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茶园土壤管理技术

茶园土壤管理技术

茶园土壤管理技术一块茶园从种植茶树起到实现丰产,先要经过培养树冠的幼龄时期。

这个幼龄时期,一般长达四、五年,随着树龄增大,树冠和根系逐渐向行间扩展。

在头几年,茶行之间空隙很大,阳光和雨水能直接作用到地面,易使土壤发生风化和侵蚀,杂草也易滋生。

幼龄茶园土壤,由于种茶前的土地整理和深耕填土,使大量生土进入表土层中,这种生土土性"发僵",含有效养分少,需要尽快地加以熟化改良。

随后茶树进入成龄期,茶行之间的空间逐渐变小,甚至封行郁闭,根系已在行间土壤中交错分布。

这时每年要在茶树上采去很多新梢,需从土壤中吸取大量的水分和养分。

同时,由于采茶作业频繁,表土易踏实板结,因此,对于这两个不同时期的茶园,土壤管理的任务应有所不同。

幼龄茶园主要是如何快速熟化行间土壤,使生土变成活土,同时还要防止土壤侵蚀和消灭杂草,使茶树生长健壮,根系深扎,提早投产成园。

成龄茶园主要是如何造成一个松软肥厚的耕作层,使活土进一步变成油土,提高供水水供肥能力,成为茶树高产稳产优质的基础。

施肥和灌溉是茶园两项重要的土壤管理内容,有其完整的技术体系。

1、茶园耕作茶园耕作是一项有悠久历史的茶园管理作业,不少茶园把它作为增产茶叶的措施来进行。

据研究,耕作对于提高茶园土壤肥力的作用主要是:第一,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的通透性。

耕作使土壤变得疏松,孔隙率增大,特别是使大孔隙占有的比例增加。

这种在孔隙既是容纳空气的场所,又是水分和空气进入土壤的通道。

雨水(或灌溉水)落到地面,在重力的作用下,排挤大孔隙中的空气,渗入土壤下层而被保蓄起来,地表径流就大为减少。

水分下渗完毕,鹇空气就重新充满于大孔隙中。

这种良了的通气透水条件,加强了土壤与大气的气体交换,使土壤中的好气微生物活动旺盛,物质分解转化加快,有效养分的数量增多。

茶树根系也由于物质分解转化加快,有效养分的数量增多。

茶树根系也由于呼吸作用的加强而提高了对水分养分的吸收力。

第二,熟化土壤,加厚耕作层。

把表层较肥的土壤,连同其中的杂草,肥料、有机残落物翻入下层,供根系吸收利用。

把下层生土翻到表层,经受日晒、雨淋和冻融的强烈风化作用,使"发僵"的土块解体酥散,并与熟土、有机物相混合,微生物得以繁衍其间,于是生土就被熟化活土,活土进一步演化成油土,一个松软肥厚的耕作层便建造起来。

耕作对于增加茶园土壤有效养分是有作用的。

群众说:"锄头底下三分水,锄头底下三分肥",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但是茶园土壤耕作也有其不利方面,这就是耕作会使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会使坡地茶园的表层土壤结持力降低而易被大雨冲刷侵蚀;深耕会使土壤失水过多;深度较大的耕作会伤断茶树根系等等。

因此,对茶园耕作的利弊必须有全面的认识,既不能因为土壤免耕法的兴起而否定耕作对提高茶园土壤肥力的积极作用,进而否定茶园耕作的必要性,也不能过于强调耕作对于土壤肥力和茶树根系生长的有利方面而忽视其不利方面。

