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于宇宙的认识
——斯蒂芬·威廉·霍金《时间简史》读后感斯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是当今世界上继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其名著《时间简史》所提出的一系列宇宙演化理论,含有不少与中国哲学著作宇宙论思想内涵基本类似的东西。
时间上,“道”是天下万物之源。
关于万物起源的思想,《道德经》中表述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表示,用“有”和“无”说明宇宙的起源,认为宇宙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演化过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表示"道"生万物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的一个过程。
中国古人早就表达了万物产生从简单到复杂的思想。
现代物理学认为,宇宙是从“奇点状态”爆炸演化而来,时间、空间和物质都是从大爆炸开始产生的。
在此之前,它们都不存在,宇宙是无;在大爆炸之后,宇宙开始了时间的延续,空间的膨胀,万物的生演。
天地万物的产生经历由简单到复杂的多层次变化过程,宇宙大爆炸产生星系、恒星、行星乃至生命直至人类。
对于宇宙的灭亡也不可悲观,老子《道德经》说“归根曰静,是谓复命”,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从生长到死亡、再生长到再死亡,生生不息,循环往复以至于无穷,都遵循着这个运动规律。
大爆炸宇宙论认为,万物随着宇宙的膨胀和收缩,呈现周期性生灭状态。
宇宙的死亡还会诞生新的宇宙,任何死亡都意味着新生。
空间上,“道”是万物构成的基本元素。
关于万物构成的思想,《管子·宙合》中表述,“大之无外,小之无内”,“至
大无外”反映了宇宙无限性,“至小无内”反映了物质可分的无限性。
表明“宙合”即宇宙在大与小两个极端上的性质是统一的,作为物质可分无限性与宇宙无限性相统一的整体命题形式,揭示了世界之无限性;《庄子・天下篇》中表述“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表示“一尺之捶”是一有限的物体,但它却可以无限地分割下去。
这个辩论讲的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有限之中有无限。
中国古人很早就表达了朴素的物质无限可分性的思想。
分子、原子、质子、电子、夸克…,人类对组成物质最基本元素不断深化的认识也表明,自然界物质具有无限可分性的思想是正确的。
当然,人们基于现代科学也认识到,这种可分性并不是物质的单纯的量的分割,而是构成自然界的有质的差异的、无限层次的分割与统一。
古人关于自然现象的猜测和思辨性解释,有不少已经被现代科学在更高层次上所证实。
人类的科学文化现象具有一些类似性,本文以上所讨论的内容即是一个例子。
毫无疑问,二者虽然都是探讨宇宙演化问题,但无论在认识水平上还是在基本思想上都有本质的差别。
宇宙的起源和演化一直是人类探索的一个永恒主题,古人或以自然哲学的思辨方式或以宗教神话语言解释宇宙的演化,今天人类则以实证科学对之进行研究。
这里无意将哲学和科学进行“先进”与“落后”般的评判,哲学与科学不是对立、水火不容的。
哲学孕育了科学,而科学则推动了哲学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在任何时候都不可偏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