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孙膑是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关于他和庞涓的故事,几乎无人不晓。
针对这个故事,我们就可以从多个角度审视,根据论证论点的需要,巧妙点化素材,使其成为有力的事实论据。
角度一:感情影响理智认知。
孙膑之所以抱稀世之才而惨遭削髌之祸,是因为他太相信奸诈的师兄庞涓所致,同窗兄弟之情蒙蔽了他的眼睛,使他无法。
理智地看到庞涓阴险的用心。
角度二:嫉妒是杀人的刀。
智谋过人的孙膑与庞涓同拜一师学习,两人同习兵法,共论天下大事,亲密得如同兄弟。
如果能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他们都会成为叱咤风云的将才。
遗憾的是,心胸狭窄的庞涓却无法容忍师弟比自己聪明,嫉妒心作祟,做出了伤天害理的事情,把孙膑骗到魏国,残忍地削去了孙膑的髌骨。
而他自己最终也难逃兵败自刎的悲惨下场。
角度三:轻信他人易受害。
聪明如孙膑者,却恰恰忘了一句重要的话“防人之心不可无”,如果他对庞涓有一点戒备之心,如果他意识到轻信他人会有潜在的危险,那么,他便不会陷入庞涓设计的圈套,从而招来被削髌骨的大祸。
角度四:作恶的下场必然是自食其果。
作恶的结果是什么呢?是在马陵之战中的惨败,是可悲的自我毁灭。
角度五:在灾难中站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孙膑受膑刑后,他没有屈服于命运,而是顽强地抗争。
他装疯扮傻骗过庞涓,忍辱逃生以成大事:马陵道设计逼杀庞涓,著成《孙子兵法》泽被后世。
由上例可知,一则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点化就是不同的论据,可用来论证不同的论点。
当然运用时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搬,应根据不同观点的不同要求,从不同侧面进行分析。
分析时要突出与所证观点有关的侧面,对与观点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则应一笔带过,甚至可以不提。
“得法者事半而功倍,不得法者事倍而功半”,如果我们学会了一例多用,能够多视角、多层次地审视材料,不仅可以举一反三,以一当十,而且还可以旧材翻新,写出观点。
2.一条勇敢的鱼生活在渤海口,它发誓要游到高原,实现生命的价值.它逆流而上,顽强地拼搏它的游泳技术很好,头脑也很机敏。
它穿过了渔民们布下的一道道鱼网,也逃过了大鱼吞食的嘴巴,冲过浅滩,穿过激流。
它游过了一个又一个危险地带,它过了山涧,挤过了石罅,终于游上了高原。
群鱼们为它欢呼,把它视为勇于拼搏台斗的英雄。
可是,这位备受尊敬的英雄,刚想朝欢呼的同类摆摆尾巴,却已经不行了,它破冻成了冰。
多少年过去了,它一直保持着游动的姿势,凝固在唐古拉山的冰块中。
3.有两只蚂蚁想要翻越前面一段墙,寻找墙那头的食物。
这段墙长有20米,高有近百米。
其中之一只蚂蚁来到墙角就毫不犹豫地向上爬去,辛苦地努力着向上攀爬,可是每当它爬到大半时,就会由于劳累、疲倦等因素而跌落下来。
可是它不气馁,它相信只要付出就会有回报。
一次次跌下来,它又迅速地调整一下自己,重新开始向上爬去。
而另一只蚂蚁观察一下,就决定绕过这段墙去。
很快地,这只蚂蚁绕过这段墙来到食物面前,开始享用起来:而那只“勇敢、坚定”的蚂蚁还在不停地跌落下去又重新开始。
4.夜晚,一个人在房间里四处搜索着什么东西。
有一个人问道:“你在寻找什么呢?”“我丢了一个金币。
”他回答:“你把它丢在房间的中间,还是墙边?”第二个人问:“都不是。
我把它丢在了房间外面的草地上了。
”他又回答:“那你为什么不到外面去找呢?”“因为那后面没有灯光。
”你肯定觉得这个人很可笑。
然而,我们中的有些人每天都在错误的地方寻找他们想要的东西。
5.巴黎一家现代杂志曾经刊登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竞答题目:“如果有一天卢浮宫突然起火,而当时的条件只允许你从宫内众多艺术珍品中抢救出一件,请问:你会选择哪一件?”在数以万计的读者来信中,一位年轻的画家的答案被认为是最好的——选择离门最近的那一件。