那种"锄头响,茶树长"的说法是言过其实,不正确的。

对于茶园耕作的深度过深,次数过多,大量投放劳力而未能取得预期增产效果的做法,必须注意改变。

我国茶区广大,各地土壤气候条件不同,茶园类型复杂,进行茶园耕作的深度、时期、次数、方法等也就很不一致但从其对于土壤和根系的影响来看,可以区分为浅耕和深耕两大类。

(1)浅耕土壤耕翻深度一般浅于12厘米。

其主要作用在于疏松茶园表层土壤,同时兼除杂草。

由于深度较浅,对茶树根系损伤不多。

幼龄茶园行间比较空旷,土壤直接受到日晒雨淋,容易形成板结层。

条栽密植成龄茶园,虽然树冠覆盖度大,使阳光雨水对土面的作用减弱,但却由于全年要进行多次采茶、施肥、治虫等作业,从而把行间中部的表层土壤人为踏压成很紧实的板结层。

板结层的厚度虽不大(在行中央最板结的部位,厚度一般不超过10厘米),足以阻碍雨水和空气进入土壤,茶树根系和好气微生物的活动就会受到影响。

采用浅耕的方法,可以把板结层破除,使土壤恢复疏松状态。

当经过降雨或再次踏压之后,又会重新出现板结层,又要浅耕加以破除。

这样的情况在茶园中是经常反复出现的。

因此,在生产上,茶园浅耕于一年中就要多次进行。

每季茶叶追肥之前,结合除草,进行一次浅耕,伏早开始时进行浅耕,还可以减少下层土壤水分上升蒸发,提高耐旱能力。

浅耕应及时进行,且宜在短时间内快速完成,以不误农时。

人工用齿耙进行浅耕,工作质量很好,但劳动效率太低,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面积茶园的浅耕作业,这在一些大的茶场中,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早在六十年代,就开始用牛耕的办法对条栽茶园进行浅耕,提高了工效而质量较差。

七十年代以来,不少单位对茶园耕作机械化进行试验研究,多数以手扶拖拉机作为动力,将其轮式改成履带式,提高了牵引爬坡能力,并使之在原地能作大角度转弯。

对于犁具也作了一些改进,以适合茶园耕作的需要。

但还处于中间试验阶段。

(2)深耕土壤耕翻深度一般多在15厘米以上,以至超过30厘米或更深。

深耕能把浅耕不到的下层土壤翻耕疏松,从而大大改善通气透水状况,提高蓄水供肥供水能力。

在深耕同时结合施用有机肥料,就能加快熟化土壤,形成松软肥厚的耕作层,且能对下面心土层发生有利影响,因此,深耕对于提高土壤肥力具有重要作用。

我们对不同耕作深度引起土壤物理性质变化的测定结果说明,黄泥土茶园在耕作之后一个月,深耕23厘米的要比浅耕10厘米的更能改善10-23厘米土层中的水、气条件,使这层土壤含水量增加3.5%,空气增加8.3%,孔隙率增加7.4%。

深耕既具有为茶树生长创造良好土壤环境条件的一面,又具有操作茶树根系,削弱茶树树势的一面。

根据我们观察,在土壤条件较好的情况下,即使是五年生直播茶树,其根系已很发达,0-40厘米土层中,吸收根占全株吸收根总量的51.7%,输导根占全株输导根总量的73.4%。

水平分布在高根颈30厘米范围内以输导根为主,60厘米内以吸收根为主,在150厘米宽的整个行间土壤都有根系交错分布。

随着茶树树龄的增长,伸向行间根系的数量还将会继续增加。

在这样的行间进行深耕,就不可避免地会使相当数量的吸收根和小部分输导根受到伤断,从而削弱茶树对水分养分的吸收力,使茶树的正常生长受到影响,甚至会引起当季或下季产量的降低。

但是茶树具有在断根伤口上再发新根的能力,经过一定时间之后,断口愈合并抽发新根,逐渐形成新的根系,从而使被伤断的根系不仅在数量上得到恢复甚至超过,而且在质量上也得到更新和提高。

我们观察结果表示,在杭州地区,八月上旬断根,经过一个月后,断口上再发新根10条,总长(包括各级分支根长度)90厘米,两个月后新根据总长671厘米,六个月后新根总长3903厘米,一年之后断口上的新根总长达到71912厘米。

可见,茶树根系的再发能力是很强的。

但是从断口愈合到再发新根直到新根在数量上恢复或超过断根之前的水平,是需要有一个过程的。

这个过程所需时间的长短则与耕作技术、土壤气候条件以及茶树年龄、生长状况等是密切相关的。

综上所述,茶园深耕只有在伤断根系数量较少又能在较短时期内再生超过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发挥有利作用的,达到促进茶树生长增加茶叶产量的目的。

