(粘度大)内阻均增 加。 5)电液温度:温度低,粘度大,电解液电阻大。
作用
A
一般情况由发电机供电,但:
发 电 机 用 电 设 备 起 动 机
1.发动机起动:放电 2.发电机不发电或E很低:放电 3.发电机超载:放电、协助放电 4.蓄电池E很低,发电机负载少,充电 5.稳压:大电容的作用,吸收瞬态过压
优点:内阻小,电压稳定,可短时大电流放电。 缺点:比能量低,寿命短。
隔离板 能防止阴、阳极板间产生短路,但不会妨碍两极间 离子的流通。而且经长时间使用,也不会劣化,或释 放杂质。铅蓄电池一般都使用胶质隔离板 电池外壳 耐酸性强,兼具机械性强度。电动车用的蓄电池外壳 乃使用材质强韧之合成树脂经特殊处理制成,其机械 性强度特别强,上盖亦使用相同材质,以热熔接着。
由六块2.11V电池串联而成的12.66V蓄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