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史讲稿-
戴高乐时代
专业:世界史
姓名:侯壮丽
学号:1313030135
一简介
夏尔·安德烈·约瑟夫·马里·戴高乐,法国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作家,于1913年从军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0年法国战败后,创建并领导自由法国政府(法兰西民族委员会)抗击德国的侵略,法国人民尊称他为“戴高乐将军”。
1946年因政治斗争辞去职务.在战后成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并担任第一任共和国总统。
二第五共和国的建立
内阁的不稳定和第四共和国面临阿尔及利亚问题的束手无策导致法国政体面临严重的危机。
来自各界的许多政治要人都希望戴高乐复出,救国家于水火。
1958年9月28日举行的公民投票中,新宪法在法国本土以79.2%的压倒多数被通过,并在法兰西帝国(除圭亚那决定立即独立)也得以通过。
12月21日,戴高乐总统当选为总统,于1959年1月8日宣布就职。
三阿尔及利亚问题
1959年9月,他宣布阿尔及利亚人民享有自决权(自决意味着独立)。
1961年1月8日,在有关公民自决原则的全民投票中他获得了广泛的支持,得到75%的赞成票,但是在阿尔及利亚,欧源人和驻军却激烈反对,4月23日晚,戴高乐再次身着将军服发表电视讲话,戴高乐的演说果真发挥了作用,驻阿士兵开始拒绝执行上司的命令,24日,叛乱也崩溃了。
1961年5月。
法阿双方开始谈判。
1962年3月18日,法阿双方签署《埃维昂协议》。
根据协议,阿尔及利亚可以独立,但两国仍将保持合作关系。
四个人权威与国家的伟大
1) 政治体制的巩固
a 定期召开内阁会议。
与第三、第四共和国时期的总统不同,戴高乐会主持召开每周一次的内阁会议,在一些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上,他通常会要求在座的每位部长都要发表看法,而且是“顺桌子挨个发言”,戴高乐明确规定:部长们的任务就是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
戴高乐较为充分地控制了决断权。
b推行总统普选制。
在起早1958年宪法时,他就主张总统由全民普选产生。
阿尔及利亚问题解决之后,议会制的苗头重新显露,戴高乐感觉议会有可能操作大选举团请他下台。
1962年9月12日,他提出一份宪法修正案,建议实行总统普选制。
10月
29日,宪法修正案在公民投票中以62.2%的支持率而获得通过。
1965年12月,法国举行了首届总统普选,第一个七年任期结束后,他以54.8%的选票击败密特朗,再度当选共和国总统。
2)促进经济的发展
经济进一步繁荣,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并发展大型高科技工程,发展卫星计划,第一颗卫星于1965年上天法国成为继美苏之后第三个航天大国,且重视发展核武器,1960年,法国原子弹成功爆炸。
3)外交政策的变化:戴高乐主义的出现
戴高乐制订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戴高乐主义大致表述为:维护民族独立,争取和维护法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大国地位,建立以法德为核心,以法国为领导的“欧洲人的欧洲”,逐渐打破美苏两极格局,具体体现是法国在国际事务中执行独立于美国的政策。
a抵制美国霸权。
1966年,法国正式退出北约一体化军事指挥系统。
b主张多级政治。
主张多级政治取代美苏两极格局,在他总统任期间,提倡东西方“缓和与合作”,主张与苏联以及东欧国家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
他还主张美军退出越南,并周游许多国家以加强法国国际地位。
c建立法德轴心。
1963年1月22日签订的《法德合作条约》,集中体现了法德的全面和解。
加强与德国的联系,推动欧洲共同体的发展。
4)思想新潮与文化爆炸;法国的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并不是一个哲学,而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流行于西方的一种社会文化思潮(60年代兴起于法国和美国)。
它广泛涉及建筑、文学、艺术、历史、社会、政治以及女权运动等众多学科和领域,其核心是哲学思潮。
从表面上看,后现代思潮不仅是反传统主义的,而且还是反现代主义的。
现代主义所包含的主体原则,理性原则和表象原则,均受到后现代主义的质疑和批判。
然而从实质上看,后现代主义不过是延续和深化了现代主义的某些观点,并将其推向了思想的极端。
换言之,后现代主义对于现代主义的否定和攻击,并不意味着现代主义的结束。
它实际上是一种现代主义的发展。
法国的后现代主义文化取得了三大标志性成果:
a哲学上的结构主义。
