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格列苯脲发展史

格列苯脲发展史


Thank you !
第三代:格列美脲
药物产品
格列苯脲胶囊:
其作用较甲苯磺丁脲强100倍。口服后30分 钟出现作用,持续约16~24小时。易从胃肠道 吸收,血浆蛋白结合率高。t1/2约为10h。几 乎均由肝脏代谢,主要代谢物降糖活性较弱。 约50%代谢物从尿中排泄,另外50%经胆汁排 入粪便。适应症同甲苯磺丁脲。但降糖作用强 250~500倍,易产生低血糖反应。
第一代磺脲类降糖药
磺胺类抗生素的降糖作用被发现后不久,氨 磺丁脲、甲苯磺丁脲等第一代磺脲类降糖药便相 继问世,作为非胰岛素注射控制血糖的新治疗模 式,第一代磺脲类药物曾经被广泛使用。然而, 多年的临床应用表明,由于其与磺脲类受体亲和 力低,脂溶性差,细胞膜通透性不强等缺陷,常 需口服较大剂量才能发挥降糖作用。
药物的相互作用
该品不宜与水杨酸类 、磺胺类、普萘洛尔、单 胺氧化酶抑制剂、青霉素 、丙磺舒、保泰松、吲哚 美辛、双香豆素类抗凝血 药、甲氨蝶呤等合用,合 用会增强降血糖的作用, 引起低血糖反应。
小结
从磺脲类降糖药发现至今已有近60年,现其已经成 为口服降糖药中种类最丰富的一员,在口服降糖药中亦 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新一代药物的研发,其不良 反应、降糖效果、药代动力学均在不断改进,现仍作为 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的一线用药。然而,发展至今 ,磺脲类药物仍未完全摆脱低血糖等不良事件的困扰; 在血糖控制方面,还不能达到较好的模拟正常胰岛素生 理分泌模式的目标,因此,进一步开发更为完善的新一 代磺脲类降糖药,将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达标做出更 多的贡献 。
1966年以格列本脲为代表的 第二代SUs被成功合成,之后格 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喹酮等 被陆续合成,并先后应用于临床 治疗2型糖尿病至今。
至上世纪90年代,格列美脲的成功研 发标志着新一代SUs的诞生,现已广泛 地用于2型糖尿病的临床治疗。
磺脲类降糖药的发展
随着磺脲类药物降糖药作用的发现,糖尿病治疗 进入了口服给药方式控制血糖的时代,经过半个多世 纪的发展,磺脲类降糖药已经发展成为种类众多,应 用最为广泛的降糖药物之一。磺脲类降糖药亦经历副 作用多、用药安全性差的第一代,到种类众多、应用 广泛的第二代,目前,以格列美脲为代表的第三代口 服降糖药亦已普遍使用,其用药安全性、作用方式均 发生了巨大改进。
格列苯脲
中文名称:格列苯脲
中文别名:优降糖;达安疗 ;达安宁;乙磺己脲;优格 鲁康;氯磺环己脲;
英文名称:Glibenclamide
英文别名:glybenclamide; glyburide usp; Glibenclamide; Glyburide;
CAS号:10238-21-8
发现史
1942年,法国蒙彼利埃大学医院感染科 医生Janbon在应用磺胺药物治疗斑疹伤寒时 ,偶然发现某些患者可出现严重的低血糖反应 ,从而开启人们对磺胺药物可能存在降低血糖 的化学结构的认识。随后,第一个SUs,即 VK 57 或2254 RP由人工合成,随之进行的 动物实验证实SUs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同时还发现,由于第一代磺脲类药 物作用时间及用药剂量的难控制性,频 发发的低血糖反应成为其进一步普及使 用的主要障碍。以往的病例研究显示, 第一代磺脲类药物可引起肝衰竭,部分 患者使用中出现严重的胃肠道反应;氯 磺丙脲还可引起由酒精诱发的严重皮肤 潮红,大剂量服用可导致胆管性黄疸等 。由于第一代磺脲类药物降糖作用弱、 不良反应严重等特点,目前临床上已较 少使用。
此外,第二代磺脲类药物还具有众多的降糖以外的作 用,如格列吡嗪、格列齐特可降低血液粘稠度,减少血 小板凝聚性,改善凝血及纤溶功能,在控制血糖的同时 对减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糖尿病早期肾脏病变等微血 管并发症的发生有积极地作用。
第三代磺脲类降糖药
与第一、第二代磺脲类药 物结合受体140kDa蛋白的模 式不同,以格列美脲为代表的 第三代磺脲类药物通过受体 65kDa蛋白而发挥作用,后者 分子量较小,有利于受体-配 体的迅速结合与解离。
格列美脲的优越性
1、对胰岛β细胞的选择性明显优于格列 苯脲等第二代磺脲类药物,规避了部分 第一、第二代磺脲类药物所致的阻碍心 肌“缺血预适应”所导致的心功能的恢 复受损、心肌梗死面积增加等副作用。
2、具有抗氧化作用,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 延缓糖尿病发病进展。
3、具有双重降糖机制。格列美脲作为胰岛素 促泌剂的同时,还有显著的胰岛素增敏效应 ,发挥其胰外降糖作用。
1955年,德国Franke及Fuchs发现了具 有降低血糖作用的氨磺丁脲(Carbutamide , BZ55),但是因副作用太大而未能获得 广泛临床应用。
1956年他们成功合成了成功用于临床2 型糖尿病的治疗的第一代SUs,甲苯磺丁脲 (Tolbutamide, D860),从此开始了 SUs治疗糖尿病的新时代。
药理作用
格列苯脲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其 作用强度为甲磺丁脲200倍,因此所用剂量明显 减少。同甲苯磺丁脲,但降糖作用较强。
①促进胰腺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先决条 件是胰岛B细胞还有一定的合成和分泌胰岛 素的功能

