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庐山的云雾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庐山的云雾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3.庐山的云雾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运用看图、相像、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变幻无常”“千姿百态”、“瞬息万变”“流连忘返”的意思等词语的意思,会用“流连忘返”造句。

感受课文中语言文字的优美,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继续学习总分构段方式,仿照第2、3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处景物。

4.阅读感悟,抓住语言文字,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阅读语言文字,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庐山云雾的特点写具体的。

教学难点:仿照第二、第三自然段先总后分的写法,写一处景物。

三、教学评价设计: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学习单、指名读、同位互读、指名分段读课文等多种形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识写生字、理解生词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在初读感悟环节,通过老师范读、自由读、圈画、指名读等方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知庐山云雾的特点。

3.在精读感悟环节,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词语通过观看图片资料、展开想象、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朗读课文等方式深刻理解课文内容。

4.通过拓展小练笔,继续学习课文先总后分的构段方式。

四、教与学的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

2.有关庐山的资料。

学生:1.搜集有关庐山的资料。

2.完成《同步学习与探究》自学站的第一、三题和练功房的第五题。

五、教学课时:两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们刚刚跟随作者攀登了曲折蜿蜒的万里长城,欣赏了纵贯千里的京杭大运河,游览了物产丰富、风景迷人的南沙群岛。

今天,老师再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板书:庐山2.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庐山的资料。

3.师小结庐山,相机揭示课题:庐山在我国江西九江市南,峰奇山秀,四季风景如画。

尤其是因它的独特的地理条件而形成的神奇的云雾,更是吸引了无数的中外游客,令每一位到过那里的人都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那么,庐山的云雾到底奇妙在何处呢?想去看一看吗?让我们渐渐靠近…把课题补充完整。

(二)检查预习,推进初读。

1.检查生字词语(1)出示自主学习卡生词,检查读、识、写。

同桌互读互纠,指名读,纠正读不准的字音。

(重点关注“似”“姿”读平舌音“罩”“遮”“瞬”读翘舌音,“缕”要读准确,“似”“笼”“漂”“系”是多音字,要会用它的另一个读音组词。

“一泻千里”“一缕轻烟”中“一”的变调,在这里读去声。

)(2)检查生字识、写。

出示学生课前预习时书写得生字,先看有没有写正确、规范、美(本课有四个左右结构的字,提醒学生写这些字注意要左窄右宽。

写“罩”字时,要提醒学生上半部分应写在田字格上半格的中间,写得扁扁的。

“幼”的右半部分不是“力”。

“系”的第一笔是撇,不是横。

)2.初读课文,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不出声跟读,看自己能否像老师一样读得正确、流利,为后面的展示读做准备。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共评价,及时纠正读书中的不足及错误,做到读得正确、流利。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课文用四个小节来介绍庐山的云雾、每小节分别写了什么?○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发现问题给予帮助。

○2汇报交流。

出示:【设计意图:从检查预习入手,了解学生已有认知水平,以学定教。

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脉络,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夯实基础目标。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三)学习第一自然段,感受“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

1.自由读第一段,交流读懂了什么。

2.出示庐山的高峰、幽谷、瀑布、溪流、云雾图,学生欣赏。

3.在人们向往的庐山风景中,最钟情的是庐山云雾。

(那么多的雾,我们在山上漫步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找出描写自己游玩时感觉的句子读读。

)(1)师引读,庐山的云雾那么多,在山上游……(2)提问:你真的能摸到云雾吗?从哪个词儿中可以看出?从哪个词儿中可以看出雾多?师引背:漫步山道……(3)句式比较:漫步山道,感觉真是舒服极了。

漫步山道,常常会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

提问:哪句效果好?为什么?(4)播放腾云驾雾片断。

体会飘飘欲仙的感觉。

(5)指导朗读,通过看录相、找感觉、学一学,读出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

(6)试背:引读、引背、试背相结合。

)【设计意图:“随手、漫步、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等词,道出了作者写庐山云雾的原因,引发读者阅读愿望,形成阅读期待。

通过抓重点词,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初步感悟体会庐山云雾的美,生发进一步的学习欲望。

】第二课时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四)品读第二自然段,感受“千姿百态”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想一想:这一小节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标出来。

2.课件出示: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师:千姿百态什么意思,课文具体描写了云雾的哪些姿态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圈画出相关词语,然后和同学们一起交流交流。

3.课件播放庐山云雾的各种姿态(1)、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说说你看到的云雾是什么样子的?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可以用课文的哪些词句来说?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说。

(学生自由说)(2)师:课文具体向我们描写了云雾的哪些姿态呢?看(出示),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教师引读)课件出示: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头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

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师:下面啊,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张关于庐山云雾的图片,看你能否从中发现哪一幅像戴在头顶的白色绒帽,哪一幅像是系在山腰间的玉带,哪一幅是大海,哪一幅天幕?然后尝试着连一连线。