代表人物列维-斯特劳斯,1958年出版《结构人类学》,1962年又发表了《野蛮人的思想》,他认为,野蛮人之间以及野蛮人与文明人
之间在心理和文化上具有同构性,有一个最终的共同结构,而且这种同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体系。
在他的影响下,20世纪60年代,法国的众多学科领域先后掀起了“结构狂潮”。
b文学上的新小说。
又称为“反小说”。
“新小说”作家们力图展示的是世界的不确定性和不可知性。
他们的作品并没有告诉读者究竟发生了什么,而是让读者去揣摩发生了什么;并没有着意地去刻画人物,而是让读者在“这个人物是否存在”这样一种迷茫中永远徘徊下去,代表人物是萨洛特,作品《陌生人的肖像》。
c电影上的新浪潮。
指那些以“名导演理论”为基础的新潮电影,首创者是特吕弗,他认为,应当更自由地选择拍摄场地,让演员有更大的空间发挥发展,电影应当表现出生活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代表人物戈达尔,作品《电影史》。
此外,戈达尔一直自认为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他认为社会变革具有其必然性。
1968年5月,当法国社会乱作一团时,戈达尔强烈抗议关闭电影节,他说:“当我们的同志在巴黎的街垒前倒下时,我们不能在继续过节了。
”
五五月风暴:1968年5月,法国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经济贫富差距大、失业人口增多,由大学生首先发起,中学生、工人、农民以及公务员随后加入其中,各方面力量趁机介入而引发的五月风暴。
背景:第一,经济危机动摇了法国的“繁荣”。
1964~1965年,法国经历了战后第三次经济危机,工业生产指数比危机前下降了5.5%。
法国政府力图通过增加政府投资和放宽信贷等措施来刺激生产,结果却进一步造成了通货膨胀,1968年的物价比1967年增长66%以上。
同时,法国为了发展独立的核力量及防务力量,花费巨额款项,给法国经济造成了相当大的压力。
经济危机使法国经济繁荣的表象破灭,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政治问题,导致了资本主义各种矛盾的激化。
第二,社会阶级矛盾尖锐。
首先,工人阶级的生存受到最严重的威胁。
在经济危机影响下,法国工人失业现象日趋严重,大批工厂倒闭,失业队伍中不仅有一般的熟练工人,而且也有大批技术工人和企业管理人员,这对于社会的稳定极为不利,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失业青年,对社会一系列问题充满了不满情绪,因而工人的游行示威事件时有发生。
其次,经济危机也损害了中间阶层的利益。
中间阶层的民众从收入上讲,他们明显高于普通工人的收入,但他们也深受失业、通货膨
胀之苦。
为了改变恶劣的处境,他们不满现状,提出“改革税制”和政治制度等一系列要求。
加之当时加速资本集中、兼并的措施,也促使中间阶层、小商、小农的破产,加剧了社会矛盾。
再次,农民对法国现状极为不满。
在经济危机袭击下,法国农业缩减,由于财政危机,政府实行财政紧缩政策,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价格低廉,甚至入不敷出。
第三,戴高乐体制的反对派力量加强。
60年代,左翼党派在一致反对戴高乐的基础上相互开始靠拢,法国政治社会又出现向左转的倾向,左翼政党又逐渐联合起来,成为戴派势力强有力的挑战者。
过程:大学生的不满首先是从楠泰尔大学开始爆发的,3月出现了学生运动,要求改革学校的教育制度,5月3日,为抗议大学当局开除学生运动领导人,巴黎大学学生罢课并占领了大学校舍。
戴高乐不予理睬。
警察封闭了弄泰尔分院,学生筑起街垒同警察对峙。
高潮:5月中旬运动进入高潮。
5月12日,工人举行罢工,声援学生的斗争。
5月14日戴高乐访问罗马尼亚,这给下层群众发起进攻打开方便之门。
学生占领学校,工人占领工厂,水陆空交通停顿,工厂停工,商店关门,整个巴黎限于瘫痪。
罢课罢工还席卷了法国90多个省,农民也要求提高农产品收购家和降低税收。
应对:5月29日,戴高乐与马絮将军达成交易,以军队为后盾,同工会和企业住代表谈判,5月30日,再次发布电视讲话,戴高乐成功地用语言而不是流血平复了风暴。
六戴高乐的下台
1968年五月之危机虽然在戴高乐总统的领导之下得以顺利化解,甚至还稳定了法国右派政府之政权,但是人民的支持并没有转化成对戴高乐总统的支持。
戴高乐认为,五月风暴已将他的权威形象打破,因此,他决意要再搞一次公民投票重建自己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形象。
公民投票与1969年4月27日举行,投票结果是:47%的人赞成。
28日零点,带高乐发布了一则简短的公告:“我停止行使共和国总统之职。
本决定自今天中午起生效。
”戴高乐时代由此结束,法国随即进入另一个时代。
戴高乐总统于1970年11月9日因突发心脏病而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