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恨歌之二 开元盛世(四)君明臣贤

长恨歌之二 开元盛世(四)君明臣贤

长恨歌之二开元盛世(四)君明臣贤【画外音】前面的节目中说到,唐玄宗以独到的眼光,让耿直的宋璟接替姚崇当上了宰相,他的这个选择,不仅成就了李唐王朝,也成就了姚崇和宋璟“开元贤相”的美名。

然而,要从“开元之治”的良好局面进一步走向盛世,宰相宋璟还能否担当重任?对于李唐王朝的未来,玄宗又在进行着怎样的构思呢?【蒙曼】开元四年年底,宋璟接姚崇当了宰相。

他一方面改变了姚崇过于灵活、过于权变的作风,另一方面又保持着姚崇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那应该是一个非常完美的宰相了吧?可是就在宋璟的声望如日中天的时候,发生了两件事情,一下子让他处于不利的局面的。

第一件事,我姑且管它叫做恶钱事件,第二件事叫做旱魃事件。

这恶钱是怎么回事?所谓恶钱,它不是我们今天说假币,它是真的铜钱,只不过是老百姓自己造的铜钱,所以它成色不足,分量也不够,这就叫做恶钱。

咱们知道,唐朝开始的时候还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老百姓都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穿衣吃饭都自己解决了,那要是实在自己生产不了的东西,有需求的话怎么办呢?一般也就是以物易物这种方式,交换一下就可以了。

比方说我这有两匹布,我跟你换一坛子酒喝。

所以,很少用得到钱,政府只要铸造有限的货币,投入市场,就足够使用了。

可是到开元年间,其实唐朝已经经过一百年的发展了,生产力上去了,商品经济也繁荣起来了,用钱的地方也就越来越多了,政府铸造的铜钱不够用了,那怎么办呢?好多老百姓,当然得是大商人,有钱的人,就开始自己造钱了。

那可能大家一听吓一跳,这得多重的罪,自己造钱,在我们今天看来这的确是大罪,因为我们今天用的是纸币,所谓纸币其实是代金券,但是当时不一样,当时老百姓就把铜给弄到一块儿,你有一个铜瓶,他有一个铜碗,弄到一块化化,它造出来还是真钱,是铜钱,就仿造开元通宝来造就可以了,所以当时政府虽然也是禁止老百姓造钱的,但是绝对不像我们今天打击假币这样厉害。

可是我们也要知道,虽然说老百姓造的也是真钱,可是私人造的钱哪有政府造的钱那么精致,它这个手艺不一样,再说了,商人都是唯利是图的,如果商人造的钱跟政府造的一样的话,它不就没赚头了吗?所以这时候私人造的这种恶钱往往是又小又薄,两个还抵不上一个好钱,那这样大量的恶钱投入市场会有什么后果?一下子物价就得涨起来,比方说原来一个馒头,一个铜板,一个开元通宝就够了,现在你那钱又小又薄,好,那就得卖两个铜板了,那物价不就上涨了吗?物价上涨这是关系国家国计民生的事情,宰相得负责任,所以宋璟他作为宰相就得考虑考虑怎么办了,那怎么办呢?宋璟当时就给了两条对策。

第一条对策,市场严禁使用恶钱。

整天派人去看着去。

第二,民间已经有恶钱也要逐步收缴。

那大家觉得这两项对策行不行呢?理论上讲,这两项措施没有问题,但是,要想实施这两项措施的话,它必须还得保证另外两个前提,哪两个前提呢?第一,你政府得有足够多的好钱,让它到市场上去流通;第二,你跟老百姓这儿收缴恶钱,你必须给人家足够多的时间,而且还得建立某种补偿机制。

可是我们知道,宋璟他是一个疾恶如仇的人,看见坏事他就着急,脾气特别地急,所以他没有把这两个前提考虑清楚,他就急急忙忙地开始禁止恶钱使用。

那这样一来,马上乱了套了。

首先,市场禁止恶钱,好钱又不够用,那就没办法流通了,马上生意就没法做了,就萧条下来了,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你到人家老百姓家收缴恶钱去了,你又不给人家足够的期限,又不给人家足够的补偿,那跟抢钱有什么区别?老百姓就说了,我这个是,这钱成色不好,分量也不好,可是它不是假的,它也是真铜,你说收就给我收走,你不是从我口袋里抢钱吗?一下子民怨沸腾。