②通过增加门静脉胰岛素水平或对肝脏直接作用, 抑制肝糖原分解和糖原异生作用,肝生成和输出 葡萄糖减少;
③也可能增加胰外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和糖的利 用(可能主要通过受体后作用),因此,总的作 用是降低空腹血糖与餐后血糖。该品主要经肝脏 代谢,24h内从尿中排出50%,作用可持续15~ 24h。
格列苯脲生理性促胰岛素分泌
ATP 结合位点 KA+TP
Ca2+
格列苯脲结合位点
细胞膜 去极化 Ca2+
Kramer W, et al. Biochim Biophys Acta. 1994;1191(2):278-90
格列苯脲片: 该品为降血糖药。
副作用
格列苯脲又叫优降糖,是一种降糖效果明显的西药 ,但是由于副作用也比较明显,因此许多患者不适合服 用这种口服降糖药。尤其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服用格列 本脲更是非常危险的。长期大量地服用格列本脲,最终 会造成病人的低血糖和肾病,甚至导致死亡。另外,诱 导患者服药时不需要控制饮食,也会导致病人死亡。 正确的治疗方法是患者必须严格控制饮食,同时在医生 的指导下科学用药。
第二代磺脲类降糖药
与第一代相比,第二代 磺脲类降糖药具有降糖作用 强、不良反应少,失效率低 等优势。格列苯脲是最早应 用于临床的第二代磺脲类药 物,其降糖效果强、半衰期 长,因而在临床使用中仍频 发低血糖;由于主要通过肾 脏排泄,故其使用受到了患 者年龄和肾功能的限制。
此后,第二代磺脲类药物进一步的发展,其药物作 用方式、代谢方式,以及药物相互作用均得到不断的改 进,如格列吡嗪及格列喹酮因具有较短的半衰期,较低 的低血糖发生率;格列吡嗪及格列齐特有改善胰岛素早 期时相分泌的作用,因而被用作餐时调节剂;而格列喹 酮更因较低的肾脏排泄率,使得肾功能欠佳患者亦可选 择口服药控制血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