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摘要 (I)第一章绪论 (1)1.1选题背景 (1)1.2选题的现实意义 (1)第二章系统硬件电路的设计 (2)2.1系统硬件构成及其测控原理 (2)2.1.1系统硬件电路构成系统整体框图 (2)2.1.2系统整体电路图 (2)2.1.3系统工作原理 (3)2.2 显示模块的选择 (3)2.2.1DS18B20简介 (3)2.2.2 DS18B20的性能特点 (3)2.2.3 DS18B20的管脚排列 (3)2.2.4 DS18B20的内部结构 (4)2.3 温度调节模块设计 (8)2.4 湿度报警模块设计 (10)第三章温室大棚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12)3.1 Keil C 软件概述 (12)3.2 温室大棚控制系统程序设计 (14)3.2.1整体系统框图 (14)3.2.2 LCD1602显示模块程序设计 (15)3.2.3 PWM程序设计 (16)第四章总结与展望 (17)参考文献 (I)附录 (II)谢辞............................................... V I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设计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信息工程学院2011年11月10日摘要本课题运用STC89C52单片机、DS-18B20 数字温度传感器、继电器和M4QA045电动机、ULN-2003A集成芯片、湿敏电阻,以及四位八段数码管等元器件,设计了温湿度报警电路、M4QA045电机驱动电路、电热器驱动电路,实现了温室大棚中温度和湿度的控制和报警系统,解决了温室大棚人工控制测试的温度及湿度误差大,且费时费力、效率低等问题。
该系统运行可靠,成本低。
系统通过对温室内的温度与湿度参量的采集,并根据获得参数实现对温度和湿度的自动调节,达到了温室大棚自动控制的目的。
促进了农作物的生长,从而提高温室大棚的产量,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 STC89C52单片机、DS-18B20 数字温度传感器、ULN-2003A集成芯片、温室、自动控制、自动检测第一章绪论1.1选题背景随着大棚技术的普及,温室大棚数量不断增多,温室大棚的温湿度控制便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传统的温湿度控制是在温室大棚内部悬挂温度计和湿度计,通过读取温度值和湿度值了解实际温湿度,然后根据现有温湿度与额定温湿度进行比较,看温湿度是否过高或过低,然后进行相应的通风或者洒水。
今天,我们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有越来越多称之为单片机的小电脑在为我们服务。
单片机在工业控制、尖端武器、通信设备、信息处理、家用电器等各测控领域的应用中独占鳌头。
时下,家用电器和办公设备的智能化、遥控化、模糊控制化已成为世界潮流,而这些高性能无一不是靠单片机来实现的。
采用单片机来对温湿度进行控制,不仅具有控制方便、组态简单和灵活性大等优点,而且可以大幅度提高被控温湿度的技术指标,从而能够大大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数量。
单片机以其功能强、体积小、可靠性高、造价低和开发周期短等优点,成为自动化和各个测控领域中必不可少且广泛应用的器件,尤其在日常生活中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因此,单片机对温湿度的控制问题是一个工农业生产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
因此,本课题围绕基于单片机的温室大棚控制系统展开了应用研究工作。
1.2选题的现实意义随着单片机和传感技术的迅速发展,自动检测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温室环境自动监测控制方面的研究有了明显的进展,并且必将以其优异的性能价格比,逐步取代传统的温湿度控制措施.但是,目前应用于温室大棚的温湿度检测系统大多采用模拟温度传感器、多路模拟开关、A/D转换器及单片机等组成的传输系统。
这种温湿度度采集系统需要在温室大棚内布置大量的测温电缆,才能把现场传感器的信号送到采集卡上,安装和拆卸繁杂,成本也高。
同时线路上传送的是模拟信号,易受干扰和损耗,测量误差也比较大。
为了克服这些缺点,本文参考了一种基于单片机并采用数字化单总线技术的温度测控系统应用于温室大棚的的设计方案闭,根据实用者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一种新的设计方案,在单总线上传输数字信号。
第二章系统硬件电路的设计2.1系统硬件构成及其测控原理2.1.1系统硬件电路构成系统整体框图图2-1 系统整体框图2.1.2系统整体电路图图2-2 系统整体电路图2.1.3系统工作原理本系统由如图2-1、图2-2所示,DHT11温湿度传感器采集数据,STC89C52单片机进行数据处理,LCD1602显示模块显示温湿度。
由PWM控制温度调节模块进行温度调节,当温度小于18℃时,M4QA045电机停止运转,当温室大于28℃时,M4QA045电机全速运转,当温度处于18℃和28℃之间时,通过PWM控制M4QA045电机转速。
由STC89C52单片机输出高低电平控制湿度报警模块,当湿度大于65%RH或者小于45%RH时,STC89C52单片机输出高电平,湿度报警模块报警,当湿度处于45%RH和65%RH之间时,STC89C52单片机输出低电平,湿度报警模块关闭。