课件出示:绒帽玉带大海四幅姿态不同云雾作品天幕(3)同样是云雾,作者为什么一会儿把它比作帽子,一会儿比作玉带,一会儿是大海,一会儿又成了天幕了呢?(作者根据云雾所处的不同位置展开了丰富合理的想象)(4)指导朗读。

同学们,庐山的云雾姿态万千,自然是美丽的,但更为奇妙的是,眼前的云雾经作者这么一想象,马上变成了绒帽、玉带、大海和天幕,这就是,生接:千姿百态。

千姿百态能换成什么词?(姿态万千、姿态各异)这里的云雾还会像什么?(教师引导想像云雾的各种姿态)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把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把作者及我们奇特的想像表现出来吗?要想读好这段话,老师倒有个诀窍,如果你能一边读一边想,把眼前的文字变成一幅幅活的画,味道自然就会出来了。

先自己试一试,再读给老师同学们听,看谁读得好!○1生自由练读。

○2展示读。

师:听着你们的读,老师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千姿百态的云雾。

这么优美的文字光读好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应把它牢牢地记忆在自己的大脑中。

老师在此教给大家一个好方法,(出示)你只要记住一个总起句,然后是四幅画面和作者的想象。

这样是不是就简单多了?我们都来背一背吧!会背了,背给同座位的同学听。

【设计意图:课件展示,为学生提供可感的画面,让学生从视觉中感受庐山云雾的美,再通过读、悟、感受语言的美,更感受庐山的美。

本环节的设计体现了语文教学以读为本,以读促悟的教学原则。

】(五)运用以上的学法,自学第三自然段,感受“瞬息万变”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思考:这段话围绕哪句话来写的?2.理解“瞬息万变”(1)“瞬息万变”是什么意思?(2)那些词说明庐山云雾变化得快?(3)课件播放庐山云雾的变化。

(4)看着大屏幕,集体背诵。

(5)这一节的末尾用了省略号,引导学生读懂后面的省略号。

想想看,它还会变成什么?把你想到的用简笔画画出来,然后告诉大家。

(6)学生准备后,汇报交流。

师小结: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云雾变化这么多、这么快,真是(瞬息万变)啊。

“瞬息万变”还可以换成什么词?(变化多端)3.指导朗读。

这是庐山云雾的一种动态美。

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这一段,感受云雾的瞬息万变。

(重点引导学生读好“瞬息万变、刚刚、转眼间、明明、完全、又变成了”等词语。

)4.练习背诵。

师引背,生看课件背,同桌互背,全体齐备。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内化文本语言,丰富语言积累。

(六)学习最后一段,感受“流连忘返”。

1.小朋友们,学到这儿,你想对庐山说些什么?(1)指名说说对庐山的再次认识。

(2)作者也发出了感叹,谁来读一读这一节?指名读最后一节。

(3)问:“庐山的云雾很美,但你必须离开庐山了,你愿意吗?”(4)“流连忘返”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区分“流连”与“留恋”的用法:虽然他们都是舍不得离开的意思,但“流连”限指自然景色、名胜佳境等;“留恋通常指故乡、母校、亲人等。

”)齐读最后一段,看谁最舍不得离开庐山。

(5)想想什么地方也曾让你流连忘返?能用“流连往返”说说你当时的心情吗?【设计意图:诱发学生诵读的欲望,让学生入情入境,忘却自我,达到朗读的最高境界。

最后通过说话训练,让学生把规范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1.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欣赏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那变幻无常的云雾令游人流连忘返。

请同学们有感情朗读全文,再次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庐山的秀美,祖国山河的壮美。

2.领会文章先总后分的的构段方法。

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都用了总分的写法。

第一句是中心句,其它几句都围绕中心句层层展开,具体地描写这个特点。

现在,老师想请大家用总分的写法选择一处景物写一写。

在写之前先选择一处景物按照总分的方法说一说。

(教师可提供一下写作素材:天空中千奇百怪的云朵、美丽的晚霞,美丽的小河边,丰收的田野,公园里是鲜花的海洋等。

)3.学生习作。

(1)学生练写。

(2)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自己的习作。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让学生把文本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情真意切地写出自己喜爱的一处景物。

做到读写结合。

】板书设计:3.庐山的云雾千笼罩山头像绒帽瞬刚刚……姿缠绕山腰像玉带息转眼间……百弥漫山谷像大海万明明……态遮挡山峰像天幕变又变成了……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朗读感悟,体会文章语言的美。

《庐山的云雾》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本文不仅写出了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而且写出了庐山云雾的神韵,让读者身临其境,赏心悦目。

为了让学生能体味文章语言文字的美,我采取多种多样的读书形式来激起学生读书的兴趣,自由读,个人读,范读,教师引读,齐读等。

学生们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读得津津有味,从中体会文中所描绘的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品读词句,理解感悟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结合课文的图片、通过想象,使学生在头脑里初步把文字描写变为具体的图像,把具体的图像内化为语言文字。

使学生丰富了语言积累,内化了文本语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