这是第一件事,叫恶钱事件。

那我们再来讲第二件事,就是所谓的旱魃事件。

这旱魃又是怎么回事呢?刚才我们不是讲宋璟这个人疾恶如仇吗,他道德水准高,他就特别看不上那种道德水准低的人,在所有人之中,什么样的人他是感觉道德水准最低呢?宋璟觉得罪犯道德水平最低,要不他也不至于犯罪,所以他很是讨厌罪犯。

在所有的罪犯之中,他最讨厌哪类罪犯呢?就是明明判了刑了,他还在那儿没完没了上诉的那类人,他更讨厌。

其实照宋璟的逻辑,我们很容易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因为宋璟道德至上,他觉得你已经犯了罪了,那你就应该老老实实地承认错误,接受改造,洗新革面,重新做人,可是你居然还不服法,你还在这跟政府叫板,你还说判轻了判重了的,这不是错上加错吗,你这就叫刁民难治。

就在这种心情的支配之下,他就给御史台下了一道政令,他说,以后你们如果审哪个罪犯的话,假如他老老实实地招供了,服法了,那好,你可以把他放掉,因为这个人还有救,道德上还可以有救。

如果说哪个人明明犯罪了,你也判刑了,他居然上诉的话,你把他给我关起来,关死为止。

大家想,这是一个多么意气用事的决定,而且完全不符合司法精神,其实我们现在也清楚,好多人你说他是罪犯,其实他确确实实是受了冤枉的,而且有些时候确实存在量刑过重的问题。

现在这些人一上诉,不仅冤没有申,反而要准备好把牢底坐穿了,这一下子社会舆论也是沸沸扬扬。

那正在这时候,关中又出现了大旱的局面,老是不下雨,多少天不下雨,这不下雨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今天知道,这是气象问题,因素很复杂,可是古代人他比较迷信,不讲科学。

古代唐朝人就觉得,这天旱是有旱魃在作怪,这旱魃又是什么东西?所谓旱魃就是一种怪物,它一般是冤死鬼变的,好,只要旱魃一出来,天就旱,就不下雨,那么怎么对付旱魃呢?民间的仪式就是找两个人,一个人扮演旱魃,另外一个人就教训它,审问它,鞭打它,把它打死,或者把这个旱魃烧死,老百姓觉得旱魃一死了,天这个旱情也就结束了,就可以下雨了。

我们也知道,下雨不下雨那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所以当时不光是民间有这种打旱魃或者烧旱魃的仪式,宫廷里也搞。

这一天,唐玄宗就也在宫里搞打旱魃的仪式,两个演员就在他面前表演,有一个演员就扮成旱魃,一跳一跳一跳,跳出来了,另外一个演员就审问它,旱魃,你给我说说,你为什么出来作恶啊。

这个扮成旱魃的演员就说了,不是我想出来,是宋相公让我出来的。

这个演员就说了,你胆大胡说,怎么是宋相公叫你出来的呢。

这扮旱魃的演员就说了,宋相公把那么多人都关进监狱里,那些人有冤没处诉,他们的冤气直达上苍,我这个冤死鬼不出来也不行。

大家说这不是当着皇帝的面表演讽刺小品的吗,而且讽刺的就是当朝宰相,要说这两个演员胆子够大的,可是唐玄宗也是明君,他没有怪这两个演员,但是他对宋璟可是非常不满意了。

你想你是宰相,你不能平审冤狱,你倒制造冤狱,现在都让人家演员当笑料来在我面前表演,你这也太不给朝廷面子了,太丢我们大唐的脸了。

就因为经济工作中的失误,就是恶钱问题,还有司法工作中的失误,就是我们说的旱魃事件,宋璟就被免职了。

注意,姚崇我们说是辞职了,宋璟是就地免职了。

【画外音】作为宰相,宋璟辅佐唐玄宗近四年,对于实现“开元之治”立下了汗马功劳,曾被唐玄宗赞为“吏治之才”,他为人刚正、品行高尚,也为朝野所公认,无一微词。

然而这样一位股肱之臣,因为工作中的两次失误就被罢免,究竟是唐玄宗为人苛刻,还是其中另有隐情呢?【蒙曼】可能有些人又得为宋璟喊冤了,宋璟多好一个人,那么正直。

人谁不会犯错误啊,有了错误让他改嘛,怎么就一棒子打死了呢,怎么就不给他改正错误的机会呢。

其实我们要相信,唐玄宗不是一个不给人改正错误机会的人,关键是除了这样的一些具体工作失误之外,宋璟他被罢相还有他的深层原因,什么样的深层原因呢?说白了,也就是宋璟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了。