①深耕深度在茶树行间,深耕深度及其范围大小,与茶树根系伤断数量的多少直接相关。

深度越大,越是靠近茶树根颈被耕断的茶根就会越多。

同样的深耕深度,对于根系分布状况不同的茶园,伤断根系数量的多少也会不同。

条栽密植茶园,行间根系分布较多,深耕时会伤断较多根系。

丛栽茶园,多有深耕基础,根系分布在树冠边缘和较深土层中,深耕伤断就少。

种茶前未进行深耕、有效土层薄、根系分布浅的茶园,深耕时伤断就多。

因此,茶园适宜的深耕浓度应当随着茶园类型、种植方式、种植密度、土壤条件等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做到"因园制宜"。

据我们调查,一般丰产茶园耕作层厚度多在25厘米以上。

因此,可以认为,对于一般条栽茶园,其深耕深度25厘米是比较适宜的。

实际上,一般行距为150厘米的条栽茶园,可以进行深耕的部位,只是行中央宽度为30-40厘米的"条幅",而从条幅两旁到茶树根基间的部位,深度就要逐渐减小,以至不耕。

幼龄茶园为了加速熟化行间土壤,以形成松软肥厚的耕作层和有效地消灭杂草,并促使茶树根系向深层分布,即使在种苛前经过深耕的,也要逐步向行中央进行深耕。

丛栽茶园,仍可用原来习惯深度进行耕作,但深耕部位只宜在权冠外缘。

那些由于水土流失而致土层过薄而茶根裸露的茶园,只宜培泥加土和砌坎保土,不宜深耕。

那种土层深厚而心土层粘硬结实,在种茶之前未曾深耕破除,以致根系不能深扎,茶树生长不良的茶园,在进行树冠更新的当年秋季,可以行间进行一次深度30-50厘米的"深耕",以求彻底打破心土硬结层,同时施入大量有机肥料改良土壤,并加强树冠培育。

这样,只要经过二、三年之后,即可大大改变茶园面貌而大幅度提高茶叶产量。

②深耕时期在一年中的不同时期,茶树根系的生长活动是不同的,深耕时期应适合茶根的生长特性,以使被伤断的根系能很快再发,及早恢复并超过原来的水平。

对于成龄茶园的深耕时期,还应当做到对当季当年的茶叶产量没有多大影响。

此外,气候条件也必须考虑。

茶树在年生育周期中,根系生长一般出现3-4个高峰,大体是与地上部的生长高峰交替出现。

其中级以全年茶季接近结束以前的秋茶末期,随着茶树生长逐渐由地上部转向地下部而出现的生长高峰最为明显。

这个时期茶树根系发生的数量最多,伸长最快,是根系的旺发期。

如果能早于个根系旺发期之前进行茶园深耕,那么这些被伤炀的根系即可充分利用整个根系旺发期来再发新根,在较短时期内即可有很大恢复。

所谓"七挖金、八挖银"(指农历七、八月深耕)的传统经验正是指八、九月间,这从茶树根系生长特性和锄草压肥这两方面来看,是合理的。

如果在根系旺发期的初期进行深耕,还可以争取到大半个旺发期,也是有利于根系较快恢复的。

如果推迟到根系旺发的中期或后期进行深耕,非但已使根系旺发期过去了大半,断根在冬前抽发的新根数量就会大大减少,并且还会把在根系旺发初期刚发出的大量新根也切断了,这对茶树是极为不利的。

这个根系旺发期开始出现时期的迟早是不相同的,北方早些,南方迟些,高山早些,平地迟些。

据观察,杭州地区这个根系旺发期大约开始于九月中、下旬,到了十一月以后,随着地温的降低根系生长也就逐渐减弱。

因此,从有利于根系的再生恢复来看,杭州地区的最适宜深耕时期应当是在八月底九月上旬。

但是在这个时期只有那幼龄茶园以及不采秋茶或少采秋茶的茶园可以深耕。

采收秋茶的茶园要到秋茶采收基本结束,即在九月下旬到址月下旬进行深耕,也是比较适宜的,然而这个时期已处于根系旺发期的初期和中期了,因此必须力求抓紧及早进行,不要拖到十月份以后,越迟越不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