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生活满意度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的人均GDP与收入可谓是中国增长速度仅次于上海的地区。
市场经济带来的收入的增加与文化的交流,使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方面的转变。
市区与新区的繁荣发展也使在不同层次的人在不同方面的满意度急剧上升!
从2014年版《苏州统计年鉴》*的方面来看,首先农耕面积为337.18千公顷,较1995年以来并没有多少的增长,而农村社会总产值却由1995年的17947354万元(1995年,按当年价计算,新口径)相比,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一是我国农业科技从“八五”以来便迅速发展,二是随着经济与政府政策的放松,农民们跟愿意去尝试以现代科技的力量在增加农业的亩产值。
已达到:不增加用地面积而增加亩产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建设。
务农的人们从以前的徒手插秧、收割到现在的全机械化播种、培育、收获的变化着实反应出了人们思想和生活方法的改变,人们得以从务农外的繁重劳动中解放,从而获取时间参与其他的事业或休息空间。
那又如何衡量一个地区人民生活满意度的变化呢?首先我们从人均年收入来看吧。
《苏州统计年鉴》上统计,苏州人民在1995年的全市年均人收入*为6944元,2000年时增长到了11778元,2010年为45566元,而2013年却增长到了61416元。
相比1995年与2013年,全市人均收入增长约为8.8倍!人民比起以往的将大部分金钱都放在温饱问题上,现在能将更多的金钱投入对思想建设、旅游、书籍以及运动上。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本质上将带动一个地区的发展和生活满意度的迅速增加。
再看衡量人们对非温饱问题消费的指数:CPI(消费价格总指数),1984年苏州市的CPI指数为634.9,1995年迅速下降到150.4,2005年下降到126.8,直到2012年,苏州市CPI指数仅有102.1!由此可见人们已经完全无法满足于仅仅将工资花在温饱问题上,而是更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与改善,比如用业余时间去锻炼自己的身体,或者出去旅游来放松自己……总之,比起改革开放前夕,苏州的消费水平、生产力水平都有了至少20倍的提高!苏州也一跃至全国最发达的城市,并仅次于北京、上海和天津。
光近些年来说,苏州的发达程度就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自2011年起,地铁1和2号线准备开工,从2014年开始,市民上下班都可以使用方便又快捷的地铁了。
整个地铁路线横跨整个苏州,几乎可以满足所有上班的白领和蓝领。
现在地铁3和4号线也在开始筹建,虽然在短期之内无法像上海和北京那样,地铁如同下水道,但发达的经济水平首先会优先方便那些提供生产力和消费力的人群。
当然,发达的经济最终会使所有人收益,但市民们可没有为了去买个菜什么的就坐地铁的。
显然,喜欢城市生活的人住在苏州肯定快乐,至少我是这样的。
我们的生活满意度随着经济的发达和社会基础设施的增加而增加。
我们也会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