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开学第一课
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 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 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 限,是一门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以 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的课程,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 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为目的的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 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 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 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比其他任 何课程都更强调学生对实际的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 一种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 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 、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 综合实践活动是三级管理的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集中体现了新的课程管理和发展制度。在新一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国家统一制定课程标准和 指导纲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地方差异加以指导,学校根据相应的 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国家规定——地方指导——校本开 发与实施”,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特征表现。
Hale Waihona Puke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初步形成反思、探究社会问题的习惯,自觉遵守社会 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初步养成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认识社会环境,探究社会问题 •走入社会,熟悉并遵守社会行为规范 •发展人际交往,养成合作品质,融入集体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形成亲社会的态度和热爱社会的情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
综合性 研究对象;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方式 实践性 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 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自然,走上社会,亲身经历,增强体验 活动性 有目的地玩 有组织地玩 有设计地玩 有收获地玩 开放性 教育时空的开放;组织形式的开放;活动内容的开放;教育资源与 教师队伍的开放;教育管理与教育评估的开放 自主性 充分尊重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及指 导教师;自主设计、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 的形式 生成性 新的目标不断提升,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加 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从而使活动更富有成效。
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
1.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鼓励初中学生以小组 合作的形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小组的构成由学生自己协商后确定, 教师不过多介入他们的选择。小组成员的组成不限于班级内,为使实践 与探究走向深入,允许并鼓励各班之间、不同年级之间、甚至不同学校、 不同地域之间学生的组合。 2.个人活动 个人活动的组织形式能够有利于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 问题的能力。初中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 的实施过程中,允许初中学生独立进行的活动,并完成活动任务。在学 生个人完成活动后,应鼓励学生积极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分享。 3.班级活动 一般来说,一些跨领域、周期长的项目或课题,也需要采取班级活 动这种组织形式
哈佛大学数学系教授、菲尔兹奖获得者丘成桐说:
常常有人说,中国的教育基础打得比较扎 实,只不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比其 他国家的学生弱一点,对这种说法我不敢苟 同。在10多年前,我招收的中国学生都非常 优秀,但是现在的中国学生在哈佛的表现并 不那么出色,遇到问题根本无法运用自己所 学的知识,甚至是一些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也 是如此,他们在哈佛读研究生期间遇到很大 的困难,甚至不能继续读下去。
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 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 ——江泽民 《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
选择了一种教育,就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 ——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90 84.3 关于学生作业的调查 80 70 60 50 41.1 40 30 17.9 20 6.4 4.6 10 0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安排
1、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平均每周 为3课时。 2、最适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的应是弹性课时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
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宗旨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 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命运、社会问题、环境 问题,关注社会需要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服务于社会;培养爱国主义 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需要、科技进步、学 生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联系,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些都是综 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追求。 具体地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终身学习的愿望、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 力; 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 优化中小学课程结构,促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与制度的创新。
3.7
3.5
主 思考 息 论 作业 告 为 信 讨 报 忆 书与 理 习 践性 文 记 整 学 论 读 实 练习 搜集 小组 撰写
其他
学生的作业以练习记忆为主,实践性、探索 性的作业占的比例极少。
*、2001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报告
中国小孩在21个国家中,计算能力最强, 创造力倒数第五。 在校做数学题时间,我国中学生每周 307分钟,他人217分钟;回家后,我们还要 花每周4小时,他人不超过一小时。 我国中小学生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 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的只有14.9%。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有赖于树立新的知识观
据权威预测,未来30年,人类的科技知识总量 将在现有的基础上再增加100倍,而且知识更新速度 不断加快,一个人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仅占一生中所 需知识的10%左右。 在知识爆炸时代,知识学习已不象以前那么重 要。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维, 主动探究,善于获取、加工各种信息,已成为现代 社会越来越重要的“顶尖素质”。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确定。确定综合实 践活动的内容需遵循下列原则: 1.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 2.体现每一所学校的特色 3.反映每一所学校所在社区的特色 4.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或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的关系
1、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 2 、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 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 3、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可与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
3.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初步具有自主选择和独立做出决定的意识和能 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不足,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 •在问题情境中,善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积极完善它 •认识各种灾害及危险情境,学会自我保护 •探究生活,热爱生活 4.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 能力 •关注日常生活及周围环境中的问题,激发探究的热情 •考察科学发现的历程,感受并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所必备的精神和品格 •亲身实践,学会使用一些最基本的工具和仪器 •尝试科学探究的过程,发展获取信息、选择信息和处理信息的初步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线索
学生与自然的关系; 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 学生与自我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范围
培养目标:在教师指导 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与 对信息技术新要求: 信 作为一门 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 息化社会合格毕业生应具备: 课程;又作 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 A、筛选和获取信息、创 为一种学习 指定领域 社会责任感为主的学习领域。 造性加工和处理信息并利用 方式 (1)研究性学习 包括五个方面内容: 信息解决问题能力; 包括:劳作、手工、设 服务社区、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B、掌握和运用技术的能 计、家政、农业技术、工业 走进社会、 力应与读、写、算并列,培 (3)劳动与技术教育 技术、职业准备等科目内容。 珍惜环境、 养学生终身有用的基础能力。 并拓展劳动与技术空 (4)信息技术教育 关爱他人、 使学生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作 间:引入了简易技术设计、 非指定领域 善待自己。 为支持其它学科学习和终身 技术产品说明书阅读、简单 除指定领域外,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班团队活动、校 学习的工具。 技术作品评价。农业技术从 传统活动、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 作物栽培、动物饲养向品种 心理健康活动等非指定领域。这些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可 改良、技术试验、产品贮存 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相结合,也可以单独开设, 但课程目标的指向是一致的。 和加工、市场调研与营销等 方面拓展。
相关背景
长期以来中国的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创新意识不强。 中国的教育和世界接轨。 美国:自然与社会研究、设计学习、社会参与性学习 英国:设计学习 法国:综合学习 日本:综合学习时间 台湾省:综合活动
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发展 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 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知识点缺陷将来易通过各种途径得以弥补,但 科学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上缺陷将在今后工作和 生活中难于弥补
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世界各国基础教 育改革的一个基本点都集中在如何使本国的青少年 具备21世纪社会所必需的“关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