无论他们的身份、背景、经历有多么的不同,但是在过去的一年或几年里,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感动了公众,感动了中国。
他们或者用自己的力量,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诠释着一个人对这个国家、对这个社会应该担当的责任,以坚强的民族精神挺起国人的民族脊梁;他们或者用自己的故事,解读人与人之间应有的情感,带给人们感人至深的心灵冲击……6. 尾山宏——用正义谱写正义尾山宏,日本著名律师,“中国人战争受害者索赔要求日本律师团”团长。
这个连睫毛都花白的老人,作为中国人战争受害者的代理律师,从1963年起参与了四十年来所有的对日诉讼案件。
尾山宏等日本律师成立的“中国人战争受害者索赔要求日本律师团”,无偿代理这些诉讼,并自行垫付一切费用。
此外,他们还多次自掏腰包将中国受害者接到日本东京出庭。
将大部分精力倾注在案件诉讼上的尾山宏,只能以为企业做法律顾问养家糊口。
尾山宏的举动触怒了日本国内右翼势力。
但尾山宏的举动受到了中国人乃至全世界人的尊重,人们称他“是一个为正义,而同那些丧失记忆的人进行抗争的斗士”,而他所代理的诉讼“不仅贡献于中国和日本,而且贡献于全人类。
”他自己说:“勇于忏悔自己国家的罪行,才是真正的爱国心;一个有良心的国家应该正视历史,而非极力否认、设法掩盖自己的罪行,唯此才能得到世界人民的尊重。
”7、王选——巾帼战士,民族斗士王选,1977年毕业于杭州大学,1987年开始留学于日本筑波大学。
1995年8月3日,一则关于日军细菌战的报道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
这则日本共同社采写的消息说,首届731部队国际研讨会在中国哈尔滨召开,其中提到王选父亲的家乡——浙江省义乌市崇山村,3个村民代表就当年日军实施细菌战要求日本政府谢罪并赔偿。
从此,王选和他们一道踏上了漫长而艰难的对日索赔之路,她曾对日本侵华细菌战罪行做过大量详实的调查,并访问过很多当事人,同时王选曾多次与日本右翼势力进行面对面的交锋。
她用柔弱的肩头担负起沉重的历史使命,她用正义的利剑戳穿弥天的谎言,她用坚毅和执著还原历史的真相。
她奔走在一条看不见尽头的诉讼之路上,和她相伴的是一群满身历史创伤的老人。
她不仅仅是在为日本细菌战中的中国受害者讨还公道,更是为整个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规则寻求支撑的力量。
她告诉世界该如何面对伤害,面对耻辱,面对谎言,面对罪恶,为人类如何继承和延续历史提供了注解。
8. 黄伯云——三万里回国路,二十年砺剑心黄伯云,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的公派留学生,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在美国完成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归国留学人员。
黄伯云就是憋着一口气回来的,他内心深处的目标是“要搞就要搞世界第一”。
1996年,黄伯云和同事们完成了“高性能碳/碳航空制动材料制备技术”的实验室基础研究。
为了让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产品,他们决定把实验室里的成果转变为流水线上的产品。
在模拟飞机试验中,刹车片温度急剧升高,摩擦系数严重下降,课题组在最后关头失败了。
作为项目的主帅黄伯云每天工作时间平均达12个小时,时常通宵达旦。
一遍遍地推倒重来,一项项检查、一点点琢磨,改进工艺、添加新的材料……一年多后,成功终于降临,黄伯云终于让无数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碳原子听从指挥,有序排列,形成了完整的“高性能碳/碳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
2003年9月,大型民用飞机上的试飞试验全部完成,中国飞机依赖进口刹车片才能“落地”的历史被改写了。
9、刘姝威——学人风格,勇士胆识2001年,刘姝威着手写《上市公司虚假会计报表识别技术》一书,她看到的从蓝田招股说明书到2001年中期财务报告,全部是公开资料。
