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本科论文范文

教育学本科论文范文

教育学本科论文范文篇一《有关语文课程教学的探讨》摘要: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也是一个信息传输的过程。

教师在调控信息传输的过程中,必须掌握和利用教学的反馈信息,使教学处于最佳状态,以提高课堂授课效益,减少时间的消耗,避免教师做无效的劳动。

关键词:信息;效益语文课程是基础课程,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育效益不高,特别表现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充分利用时间,提升授课效益,而把学生学习的负担带到课外。

因此,如何提升课堂授课效益,是摆在所有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

下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如何重视教学信息反馈,来谈一谈课堂授课效益的提升。

一、从课堂的学习情绪中获取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情绪应成为教师获取的第一反馈信息。

教师要及时从学生的神态、表情、动作中揣摩学生对这节课听得是否明白,学得是否轻松,能否产生浓厚兴趣,以便及时调整课堂教学。

如果学生在学习《黄果树瀑布》一课时兴趣盎然,学习《安塞腰鼓》时情绪激昂;学习《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时悲伤以致落泪;学习《大自然的文字》则不时流露出新奇的目光,这说明学生上课时非常专注投入,与课文的情感融为一体。

一般来说,课堂的教学效益也会较高。

反之,学生神态木然,该活跃不活跃,该沉思不沉思,该笑不笑,该难过不见得难过,那即使教师的课讲得再精彩生动,也难收到预期的效果,提高课堂效益也成了一句空话。

这一点,从整节课的角度来看是这样,从一节课中的某一个教学环节的角度来看也是这样。

二、从学生朗读、答问、质疑中获取反馈信息,因势利导,适时点拨,提升课堂授课效益在语文课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思考、主动发言,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是新课标赋予语文教师的使命。

其实,这个过程也是教师获得反馈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

这一点,从道理上来说,教师是不会有异议的,但也正因为这样,这问题就更容易被忽视了。

一些教师在上课时,往往为完成教案中计划安排的朗读内容而布置朗读;为按自己分析课文的需要而进行提问,至于朗读和提问中所暴露出的问题,恐怕就无暇顾及或认为无必要顾及了。

一节课下来,只着重考虑这节课的教学计划完成与否,却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收益有多少。

这些现象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屡见不鲜,是造成语文科教学耗费时间多而实际收效小的重要原因之一。

据此,强调从学生朗读、答问、质疑中获取反馈信息,因势利导,适时点拨,提升课堂授课效益尤为重要。

如学习《郑成功》一文,学生阅读课文后能指出“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伟大功业,是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

”是文中的中心句,教师就可因势利导,加以点拔,指导学生从“不会忘记”入手。

不会忘记的是什么?为什么会不会忘记?进而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这比教师为完成教案定出的教学任务而“以朗读铺路,提问点缀,不管懂与不懂,照样完成教案任务”的实际收效要好得多。

三、从学生的书面练习中获取反馈信息,及时查漏补缺教师经过一个教学环节或整节课的辛勤劳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多少,差漏在哪里?学生的书面练习是一个重要的反馈信息,我们应该学会获取和正确利用这一反馈信息去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我们所说的书面练习,当然包括课外的,但我这里特别强调的是课堂上的。

现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书面练习如:抄写、组词、造句,特别是作文都安排到课外去了尤其是高年级,这不但加重了学生的课外作业负担,就从获取课堂反馈信息角度来看,也是不科学的。

所以,我们既应从语文课堂教学中提倡“精讲多练”的角度去加大课堂上书面“练”的份量,也需要为从学生的书面练习中获取反馈信息的角度去增加课堂“练习”的机会。

而当学生进行书面练习时,教师及时进行巡视指导是十分重要的,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许多教师尽管也注意经常布置一定的课堂练习,但他们所要得到的反馈信息却往往要待到一两天后作业批改完才能了解。

而作文练习就更要推迟一星期了。

因反馈信息来得迟,查漏补缺就不能及时,教师的课堂教学自然会被动多了。

我们不是经常可以从学生作业中看到“重做”的批语吗?但教师可曾想到“重做”二字不但反映学生做了“无用功”,而且教师本身也同样付出了不少无效劳动。

反之,如若教师在学生进行书面练习时,能做到经常巡视,认真了解情况,善于发现问题,借以反省自己的课堂教学,并及时查漏补缺;对个别后进生加强指导;对带有共性的问题集中加以评点,那么,学生抄写中的错字、造句中的病句、作文中的离题等问题不是可以得到及时的纠正吗?教师在一些学生作业本上加上的特别显眼的“重做”二字不是也可以逐步“卸免”了吗?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在值得在此问题上多花心思。

