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抒情散文教学课例

抒情散文教学课例

1、学生仿写句子。
2、整理写景的方法。
升华学生情感。
(七)教师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有了新的收获,学会了如何去学习一篇散文,学会了如何去品味文章语言,如何去写景,可以说收获满满,以后遇到散文希望同学们能学以致用。
(八)教学评价
本堂课主要评价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教学中侧重于学生赏析课文能力的评价,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对学生的及时反馈进行评价,
(四)走进课文,理清思路
结合散文的特点,分析:文章题目是《春》,那么作者写Biblioteka 春天中的哪些东西?分别在课文的第几段?
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谈自己初读的感受并思考问题。
春天的草、春天的花、春天的风、春天的雨
利用课件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善于思维,勇于实践、敢于发现、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1、让学生在读中品,品中悟,结合散文的特点进行有计划的学习,循序渐进。
2、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逐步学会赏析抒情散文的方法。
3、学会借景抒情的方法。
(六)拓展延伸
师:作者笔下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如同一幅画,描绘出大自然的美,作者通过细致观察,用心灵,用画笔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物,赋予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结尾三个比喻,揭示春天的美好。你认为春天像什么?仿写句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知作者情感,理清文章思路,品味文中的形象美,语言美,结构美,情味美。(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进入新的学习阶段,对环境、对学习方式都很陌生,而且学生的认知程度参差不齐,《春》又作为第一课,因此必须抓住学生的特点,引领学生去学会学习语文的方法,学会阅读文本,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资源准备:教学所用的PPT课件,学生用的课本。
六、学习过程
教师行为
学生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与媒体资源
(一)文体知识介绍,反复激趣导入
1.讲解有关散文的知识.如:1.散文的特点,2.散文的分类;3.散文品味语言的方法。4.散文写景的方法等
4.导入新课:春天让你们印象最深的四什么?想一想有关春天的诗句
1、学生归纳积累。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体会散文这种文体的特点。
2.学习细致观察、抓特征写景的方法。
3.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4、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5、.体会在景物描写中抒发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2)能够联系实际,广发阅读,有将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与其他同学交流的愿望,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了解作者的基础上去了解作品,同时也是一个文学常识的积累。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既然散文也是“美文”那么我们就要读出美、品味美。教师播放朗读音频
2、反复朗读,用多种形式读。
学生倾听,并给陌生字词注音。
学生自读,男女生分读、展示读。
在音乐中让学生沉浸在美的画面中,营造氛围,反复朗读,培养语感,感知内容。
四、学习策略
主要运用讲授式、启发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策略,通过提供的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通过讲清文体知识,从“文体”入手去教、去学。利用谈初读课文的感受、理清行文思路、精彩片段的赏析和品味文章的语言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想象力.
五、教学环境及媒体
1.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五)合作交流,反馈巩固
师:赏析“春天的草”
“春天的花”、“春天风”、“春天的雨”“春天的人们”品味词语,教给赏析的方法。
(可以用“你最喜欢那一幅图”为什么?)
学生片段。“钻”、“嫩嫩的、绿绿的”
1、体会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2、注意调动感官
3、写景的顺序
4、抓景物的特点
★.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1)课堂参与情况较好,学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参与面较广。
(2)自主学习:积极的思考提出的问题。
(3)拓展延伸:学生想象力丰富,完成句子的仿写且语句优美。
(九)教学反思:
2、万物生机勃勃、春天的雨、春天的花……
《春夜喜雨》、《春晓》
《清明》……
1.让学生首先明确本文体裁,学会如何用文体知识点去学习一篇文章。
2.导入语利用一个同学门=们比较熟悉的话题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认识作者
1.这篇文章的作者同学们认识吗?读过他的作品吗?
2.结合课下注解,介绍作者
朱自清《匆匆》(学生小声地背起来)
抒情散文教学课例
《春》教学设计
朱自清
授课
刘海霞
单位
门源县第三中学
一、教学设想
《春》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课,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七年级刚入中学的学生对于散文这种文体的学习很陌生,阅读文本无从下手。针对这种情况,教学本文还是从“文体”的角度出发,给学生讲清楚文学体裁及其分类,先将有关“散文”的知识点,让学生明白什么事散文、散文的分类、散文的特点以及如何去品味散文的语言,为学生的阅读文本以及今后学习类似散文打下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