2.2 显示模块的选择2.2.1DS18B20简介DS18B20数字温度传感器采用DS18B20可组网数字温度传感器芯片封装而成,具有耐磨耐碰,体积小,使用方便,封装形式多样等优点,适用于各种狭小空间设备数字测温和控制领域。
2.2.2 DS18B20的性能特点.1、适应电压范围更宽,电压范围:3.0~5.5V,在寄生电源方式下可由数据线供电.2、独特的单线接口方式,DS18B20在与微处理器连接时仅需要一条口线即可实现微处理器与DS18B20的双向通讯3、DS18B20支持多点组网功能,多个DS18B20可以并联在唯一的三线上,实现组网多点测温4、DS18B20在使用中不需要任何外围元件,全部传感元件及转换电路集成在形如一只三极管的集成电路内.5、温范围-55℃~+125℃,在-10~+85℃时精度为±0.5℃.6、可编程的分辨率为9~12位,对应的可分辨温度分别为0.5℃、0.25℃、0.125。
2.2.3 DS18B20的管脚排列.1、DS18B20的外形及管脚排列如下图:DS18B20引脚定义:(1)DQ为数字信号输入/输出端;(2)GND为电源地;(3)VDD为外接供电电源输入端(在寄生电源接线方式时接地)。
2.2.4 DS18B20的内部结构DS18B20内部结构图:2.2.2 STC89C52单片机的引脚说明图2-3 STC89C52单片机引脚图芯片引脚如图2-3所示:VCC : 电源。
GND: 地。
P0口:P0口是一个8位漏极开路的双向I/O口。
作为输出口,每位能驱动8个TTL 逻辑电平。
对P0端口写“1”时,引脚用作高阻抗输入。
当访问外部程序和数据存储器时,P0口也被作为低8位地址/数据复用。
在这种模式下,P0具有内部上拉电阻。
在flash 编程时,P0口也用来接收指令字节;在程序校验时,输出指令字节。
程序校验时,需要外部上拉电阻。
P1口:是一个具有内部上拉电阻的8 位双向I/O 口,p1 输出缓冲器能驱动4 个TTL 逻辑电平。
对P1 端口写“1”时,内部上拉电阻把端口拉高,此时可以作为输入口使用。
作为输入使用时,被外部拉低的引脚由于内部电阻的原因,将输出电流(IIL)。
此外,P1.0和P1.2分别作定时器/计数器2的外部计数输入(P1.0/T2)和时器/计数器2的触发输入(P1.1/T2EX),具体如下表1所示。
在flash编程和校验时,P1口接收低8位地址字节。
P2口:P2口是一个具有内部上拉电阻的8 位双向I/O口,P2输出缓冲器能驱动4个TTL逻辑电平。
对P2端口写“1”时,内部上拉电阻把端口拉高,此时可以作为输入口使用。
作为输入使用时,被外部拉低的引脚由于内部电阻的原因,将输出电流(IIL)。
在访问外部程序存储器或用16位地址读取外部数据存储器(例如执行MOVX @DPTR)时,P2口送出高八位地址。
在这种应用中,P2口使用很强的内部上拉发送1。
在使用8位地址(如MOVX @RI)访问外部数据存储器时,P2口输出P2锁存器的内容。
在flash编程和校验时,P2口也接收高8位地址字节和一些控制信号。
P3口:P3口是一个具有内部上拉电阻的8 位双向I/O 口,p2 输出缓冲器能驱动4 个TTL 逻辑电平。
对P3 端口写“1”时,内部上拉电阻把端口拉高,此时可以作为输入口使用。
作为输入使用时,被外部拉低的引脚由于内部电阻的原因,将输出电流(IIL)。
P3口亦作为AT89S52特殊功能(第二功能)使用,如上表2-1所示。
在flash编程和校验时,P3口也接收一些控制信号。
RST: 复位输入。
晶振工作时,RST脚持续2个机器周期高电平将使单片机复位。
看门狗计时完成后,RST 脚输出96 个晶振周期的高电平。
特殊寄存器AUXR(地址8EH)上的DISRTO位可以使此功能无效。
DISRTO默认状态下,复位高电平有效。
ALE/PROG:地址锁存控制信号(ALE)是访问外部程序存储器时,锁存低8 位地址的输出脉冲。
在flash编程时,此引脚(PROG)也用作编程输入脉冲。
表2-2 中断控制寄存器2.2.3 STC89C52单片机最小系统图2-4 晶振电路图2-5 复位电路如图2-4、图2-5所示,复位电路和时钟电路是维持单片机最小系统运行的基本模块。
单片机最小系统是在以51单片机为基础上扩展,使其能更方便地运用于测试系统中,不仅具有控制方便、组态简单和灵活性大等优点,而且可以大幅度提高被测试的技术指标,从而能够大大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数量。
单片机以其功能强、体积小、可靠性高、造价低和开发周期短等优点,称为在实时检测和自动控制领域中广泛应用的器件,在工业生产中称为必不可少的器件,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2]。
2.5 温度调节模块设计1、方案一图2-12 方案一电路图如图2-12所示,由PWM控制温度调节模块,当PWM端输入高电平时,电流经Q1放大,光耦导通,光耦输出电流经Q2放大后,使双向可控硅导通,M4QA045电机运转,当PWM端输入低电平时,双向可控硅控制端输入电流为0,交流电过零以后,双向可控硅截止,M4QA045电机停止运转[4]。
2、方案二图2-13 方案二电路图如图2-13所示,由PWM控制温度调节模块,当PWM端输入高电平时,电流经Q4放大,常开端5闭合,M4QA045电机运转,当PWM端输入低电平时,常开端5断开,M4QA045电机停止运转。
3、方案比较方案一采用光耦隔离强电,方案二采用继电器隔离强电,但方案一没有实现强电与直流源的隔离,且方案一环节复杂,计算难度大,过多的环节延长响应时间,从而影响温度调整模块的性能,所以选择方案二[5]。
图2-14 电热器驱动电路基于以上两个方案的分析,加热器驱动电路也同样选用继电器隔离,当温度低于18℃时,相应引脚输出高电平,电流经过三极管放大,继电器常开端闭合,电热器工作,当温度高于23℃时,相应引脚输出低电平,继电器常开端关闭,电热器不工作[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