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演示文稿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演示文稿
优选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 科举制的产生与发展 • 贡院考试的流程以及级别 • 科举制的利弊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 建议参考文献
科举制的起源与发展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故叫做科举。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三年(607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 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约一千三百年。
通过战功进入统治阶层,士族门阀制度的衰败,庶族统治的不断强化九品中正制无法 继续实行,科举制应运而生。 在1300年的历史发展中,它一直紧紧伴随着中华文
明史。在一定程度上,它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形态与知识分子的性格与形象, 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风气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科举制的发展
隋文帝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他令各州每年贡士3人,后设不同科目选拔人才。 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就是以 应策取士。分科取士就是科举制的前身,中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到明朝,科举考试形 成了完备的制度: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 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 试,考试内容基本以"四书五经"为准,后期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 文,解释必须参照朱熹《四书集注》,以此来禁锢人们的思想。
•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 举场中的佳话。明代连中三元者仅洪武年间的黄观和正统年间的商辂二人而已。
享受的待遇——给钱,给食
枪替:即找人替考,受雇替考者称“枪手”。 冒籍:指考生冒外州、县的籍贯参加考试,增大录取机会。 夹带:就是打小抄。 而考场内的抄袭、换卷、传纸条等行为数不胜数,朝廷均有严惩。
古代科举制的流程
• 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进入府、州、县学的,通称生员,俗称秀才。取得生员资格的入学 考试叫童试,也叫小考、小试.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通过院试考试者 称为秀才,乡试发的榜称为“乙榜”,又称“桂榜”。考中的称为“举人”,头名举人 称“解元”。中了举人便具备了做官的资格,通过乡试的举人,可于次年3月参加在京 师的会试和殿试。会试由礼部在贡院举行,亦称“春闱”,同样是连考3场,每场3天, 由翰林或内阁大学士主考。会试发的榜称为“杏榜”,取中者称为“贡士”,贡士头名 被称为“会元”。得到贡士资格者可以参加同年4月的殿试。殿试只考一题,考的是对 策,为期一天,录取名单称为“甲榜”,又称“金榜”;分为三甲:一甲只有三人,第 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殿试由皇帝主持和出题,亦由皇帝钦定前十名的 次序。
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由中央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
为九品录用,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改良,是由地方官推荐选拔人才。魏晋时代,世
族
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
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不但堵塞了民间人材,还让世族得以把
持朝廷人事,影响皇帝的权力。从南北朝开始,频繁的战事导操作,“通关节”是最为普遍也是最难禁止的一种。所谓 “通关节”,就是现在所谓“走后门”,指考生通过贿赂考官或与考官拉关系,使其把 自己的卷子评高分,金榜题名。
为了杜绝通关节,宋朝科举考试推出了两项反舞弊措施——“糊名”和“誊录”。所谓糊 名,就是将考生的姓名、贯籍、初定等第等信息糊起来;誊录则是将考生的考卷重新抄 录一遍,将抄录本拿给考官审阅,果然杜绝了大部分通关节现象。
• 明清两代在江南贡院应试的部分著名人物就有唐寅、郑板桥、吴敬梓、施耐庵、翁同 龢、张謇、陈独秀等.
江南贡院有大门五间,称为“龙门”,有鲤鱼跳龙门之意。中间三门上有横匾,中门 上题“天开文运”,东门上题“明经取士”,西门上题“为国求贤”。内有二门五楹、 龙门、明远楼、致公堂、内龙门、聚奎堂、会经堂、十八房等处。“明远”二字取自 《大学》中“慎终追远,明德归厚”之意。楼内有清康熙年间著名词人李笠翁所题对 联一副:“矩令若霜严,看多士俯伏低徊,群嚣尽息;襟期同月朗,喜此地江山人物, 一览无余”。 贡院四周内外两层围墙顶端布满带刺的荆棘,故贡院亦称“棘闱”
贡院制度——中国科举制度的见证
在古代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贡院最早始於唐朝。而凡是献给皇帝的物品叫贡品。唯独“贡院”是贡献 人才的。 现存有江南贡院、北京贡院、定州贡院、川北道贡院等遗址,考棚学子们留下了牢骚诗 句,诸如:“眼前三尺地,头上一线天”,“墙外蟋蟀叫,夹道萤火明”,“未登青云路,先进枉死城”,依稀 可以看出当时应试学子的情绪、时令及环境 作为一千多年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科举制度的终点站,河南贡院在中国科举制度史上将有着重要的历 史价值
江南贡院
• 其中江南贡院作为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最为出名,明、清两代,江南贡院不断扩建, 江南贡院已形成一座拥有考试号舍二万零六百四十四间,另有主考、监临、监试、巡 察以及同考、提调执事等官员的官房千余间,再加上膳食、仓库、杂役、禁卫等用房, 更有水池、花园、桥梁、通道、岗楼的用地,规模之大,占地之广,房舍之多为全国 考场之冠。
舞弊与反舞弊的斗争所形成的贡院规制——定型在明清的贡院以及规制有着自己本身的一套严格的考试 程序,指定的考试法规和严厉的惩罚制度从法律上也保证了科举考试的正常进行。 1、考生进贡院时要经唱名、搜检、领卷等极严的手续,并有军队弹压、形如囚犯。贡院举行的考试, 分为三级:乡试、会试和殿试 2、贡院的四角还有瞭望楼,主要起到监视作用,科考期间,监临、骆试、巡查等官员昼夜登楼查望, “白天摇旗示警,夜间举灯求援”,以防考生骚乱、作弊 3、古代科举考试试卷也类似与今天的高考一样在封闭的环境中出卷,等考试结束,老师才可以出来, 保证公平性 科举制度在贡院规制的引导之下鼓励公开竞争、择优录取,为封建国家选拔了大量人才。