四、从课后征询学生意见中获取反馈信息,认真加强“教”与“学”的协调性课后与学生交谈,了解其对课堂教学的反响,是教师获取反馈信息的又一途径。

但这种征询意见的方式切忌问卷式的一问一答,而应在教师与学生轻松而随和的交谈中进行,只有这样,教师才会获得真正的有价值的信息。

当你了解到学生觉得这节课特别有趣,学得既轻松又愉快,不知不觉就到下课时间了。

那么,这节课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应该说已基本达到协调一致,教学的效果自然会很好。

当一个学生在学习了《船长》后问:“老师,我真不信有像哈尔威这样愚蠢的人?”教师应从这一疑问中意识到,学生在课堂上对哈尔威船长以身殉职、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质丝毫也没有领会,说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根本未能达到协调一致。

这一反馈信息,对教师今后如何改进课堂教学是大有脾益的。

其实,一个成功的教师,必定会有很强烈的信息反馈意识,并会想方设法及时获取教学的反馈信息,予以储存,为自己所用。

篇二《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原则》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目前学术界对它的理论研究属于起步阶段。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建立其理论研究的原则是研究的起始点。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为政治服务、为教育对象服务,遵循教育规律,着力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跨学科研究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这些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理论研究; 教育规律; 教育理论; 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经过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到目前为止已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相对明确的研究方法,为学科的进一步发展莫定了良好的基础。

202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将思想政治教育调整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内的二级学科,使这个学科究竟是属于政治学还是教育学的范畴有了明确的定位,也使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面临着对自己学科内涵和学科定位的重新思考。

这种重新思考,需要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得到展现,而研究需要遵循一定的方法论原则。

一、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基石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根本方法和最高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在进行理论研究时,要辨证、客观地认识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中各种现象和问题,从一定的历史高度去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从社会经济生活的角度去探究各种现象和问题的动因和本质,从而在揭示规律的基础上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和原则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中有以下内容:第一,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客观实在性。

人类社会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活动方式,是一种人类社会独有的现象。

它不是人们头脑中凭空臆想出来的,而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和产物,是一种客观现实的产物,是人类社会中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需要。

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无数的先哲一直都在探讨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第二,用发展的理念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一种发展的理论,是一种鲜活的说服艺术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其他的学科一样,是一门处在运动和发展中的学科。

它的主体和客体都是有血有肉的人,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是一种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主体性活动。

它决定了人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时必须把它放在一定的历史范畴内,联系特定的历史时期、文化背景、环境和主客观条件等因素进行具体的研究和分析。

研究中要避免用僵化、固定的模式去套鲜活的说服艺术。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要体现实践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学科,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它的理论必须与实践密切结合。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必须与现实的实践问题相结合,要从具体的、现实的可操作层面的问题入手,得出较普遍的结论,以便用结论去指导实践。

第四,坚持唯物史观。

从经济关系出发去分析上层建筑问题,一切政治现象都根源于社会经济生活。

人们在自己生活和生产的社会中,形成了与他们当时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这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它决定了社会的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等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因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必须从经济关系出发去探索自身的诸问题。

二、双服务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意义所在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带有明显的阶级性。

政治性是它的突出特点。

自地球上有人类社会以来,它在所有的阶级社会中都普遍存在,它是一种属于意识形态传播的特殊政治教育活动,与一定社会和阶级的意识形态活动密切联系。

“它的目的主要在于让一定的社会成员掌握和接受一定的思想观点,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其性质上说,是一种意识形态灌输和传播的活动。

可以说它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教育活动。

它不仅是进行道德的教育和培养,也包括思想观念、政治观点、法律观点等的教育。

”[1]事实上,所有的国家都存在意识形态的灌输和传播的教育活动,只是灌输和传播的途径因文化、习俗、思维方式的不同而在具体表现形式上不同而已。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专利,也不是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有的特殊政治教育活动。

在西方,所谓的思想“自由”不是任其自由发展,政府同样在发挥意识引导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性质决定了它为政治服务和必须满足政治需要的特点。

“政治,说到底,是占统治地位阶级的根本利益和根本意志,服从社会政治需要,就是维护占统治地位阶级的根本利益。

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国家的制度、方针和培养目标,按照一定的原则,坚持以占统治地位阶级的意识形态为主导进行教育。

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一定阶级、政党或国家机构的领导下,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服从政治需要的保证。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政治性、思想性突出的特点,决定它必定是在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执政党或国家专门机关的掌握之中,并作为维护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