可经过分析,她却被吓呆了:“这么多明摆着的毛病,最基础、最简单的分析方法就能看穿的骗局,怎么早没人吱声呢?”当时,银行已经给蓝田20亿元贷款,出于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刘姝威觉得应该提示一下银行。
于是撰写了600字短文——《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结果遭到死亡威胁。
“我是一名学术研究者,可现在我却成了一个巨大势力集团的对立面。
我没有选择,只能以死相拼。
”刘姝威声泪俱下,“我坚信我的推理和结论没有错。
如果我现在站出来说:我错了,那银行该怎么办?那20多亿贷款该怎么办?”此事2002年初被公开,成为中国经济界最具爆炸性的新闻之一,短文粉碎了上市公司蓝田股份的神话,刘姝威为防止国家银行资产的继续损失做出了重要贡献。
10. 巴金——二十世纪中国的良心巴金,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一生创作无数。
“文革”中,巴金遭到了残酷迫害。
1978年起,他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这是他生命中最后一项大工程,从1978年12月到1986年7月,耗费了整整七年的时间,终以煌煌五卷四十多万字的巨著,奉献给人们一部这个时代“说真话”的大书。
它渗透了老人晚年的真实思想与感情,写出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近四十年来心路历程的伟大“忏悔录”。
巴金老人自80年代初被确诊患上帕金森氏症后,仍然在病魔的折磨下坚持创作。
他写作时连笔都拿不稳,有时刚写几个字,手指就动不了了,老人只能用左手去推右手。
26卷本的《巴金全集》、10卷本《巴金译作集》、《怀念曹禺》、《告别读者》等著作和文章,都是他在90岁以后写成和校对完成的。
他的创作可谓字字艰辛,字字是血。
巴金伴随中国走过了一百年,然而他是当代中国活得最痛苦的老人,不但是因为病痛,更是因为他沉浸在噩梦般的恐怖之中,他通过自己的作品解剖自己、指责自己、提醒人们不要忘记曾经有过的民族劫难。
巴金研究专家这样说:“在社会开放,人人追求成功、财富、名利的时候,惟独巴金还在一字一句地写他的忏悔录般的《随想录》。
”这个敢讲真话的温顺老人,以自己的真诚和80年的文学创作生涯,印证了自己的一句话“把心交给读者”。
1.爱国(1)引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古今往来历史上有多少志士仁人为捍卫祖国的尊严,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鞠躬尽瘁,舍生忘死。
爱国志士永垂青史,受人景仰,卖国奸贼遗臭万年,遭尽世人唾骂。
历史公正的裁决,早已昭昭在世!(2)事实论据文天祥宁死不屈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严辞拒绝了敌人的劝降。
一天,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劝降,许以丞相之职,他毫不动摇,反而斩钉截铁地说:“唯有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
”临刑前,监斩官凑近说:“文丞相,你现在改变主意,不但可免一死,还依然可当丞相。
”文天祥怒喝道:“死便死,还说什么鬼话!”文天祥面向南方慷概就义了,给世人留下一首撼人心弦的《正气歌》。
陈天华遥寄血书革命家陈天华,在日本留学时,听到沙俄军队侵占满洲,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又要同沙俄私订丧权辱国条约的消息后,他悲愤欲绝,立即在留学生中召开拒俄大会,组织拒俄义勇军,准备回国参战。
回到宿舍后,咬破自己手指,以血指书写救国血书,在血书里陈述亡国的悲惨,当亡国奴的辛酸,鼓舞同胞起来战斗……他一连写了几十张,终因流血过多而晕倒,可嘴里还在不停地咸:“救国!救国!”别人把他救醒后,他坚持把血书一份一份装入信封,从万里迢迢的日本寄回国内。
读到的人无不感动。
吴玉章维护国家尊严老革命家吴玉章,年轻时东渡日本留学。
1904年元旦,因清朝末年中国贫弱,日本帝国看不起中国,在悬挂的万国旗中,故意不挂中国国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