怎么叫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了?如果我们说当年姚崇跟不上时代的需要是因为姚崇为人太过灵活的话,宋璟跟不上时代需要就是因为宋璟这个人太不灵活了,怎么叫不灵活?咱们也举一个例子。

我们上集不是讲过吗,开元五年的时候,因为关中地区闹旱灾,所以玄宗就带着文武百官到洛阳去“就食”,就是追着粮食走,这是为了减轻关中的负担。

就在这次临出发之前那天,忽然发生了一件事,什么事呢?这个太庙它的柱子坏了,整个太庙不就垮塌下来了吗。

咱们知道,在中国古代,太庙是放祖宗灵位的地方,任何一个皇帝对太庙都是非常地重视。

那现在你看,隔天要走,头一天,这个太庙塌了,唐玄宗心里觉得挺别扭的,怎么回事呢,就想找宰相问问,那就去找宋璟了。

说宋爱卿,你看明天要走了,今天怎么太庙它塌了呢?宋璟说,陛下不知道为什么吗,这是天谴,陛下您的父亲睿宗皇帝死了还没有多久呢,您本来应该老老实实地留在长安守丧,可是现在您居然跑到洛阳去,这是不对的,当初您做出这个决策,我反对来着,可是您坚持要走,我也没办法,现在您好看,天在谴责您了吧!那现在依我看您就应该打消去洛阳这个念头,老老实实地留下来,把三年之丧守完,那就不会有事了。

他是这么说的。

那听宋璟这么一说,唐玄宗心里特别郁闷,他想我到洛阳又不是旅游,这不是关中没有粮食吃吗,你现在不让我走,这么多的官员留下来,粮食问题谁给我解决啊。

所以现在感觉走也不对,太庙的事在这儿摆着呢,可是不走也不对,不走在这没得吃,怎么办呢?这时候玄宗就想起一个人来,谁啊?就是姚崇。

姚崇虽然罢相了,但是,唐玄宗对于姚崇的判断力特别信任,他想,这事我拿不定主意了,还得去请教一下姚崇。

到那儿,跟姚崇把这事情来龙去脉说了一遍。

姚崇说,太庙柱子坏了是吧,它该坏,它坏是正常它不坏是反常,为什么太庙柱子该坏呢?因为这太庙的柱子还是先秦苻坚那时候留下来的,那是北朝,就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柱子,木头经过好几百年,早该烂了,所以它不是因为您要走它就坏了,而是它坏了正好赶上您要走,这您心里还有什么压力啊!再说了,您到洛阳去,不是为了老百姓吗,要不您这么大老远往那跑干什么,这是一番善心,怎么会遭天谴呢?何况,你现在已经说好要走了,长安这边做好您走的准备了,洛阳做好您去的准备了,两方面都投入了人力物力了,您现在要是再说不去的话,两边的准备不就白费了吗,这不是浪费吗?所以我觉得您该去还得去,至于说太庙怎么办,太庙修修不就可以了吗。

唐玄宗一听,对啊,这比宋璟那种不切实际的主意好多了,所以就下定决心,还是到东都洛阳去了。

那我们讲这个事情想说明什么呢?就是想说明宋璟这人太道德至上了,太本本主义了,太不了解实际情况,太不灵活了,这样的事情发生一次两次还可以,但是如果你老是这样的话,皇帝哪受得了,何况我们还要说清楚,这时候已经是开元八年了,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发展,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了。

那面对那么多新情况新问题,一个宰相如果太不灵活,肯定也是不好的。

所以因为这个原因,唐玄宗决定就以这个恶钱事件,还有旱魃事件为机会,为口实,就把宋璟给罢免算了。

那我们这么一说大家肯定明白了,无论是姚崇罢相,还是宋璟罢相,其实都是唐玄宗根据时局需要通盘考虑的结果。

那么姚崇和宋璟虽然不再当宰相了,可是他们把一样东西留下来了,什么东西?他们把功业留下来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